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251
发表于 2009-2-9 12:06: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山东自古出豪杰!论坛里的几位高手山东的不少!先生对中医的发展是有深度思考的。解决了先生的提问,中医多年来所谓的寒温之争即可告休亦
----------------------------------------------------
    欣赏先生治学之严慎,敬重先生为人之仁厚。
252
发表于 2009-2-9 12:52: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阴三阳是阴阳一分为三的概念。“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是一对哲学范畴,基于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什么中医中有阴阳,而西医中没有阴阳,阴阳能指导中医而不能指导西医?
253
发表于 2009-2-10 10:11: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伤寒论》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对于疾病的分类,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分类,包括ICD编码(世界疾病分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以上中、西医对感染病(外感热病)的分类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六经分类法、卫气营血分类法,是把感染病(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而对于各器官系统(各脏腑)疾病的特异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清楚、不确切。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及病原体感染分类,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不同的器官系统,对于急性典型期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非常明确,但是对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则无法按解剖学、病原体分类,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是任何病原体感染,任何器官系统感染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所以现代医学应当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能够包含、涵盖《伤寒论》、温病以及现代感染病学等分类方法的长处,否定、扬弃它们的短处。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254
发表于 2009-2-10 13:18: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与八纲辨证有什么区别?
  只是一种临床分类方法!?
回李先生:八纲之说不能成立,实际只是六纲。六纲之中表里定位存在缺陷,实际只剩下四纲。虚实必须与病位结合才能指导辨证,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相对概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人都是虚证吗?“真气存内,邪不可干。”邪干是虚,还是实呢?
255
发表于 2009-2-10 13:25: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09 00:52pm 发表的内容:
三阴三阳是阴阳一分为三的概念。“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是一对哲学范畴,基于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什么中医中 ...
西医也有阴阳,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动脉、静脉;红细胞、白细胞;合成、分解……都是阴阳。中医的阴阳也必须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才有意义。否则,只能停留在哲学层面。
256
发表于 2009-2-10 13:32: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醉翁2009/02/09 11:36am 发表的内容:
赞同伤寒论有三阴三阳六病而无六经的观点。
《伤寒论》不仅有六病,还有六证、六时、六位,六经的称谓也应该更具体一点,手六经,还是足六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共计二十条经脉呢。
257
发表于 2009-2-10 16:39: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2/10 04:40pm 第 1 次编辑]

..


----------------------------------------------------
西医也有阴阳,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动脉、静脉;红细胞、白细胞;合成、分解……都是阴阳。中医的阴阳也必须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才有意义。否则,只能停留在哲学层面。

-------------------------------------------------------

     我之所以对马先生的连续提问,是希望先生的三阴三阳,三位六病框架能成为中  医历史长河时代洪流,涵盖历史,代表现在,流向未来。带领中医走出困境,走象辉煌。
258
发表于 2009-2-10 17:07: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阴阳是一对哲学范畴,其在各种事物中都存在。大道天体宇宙,小到无限可分的微粒,中至天地万物(包括生命)都有阴阳,否则其便不能为万物之纲纪。

    中医的阴阳(古代哲学)不能解释微观,现代哲学没有阴阳概念,西医看不到阴阳。

    历史形成了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形成了现代哲学,形成了中医,形成了西医。现代的应是古代的发展,古代的东西如果在现代消失了,说明它已被历史所淘汰,退出了人类的实践和生活。中医没有被人类所淘汰,阴阳五行没有被人类所淘汰,它在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实践,中医仍在为人类造福。

    古代哲学为什么不能与现代哲学接轨?现代哲学为什么不能包容阴阳五行?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哪里?

    怎阳使古代哲学——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接轨,让三阴三阳成为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涵盖伤寒、温病和西医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259
发表于 2009-2-10 17:09: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10 01:25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也有阴阳,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动脉、静脉;红细胞、白细胞;合成、分解……都是阴阳。中医的阴阳也必须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才有意义。否则,只能停留在哲学层面。
    那么,西医也应当遵循三部六病之学说。请先生明示。
   [ 西医也有阴阳,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动脉、静脉;]在哲学层面可以这么说,在诊疗操作层面,不敢这么操作。红细胞、白细胞不具备阴阳属性。对不对?
260
发表于 2009-2-10 19:51: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10 05:07pm 发表的内容: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阴阳是一对哲学范畴,其在各种事物中都存在。大道天体宇宙,小到无限可分的微粒,中至天地万物(包括生命)都有阴阳,否则其便不能为万物之纲纪。
     ...
《周易》是一部古代奇书,它有两部分构成: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它是一门集操作技术和理论思辩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技术包括龟卜、筮数、占卦三个方面,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文字、数学、农事、物候、礼制、习俗、历史、战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卜、筮、卦各有源渊,其形成时间、地域和民族各不一致,至商周而并行于世,相互渗透。它的理论思辩主要是《易传》,约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及发挥,是一部融哲学、历法、文华为一炉的辉煌古籍。《周易》理深意宏,有人称它: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20:29 , Processed in 0.06753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