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18-1-20 06:49:5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2000年,西医从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至今,也有500年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相对的正确理论 。
       中西医认识的对象只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人体。中医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长期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西医的认识方法是: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因此对人体得出了两个绝然不同的看法: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精气神;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五脏六腑!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物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肝脏、脾脏、血管、神经……,显微镜下的各种细胞……。
        都是正确的,都是相对真理。
        中西医融合必须解决的三个个死结:1  医学发展依赖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中医发生在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够超越西医?2  功能结构不对称,功能决定结构,功能与结构是什么关系?第三个死结是西方科学实验不能够证实,但是,能够得到几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那么,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是什么关系?这三个死结的根本原因是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是形式逻辑(机械唯物论,初级逻辑);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把中医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与西医进行比较与融合,创造一个以功能为参考系把西医解构,重组的新理论,建立完整的顶层设计,这就是本书《融合观》。
          融合观,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个系统,通过寻求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新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融合观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其真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二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取其近似值就可以了,这个近似值就成为“共同参照物”,使之通约,也就是说,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都必须舍去自己的一些东西,才能够找到共同参照系。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还有点区别。不可通约性指的是类似于无理数(不可通约的数),是哲学科学借助于数学概念,来说明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比喻。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242
发表于 2018-1-20 06:51:14 | 只看该作者
      功能决定结构,在《融合观》这本书里,要详细论证。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2:23:0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0日),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建国后气功的兴衰。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当时的称呼不叫“气功”。历史记载中的导引、按跷、行气、吐纳、辟谷等等,都与现在的气功有关。
            最早流传下来的“行气玉佩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古人把气体的吸入、呼出这种极为平常的生理现象,刻在一件玉器上,毕竟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不寻常锻炼方法。假如没有深邃的内涵,玉器的主人就不会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做它。在还没有纸的战国时代,能够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隐含着古人自认为很高深的机理。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导引图》,墓主人把导引吐纳的形体动作,作为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也是看重这种养生措施的一种表现。张良学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功成身退练习“辟谷”,也和重视导引、行气有关。因此,《行气玉佩铭》记载的内容,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内气炼养的方法。
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大会上,唐山市气功疗法小组与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小组、重庆市痔瘘医疗小组、以及治疗血吸虫病药物“腹水草”的贡献者,一起受到卫生部的表扬,并接受了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和奖金。可见气功治疗的功效一定非同小可。但是,后来气功被人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其兴衰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我们期待张俊青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气功兴衰的历史过程,以及背后的深刻原因。张天戈先生说,无产阶级文化大**的十年浩劫,把气功作为一种“封、资、修”的文化遭到摧残、破坏。搞气功的人员遭到批斗、游街示众、遣返农村、判刑改造等。张先生也未能幸免,被批斗,被改造,他虽然曾经与妻子一起商量,打算全家自杀,但是,他终于走过了灾难,奔向了新生。1979年,气功得到平反,1980年11月,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也落实政策,挂牌对外开放,接收全国和国际病人来院用气功治疗。但是,此时的气功发展势头又太快了,宣传导向、记者炒作,使气功发展偏离了科学轨道,因而造成了以后极度混乱的局面,给气功事业的发展带来阻力甚至灾难。
       “气功事业”的成功,不仅使缺医少药的人们找到了一种确实可行的、相对简单的、自己可以操造的治病养生方法,而且使一些人看到了“商机”,看到了有利可图,甚至培养了一部分“野心家”。他们在充分利用气功吸纳人们的钱财之后,还看到了可以把“气功”,变成“气功教”,把信众当作自己可以操作的政治筹码,把“气功”作为自己走向政坛,成为“当代神仙”的一条门路。因此,在中医理论启迪下,迅速成长的“气功健身”方法,逐渐被异化,被利用,成了某些人的“摇钱树”,成了培育“气功大师”的温床。气功被人利用,遭受损失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1:27:1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1日),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王叔和的脉学成就。脉学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技术,发源很早,扁鹊是集大成的医学宗师,《难经》之中体现出对于扁鹊脉学的继承与发扬;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深入阐发中医脉诊,借脉象谈病机,成就空前。王叔和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且撰写了《脉经》这部专门谈论脉学的著作,影响深远,不仅享誉神州杏林一千多年,而且几百年前就传到欧洲。我们期待曹传龙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王叔和的脉学成就。王叔和约生于东汉末年,他学识渊博,做了魏国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他在写《脉经》时多次引用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素问》等前辈的论述,内容很丰富。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和象征。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对于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西医虽然也摸脉,但是只知道脉搏与心跳有关系,和循环有关系,不知道脉与天地阴阳,与气血、四季,肝脾脾肾都有关系。这是因为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不相同造成的。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1:46: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2日),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著作的有关问题。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之中提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自古以来,学在官府,没有民间私人著作。考古所见的甲骨文、钟鼎文,都是官府史官之类的官员所刻画,或者是占卜的巫官所为,是对于事实的记录,六经都是记载先王治国理政业绩的有关文献。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出于王官,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事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先秦诸子的著作,既继承了此前官府政典的精华,也阐发了诸子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观点。虽然春秋之前也有“个人观点”,但是流传下来的文献却寥若星辰,非常罕见。春秋战国时代,中央集权政治逐渐解体,列国诸子发奋图强的政治主张,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学术著作随之出现并逐渐流传于后世。
            余嘉锡《古书通例》说:“春秋之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其他诸子,在三代以前者,多出于依托。”我们现在见到的比较早的诸子著作,比如《道德经》、《墨子》、《孙子兵法》、《论语》等,大都出现于春秋末期,《管子》虽然署名管仲,其实是其门人弟子根据其行事语言,加以整理而成书于后世。
            孔夫子宣称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只整理前人的著作,而自己不亲自创作写书,但是由此可以反证当时“作而不古”的著作,在社会上已经有所流传。
            我们期待霍立轩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时代是否有著作?如果有著作,应该是那样的著作形式?北宋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古书名篇,多出后人,故无甚理。老氏别《道德》为上下篇,其本意也。若逐章之名,则为非矣。惟《庄》《列》似出其自名。”
王国维先生说:“《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书之通例,字书亦然。”
余嘉锡《古书通例》说,古人的文章,不像后世的著作,都是“因事为文”,因此,书成一篇,就流行一篇,后人加以收集整理,才汇集成书,所以用作者“某某子”命名其著作。
           战国时代韩非的著作,当时没有署名,所以秦始皇读韩非的书,不知道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相如传》说:“上(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扬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
           通过这两件事,余嘉锡先生说:“秦皇汉武,亲见其书,仍不知为何人所作,非李斯与韩非同门,扬得意与相如同邑,熟知其事,竟无从得其姓名矣。此皆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之证也。”
从马王堆汉墓、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量古书都没有书名,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也没有书名来看,扁鹊的著作,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没有书名,即使流传到了汉代也不会有书名。
          那么,《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外经》,又是如何认定的?
          请大家一起期待,下一周霍立轩将继续和大家讨论。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22:00: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3日),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清代温病学的成就与缺憾。距今1800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标志着伤寒学派的正式成立,之后又经历了历代中医先贤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清时期的医学家们,在继承了先人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有很多创新,但是这些新的方药,不能容纳在六经辨证的体系之内,因此,逐渐形成温病学派,使中医外感病的治疗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两个学派的主要区别,伤寒学派主张以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外感病(古代没有辛凉解表法),温病学派主张以辛凉透表的方法治疗外感病(但是没有想到温病后期阳气衰竭如何解决)。因此,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学派,争论了将近300年。但是,二者争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敬请关注张海涛为大家带来的讲述,希望能够破解其中的奥秘。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医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温病学的成就与创新,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模式,是不断发展、演化的。
《素问》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明古代的温病都局限于春季,而不是散见于四季。
仲景《伤寒论》说温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属于里热外发型的热病,初期没有表证,治疗上也就不会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解表。
清代温病学家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之外,四时皆有温热病,它们总称温病而不是总称伤寒或广义伤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上焦篇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吴鞠通所说的这九种温病,几乎囊括了仲景时代的所有外感热病。所不同的是:仲景《伤寒例》用广义伤寒来概括这九种温热病,而吴鞠通则用广义温病来概括。
           叶天士在《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将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四时温热病,都归为广义温病之中,反映了叶天士的广义温病思想。
          虽然,自清朝开始就有整合伤寒、温病学说的构想,但是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也就是没有成熟的“模式”。
有的主张以六经统温病,也有的主张以卫气营血、三焦统伤寒,也有的主张以八纲辨证统一寒温。而现在的教材编写上,把伤寒与温病说成是阴阳水火的区别,使两者越走越远,分歧人为加大,难于达成共识。
         邓铁涛教授研究寒温关系几十年,提出来“使伤寒、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的理论构想,以热病统寒温,不是简单的伤寒与温病的统一。
伤寒、温病统一的提法,就好象分了家的弟兄再合在一起过,一个人一个行为模式,谁也难于说服谁。
“以热病统寒温”的理论构想,是突出热病,淡化寒温。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22:14: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4日),王秀民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她和大家一起,讨论学术。SARS尘埃落定后,面对其发病、传变、转归,各医家有所反思,或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分别总结,写出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报道,有很多人从探讨其症候学特点,有很多深刻的经验总结。而在症候学方面,舌象瞬息万变,符合温病学中的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认为观舌色可知疾病之性质,正气之虚实,看舌苔可辨邪气之浅深,胃气之存亡。期待从舌象中,发现疾病的传变规律,将来进一步指导临床。SARS恢复期,摆在医生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患者肺尽快康复,这是疾病转归的关键时期,是向愈还是转为坏病?敬请关注王秀民为大家呈现这些专家宝贵的经验。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回顾了2003年非典过后,中医学者发表的总结文章。中医与传染病斗争了几千年,古人不断总结,逐渐认识了外感病的发病规律,传变特点。病人情况,或轻或重;治疗结果,或愈或死。《素问》认为有规律可循,大约每日一变,逐渐传遍六经,死的病人多是“两感”,表里同病;治疗只有汗泄两法。张仲景沿用六经分证,但是有阴阳之别,有虚实之异,可以有半在表、半在里的情况,治疗上的八法虽然可以概括,但是112方,397法,让人眼花缭乱,颇不容易准确掌握。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证候划分不同于六经,也是由表入里,但是不能纳入六经体系,只好另起炉灶。伤寒温病学说,虽然各有千秋,不该互相排斥,争夺地盘。统一寒温,需要智慧,不仅需要脑筋急转弯,还需要具有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和策略。看不到寒温论争带来的不利因素,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接受新的辨证体系,继续匍匐在前人脚下就难“与时俱进”。请关注我们后边的讲述。
248
发表于 2018-1-25 06:17:3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不仅统一了寒温之争,而且使之与西医感染病学融为一体。可以到中西医融合观专栏里学习。
        如果看不懂,可以提出问题,我来解答。
249
发表于 2018-1-25 06:22:55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112方,397法,我已经逐条运用现代医学解释清楚了,请看《伤寒论现代解读》,在中西医融合观专栏里也有全文转载。
        在中国中医药论坛里,马文辉也转载了,点击率超过了10万人次,可以去查查。
250
发表于 2018-1-25 06:26:55 | 只看该作者
         请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6 08:41 , Processed in 0.0540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