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志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07-6-2 11:55:03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2
发表于 2007-6-2 11:58:54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补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 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辛夷 味辛溫。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半夏 味辛平。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 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乌韭 味甘寒。升麻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黄连[水中火] 味苦无毒。术[水中土] 味苦温。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栝楼 味苦寒。苦参 味苦寒。代赭 味苦寒。龙胆 味苦涩。麻黄 味苦温无毒。
根据《辅行诀》与《内经》二书之说,笔者列表如下:
243
发表于 2007-6-2 12:00:43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4
发表于 2007-6-2 12:02:14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方证分析如下:
一、肝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 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笔者对《难经》中这两句经文的理解为,当“我虚”时用“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当“我实”时则用“实者泻其子,母能令子虚”。两句经文的运用在于主体的“我虚”还是“我实”。老祖宗们用词讲究对仗工整,其实这两句经文并无矛盾之处。】
1、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解析:
肝实则怒,怒则为病曰“烦”,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说文》曰:“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右转(阴退)为泻。
“肝实,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大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生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肝德在散。味酸皆属金,以酸泻之”,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土体”中之木反侮“木体”中之土;《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木体之母“水体”中之木、之子“火体”中之木扶持“木体”中之木;《辅行诀》曰:“味辛皆属木,以辛补之”,又怕制土太过以“木体”之土兼补“木‘本’体”中之土。
肝实“‘木体’之水及土亢而木虚”是病则用“大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甘草为臣药,黄芩、大黄为佐药,生姜为使药,化甘除烦,治病去痛。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
     桂心[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三两)  旋覆花[火中火]    代赭石(味苦寒)为[水中木](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水中金](各一两)   大枣[土中火](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肝气虚,虚则其人恐惧为病曰“痞”,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干呕不能食。《说文》曰:“痞,痛也,从疒,否声”。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左转(阳进)为补。
“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木虚,火、土、金偏弱,木虚更去克脾土之土。“大补肝汤”方中桂心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代赭石[味苦寒]为水中木,竹叶为水中金,大枣为土中火。《辅行诀》曰:“味辛皆属木,以辛补之”,以“木体”之木、土补扶“木‘本’体”之木、土;《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辅行诀》曰: “味苦皆属水”,水生木,以“木体”之母“水体”之木、金扶助“木体”之木、金;《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木体”之子“火体”之火,扶助“木体”之火;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之金(土体之土生金体之金)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木,并以“土体”之火转化“木体”之木(木生火,火生土)克甘土。
肝虚“‘木体’之土虚及火、水、金偏弱,木弱而强克‘土体’之土”是病则用“大补肝汤”是方,桂心为君药,干姜、五味子为臣药,旋覆花、代赭石、竹叶为佐药,大枣为使药,化甘除痞,治头眩,干呕不能食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二、心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1、大泻心汤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水中火]     黄芩[水中木]      芍药[金中土](各三两)    干姜(炮)[木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
心胞气实则心中怔忡不安,不安则为病曰“痞”,必胸膺痞懑,口中苦。《说文》曰:“痞,痛也,从疒,否声”。心为火,按《经法图》图示,用火体,右转(阴退)为泻。
“心实,则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金亢太过、并伴土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五行之木、水。“大泻心汤2”方中黄连为水中火,黄芩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苦泻之”,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木(金体之木生水体之火、金体之水生水体之木),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火体”中之金、土;《辅行诀》曰:“心德在耎,以咸补之”,以“火体”中之木补扶“火(本)体”之木;《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火体”之母“木体”之土泻“火体”之土,子“土体”之木扶助“火体”之木,以“金体”中之土转化“火体”之土、金克酸金。
心实“‘火体’之金亢太过、并伴土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五行之木、水”是病则用“大泻心汤2”是方,黄连为君,黄芩、芍药为臣,干姜、甘草为佐,大黄为使,化酸除痞,治心实口苦或吐血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心汤2
     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味苦寒](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经烧赤为[火中木]。)   旋覆花[火中火]     竹叶[水中金](各三两)    豉[金中火](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土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心虚则烦懊不安,饮食无味,干呕为病曰“滞”,必怔忡如车马惊,气噫,时或多唾。《说文》曰:“滯,凝也,从水,帶声”。 心为火,按《经法图》图示,用火体,左转(阳进)为补。
“心虚,则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木、火虚,且土亦弱,强克肺金五行中之土、金。“大补心汤2”方中代赭石为火中木,旋覆花为火中火,竹叶为水中金,豉为金中火,人参 为土中土,甘草(炙)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以咸补之”,以“火体”之木、火补“火(本)体”之木、火;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金(金体之土生水体之金),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土)之“火体”中之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火体”之子“土体”之土、木补扶“火体”之土、木,以“火体”之母“木体”之土补扶“火体”之土,以“金体”中之火反侮转化“火体”之火克酸金之金。
心虚“‘火体’五行中之木、火虚,且土亦弱,强克肺金五行中之土、金”是病则用“大补心汤2”是方,代赭石为君,旋覆花、竹叶为臣,豉、人参为佐,炙甘草、干姜为使,化酸除滞,治心中虚烦,饮食无味,脉结而微。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三、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木中水](一枚,炮)     干姜[木中土] (三两)     黄芩[水中木]      大黄[火中木]      枳实[金中木]      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
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说文》曰:“滯,凝也,从水,帶声”。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辅行诀》曰:“脾德在缓。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土中土]     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    干姜[木中土](三两)    术[ 水中土]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为病曰“燥”,必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苦干渴。《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左转(阳进)为补。
“脾虚,则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大补脾汤”方中人参为土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白术为水中土,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土、木、金补扶“土(本)体”之土、木、金;《辅行诀》曰:“以辛泻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水体”之土反侮转化制约“土体”之土、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土体”之子“金体”之金、“土体”之母“火体”之火扶助“土体”之金、火。
脾虚“‘土体’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是病则用“大补脾汤”是方,人参为君药,炙甘草、麦门冬为臣药,白术、五味子、旋覆花为佐,干姜为使,化苦除燥,治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中苦干渴。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四、肺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1、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火中金] 味辛寒。    大黄[火中木]     芍药[金中土](各二两)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解析:
肺实则喘咳,凭胸仰息为病曰“燥”,必痰涎喘咳不得卧,便闭身面肿。《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右转(阴退)为泻。
“肺实,则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大泻肺汤”方中葶苈子为火中金,大黄为火中木,芍药为金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属金,以咸泻之”,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金、木(木体之土生火体之金、木体之水生火体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木、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金体”之母“土体”之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木泻“土体”之木;以“木体”之木反侮转化“金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防克制肺金之土太过,以“金体”中之土补扶“金(本)体”之土。
肺实“‘金体’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是病则用“大泻肺汤”是方,葶苈子为君药,大黄、芍药为臣药,炙甘草、黄芩为佐,干姜为使,化辛除燥,治便闭身面肿,痰涎喘咳不得卧。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木中金](一两)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肺虚则鼻息不利,胸中痛为病曰“痉”,必少气不足息,耳聋咽干。《说文》曰:“痙,彊急也,从疒,坙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左转(阳进)为补。
“肺虚,则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大补肺汤”方中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细辛为木中金,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辅行诀》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金体”中之金补扶“金(本)体”之金;《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金体”之母“土体”之金、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金、水补扶“金体”之金、木、水;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火(木体之木生火体之火),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金;以“木体”之金反侮转化“金体”之金所克。
肺虚“‘金体’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是病则用“大补肺汤”是方,五味子为君药,麦门冬、旋覆花为臣药,地黄、竹叶、甘草为佐,细辛为使,化辛除痉,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五、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1、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土中水]    甘草[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     黄芩[水中木](各三两)    芍药[金中土]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解析:
肾实则腹满,泾溲不利,面色正黑为病曰“痉”,必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说文》曰:“痙,彊急也,从疒,坙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右转(阴退)为泻。
“肾实,则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大泻肾汤”方中茯苓为土中水,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黄芩为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肾德在坚。味苦皆属水,以甘泻之”,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水、木(火体之金生土体之水、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火、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水体”之母“金体”之土,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泻“水体”之土;以“火体”之木反侮转化“水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苦皆属水,以苦补之”;以“水体”中之木补扶“水(本)体”之木。
肾实“‘水体’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是病则用“大泻肾汤”是方,茯苓、甘草为君药,大黄、黄芩为臣药,芍药为佐,干姜为使,化咸除痉,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方二君二臣一佐一使。
2、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三两)    泽泻[火中土]     桂枝[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
肾虚则厥逆,腰腹、胻足痛,股膝挛为病曰“烦”,必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说文》曰:“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左转(阳进)为补。
“肾虚,则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水、金虚,而土、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火、木。“大补肾汤”方中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泽泻为火中土,桂枝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辅行诀》曰:“肾德在坚。味苦皆属水,以苦补之”,以“水体”中之水、金补扶“水(本)体”之水、金;《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水体”之母“金体”之金,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木补扶“水体”之金、土、木;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木(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土;以“火体”之土反侮转化“水体”之水、金等所克。
肾虚“‘水体’之水、金虚,而土、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火、木”是病则用“大补肾汤”是方,地黄为君药,竹叶、甘草为臣药,桂枝、干姜、五味子为佐,泽泻为使,化咸除烦,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根据以上“五脏虚实为病”的十个大补大泻药方之解析,笔者认为《经法图》中圈外所缺的为“痉”字,补入该字为正确,并按此方法解析《赋行诀》中的所有方证。
为说明并诠释上述方证之解析,笔者绘制《五行相生相胜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图3)如下:
245
发表于 2007-6-2 12:03:50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6
发表于 2007-6-2 12:06:18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至此,笔者认为《汤液经法图》之秘已全部破解。《经法图》是针对中医五脏六腑之病症,以五行属性分类,用中药药物的五行药(属)性来组方遣药之法则总结,即所谓的“汤液经法”,并根据临床应用化五行药性为五种药味,以图示的方式进行记载传教。
其实此秘密,陶弘景在《辅行诀》中已有明示矣,陶隐居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五行是体,五味是用,以现代语言解释之,“五行是理论,五味是应用(实践)”。
中医辨证之五行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使张仲景之《经方》至今仍用之如神,“汤液经法”功不可没也。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
张机《经方》用如神,
岂知“组方”以五行;
《桐君药录》今已失,
“五行药性”何处寻。
247
发表于 2007-6-4 18:17:42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小补汤,五小泻汤,五泻汤一定也有精辟的分析.
248
发表于 2007-8-1 22:43:47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249
发表于 2007-8-7 22:06:52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妙。
250
发表于 2007-8-26 07:36:31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17:22 , Processed in 0.1073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