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09-2-8 22:08: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3)里阳病  “里阳之为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其治当泻热除实,方选大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可泻热,芒硝软坚可祛实,共为主药,名之为“大黄芒硝汤”。
医案举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党地区疫气流行,染者甚众。村人王某,因家贫,染疫三十余日未尝治疗。初则状热无休,继而谵语躁扰,终至神识昏愦。惟进以汤水,犹能下咽,得以度命。病已如是险恶,始延绍师治疗。一进病室则秽气熏人,视病者展卧榻上,扬手掷足,躁扰不宁,大肉如削,面垢不堪,呼吸喘促,语声喃喃,目合多眵。掰睑以视,两目尽赤。遍体微汗,身无大热,询得每日黄昏热起入夜转甚,鸡鸣渐退,二十余日大便未行。近5日来,有浅绿色清水自粪门中出。扪腹脐左有燥屎七、八枚,历历可数。稍稍按之,患者眉作楚容。撬口视舌,舌焦而裂,苔黄燥而微黑,脉象沉细。思其病至阳明,久羁失下,邪热燔炽,伤津耗气,以致形消脉细。虽有阴亏气损之象,实为邪毒内结使然。当此之际,若略用育阴益气之品,必致邪热胶固,非其所宜。唯遵仲师“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训,荡其积热,则正气自复。与大承气汤1剂,分温3服。药1时许,下燥屎2枚,其坚如石。3时后再服,又下燥屎2枚。三服则燥屎与稀粪同下。再诊腹则燥屎已失,是夜遂不复热。躁扰虽宁,仍昏睡不醒,嘱以鲜西瓜汁频频灌服,以滋其阴津,兼清其余热,凡3日,病者始苏,略为进食。糜粥调养,3月方复初。
242
发表于 2009-2-8 22:08: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目证举例:
1)泻食:
①小承气汤证:阳明病,腹大满不通。小承气汤重点在除胀。
②调胃承气汤证:阳明病,发潮热,詀语。调胃承气汤重点在泻热。
三承气汤皆属下法,临床必须注意:第一,在有太阳未解时,决不可用下法。第二,遇不大便时,绝不可轻与大承气汤,可选用小承气汤作试验,转矢气者,是有燥屎,不转矢气者,是初头硬,非燥屎也,切不可攻下。第三,阳明病脉迟是对的,一旦出现疾脉是险证。若出现微脉,当温之以四逆辈,不可攻下。
2)泻血:
①桃仁承气汤证: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而成,是泻热驱瘀之剂,临床上辨证要点为少腹急结,舌紫而暗。
②抵当汤证:阳明病,舌见紫斑,小便自利,其人喜忘,或如狂,小腹硬,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当汤是行瘀逐血的峻剂,药力猛于桃仁承气汤。
3)泻痰:
①大陷胸汤证:阳明病,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②大陷胸丸证:阳明病,结胸热实,脉沉而紧,项亦强,如柔痉状,喘鸣迫塞,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4)泻水:
十枣汤证:阳明病,胸腹腔积水。
243
发表于 2009-2-8 22:09: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4)里阴病  “里阴之为病,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治当温胃健中,方选《金匮》甘姜苓术汤,且以苍术易白术,名为“苍术干姜汤”。
医案举例:张某,男,36岁。季夏炎热,姿食生冷,袒卧纳凉,半夜腹痛,继而泻作,未及天明,已泻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清晨来诊时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脘满呕恶,小溲清沏。苔薄白,脉象弦。乃寒湿为患,证属太阴。治当温寒除湿。与苍术干姜汤,1剂便溏除,再剂泄泻止。
目证举例:
1)旋复代赭汤证:太阴病,兼见噫气不除者,病位在食道,膈肌。全方平痉温中,涤饮镇逆。
2)吴茱萸汤证:太阴病,兼见呕吐及干呕,吐涎沫者,病位在胃。全方温胃平痉挛,对呕吐者有特效,临床中对于神经性呕吐亦有效。
3)五苓散证:太阴病,兼见口渴、小便不利者,病位重点在升结肠。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是由于水蓄中焦,分化不利所致。水湿在里部停聚而不吸收,组织细胞缺水,通过条件反射,表现极度口渴,此时下丘脑支配的利尿中枢,高度抑制而不使小便外排,水份在肾小管被重吸收,这就是五苓散证口渴而不欲饮的病理机制。必须在提高吸收功能的前提下,用茯苓、猪苓、泽泻三药合力外排,才能达到利小便的作用。五苓散功在建中燥湿,化气行水。
4)桃花汤证:太阴病,兼见下利,便脓血者,病位重点在绛结肠。本方作用在于制止分泌,是为久利,肠道滑脱而设,是温涩固脱之良剂。
244
发表于 2009-2-8 22:10:4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5)枢阳病  “枢阳之为病,胸满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小便黄赤。”治用黄芩汤加柴胡,更名为“黄芩柴胡汤。”
医案举例:辛某,女,56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痛无汗,涕泪混流,口干舌燥证属太阳,与葛根麻黄汤一服而瘥。越三日,复发热,不恶寒,日晡热起,黄昏转甚,子夜渐减,清晨最轻。胸中热烦,呼吸促迫,口舌干燥,但头汗出,脉滑而数,舌质红赤,尖如红枣,小便黄赤。证属少阳,与黄芩柴胡汤1剂,分温三服。晨昏三服尽,遍身微微汗出,至晚十时,热退身凉。继进1剂,诸症悉愈。
245
发表于 2009-2-8 22:11: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目证举例:
1)清法:
①白虎汤证:凡少阳病,证见脉浮而滑,口渴、自汗出者,是少阳之热本质的表现,以白虎汤清热绛温。
②竹叶石膏汤证:凡少阳病兼见伤津者或津亏有热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者等,宜用竹叶石膏汤清热滋阴。
③栀子豉汤证:少阳病,凡有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皆可用栀子豉汤清火除烦。
④黄连阿胶汤证:凡少阳病而见津亏液耗或热极生风之候,除“心中烦,不得卧”外,舌质必红绛、干燥少津、脉细数,宜用黄连阿胶汤清火救阴。《温病条辨》中的大小定风珠由此方启悟而成。
2)引法:
①葛根芩连汤证:少阳病,脉浮是少阳之热倾向于太阳病,有出表之势,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用葛根芩连汤引火出表。
②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少阳病,若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是少阳之热倾向于阳明病,其热有走里之势,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引火出里。本方之妙在于煎服法,大黄小量清热,大量泻下,而此方不取煎而用麻沸汤渍之,取其轻清扬上之意,以泻心消痞,不使大下。
③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少阳病,若无大热,兼见喘而汗出者,是少阳之热倾向于太阳病,有热欲走表之势,方用麻杏甘石汤引热出表。
④调胃承气汤证:凡少阳病,而见心下痞,烦满发热、詀语者,是热欲走里之势,宜调胃承气汤引热出里,假借胃肠道,微和胃气,导热下出。
3)转法:
①白虎加人参汤证:少阳病,出现大汗、大热、大烦、大渴、脉洪大五大症是热极转阴的先兆,尤其是“背微恶寒”一症更为重要,是提示心衰最早的证候。白虎加人参汤,借人参之功,扭转向阴变化的病势。
②附子泻心汤证:少阳病,心下痞而见背恶寒者,是火极转阴的证候,宜附子泻心汤,借附子之力,温阳救逆扭转向阴转化的病势。
246
发表于 2009-2-8 22:11: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6)枢阴病  “枢阳之为病,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证以心阳虚衰为主,治当强心壮阳,方选附子汤增人参,名为“人参附子汤”。
病案举例:1932年春,村民常某患疫病三十余日,经汗下后,高热虽退,正气亦衰。心悸气短,神识恍惚,精神萎迷,全身瘦削,身重踯卧,无力转侧,背冷恶寒,面色苍白而滞,舌痿瘦淡红,微有薄苔,脉弱无力。此大病虽差而气阳大损,证属少阴。投附子汤,1剂而神清,3剂而寒除,脉转有力,身自转侧。然足弱气怯,仍不能步履,嘱糜粥调养,3月始康复。
目证举例:
1)真武汤证:凡少阴病,兼见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温通心阳,逐水利湿。
2)茯苓四逆汤证:凡少阴病,兼见手足逆冷,小便不利者,用茯苓四逆汤益阴固阳。
3)四逆加人参汤证:凡少阴病,兼见心动悸和手足逆冷者,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生津益血。
4)炙甘草汤证:凡少阴病而兼见结代脉者,用炙甘草汤增加心力,协调传导系统,使心律趋向正常。
247
发表于 2009-2-8 22:12: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部和解
1.表部部证的论治:
主方:葛根汤。葛根30 g、桂枝10 g、麻黄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10枚
治则:和营解肌。
葛根汤中桂枝汤、麻黄汤的汤性俱在。葛根、麻黄以治太阳,桂枝汤以治厥阴,葛根汤是表部合治之方。在表部难以辨清太阳、厥阴病时,就用葛根汤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出头项强痛、发热畏寒、手足冷、关节痛,只能定位,难定病性。选用葛根汤治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表部统一性治疗的例证。
病案举例:李某,男,40岁,工人。患者于1968年3大开始肩关节疼痛,1969年冬又出现指各关节肿胀,疼痛,骨节逐渐变形,屈伸不灵便,在太钢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西药、中药,2年余无明显效果,而渐重,1972年4月12日门诊:脉平,舌紫暗,处以葛根汤合桃仁承气汤加王不留60克,服上药四剂,关节肿痛消失,指可以曲伸,关节变形无明显变化。
2.里部部证的论治:
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 g、干姜10 g、甘草10 g、黄芩15 g、黄连10 g、半夏15 g、党参15g、大枣10枚
治则:和中消痞。
柯韵伯说:“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此本方之主治也。”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胃肠炎的总方,效果很好。
病案举例:陈童,男,14岁,三年来,食纳少进,日食三四两,更兼泄泻,日二三行,稀烂而夹完谷,常恶心,时呕吐,面色萎黄,毛发焦燥,形体瘦削,懒言少动,口疮时发,舌尖红赤,脉象弦细。与生姜泻心汤:生姜10克、干姜1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党参20克、甘草6克、大枣6枚。药十帖,纳稍知味而口疮不除,又加入川军5克,大便略加,日三四行。继服二十帖后食纳大增,口疮停发,日便二行,十余日未呕吐,学习已能耐劳。继服三十帖,泄泻亦止。面色转润,肌已较丰,学习玩耍已不异于常童。
3.枢部部证的论治: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24 g、黄芩10 g、人参10 g、半夏15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12枚
治则:和解阴阳,调理枢机。
人体中,表在外和空气接触,实为表中之表。里在内和饮食物接触,为里中之表。枢部属表里二部之间,实系纯里,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枢部的变化,外对表、内对里都有影响,故枢部实为整体的中心部分,可以决定全身的变化。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并充气血,以维持人体的生存。胸为少阳之所,腹为太阴之地,二者的变化,是整体阴阳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影响到全身各个部位,选用小柴胡汤,不仅和调枢部,治中央以全四旁,更主要的是方中柴胡、黄芩以清疏少阳之实热,实有清泄三阳实热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半夏温补太阴,更有温补三阴虚寒之效。所以《伤寒论》149条涉及到三部,头汗出是少阳证,微恶寒是太阳证,心下满是太阴证,手足冷是厥阴证,大便硬是阳明证,脉细是少阴证,六病的症候俱有,可见枢部影响及整体,故条文说:“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在一身众证俱在时,仲景告诉我们,采用和法,抓住少阳与太阴以重点治疗,就能达到协调阴阳,和解整体的目的,以小柴胡汤为用,宣通上下,治疗内外,不愧为协调第一良方。
248
发表于 2009-2-9 11:28: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马先生对三阴三阳的论述很好,深得刘绍武先生真传,我也很佩服刘先生对伤寒论研究的见解。
249
发表于 2009-2-9 11:36:2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01 05:35pm 发表的内容:
试论《伤寒论》的三部定位

主题词:三部 定位
提要:《伤寒论》把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三部发生病变后出现的病证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三部是人体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
赞同伤寒论有三阴三阳六病而无六经的观点。
250
发表于 2009-2-9 12:05: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部六病”学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系统,表部与空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等功能;里部与饮食物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水谷的受纳、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枢部与气血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信息和营养的传输、配供、调节、统帅等功能。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把表现为兴奋的、进行性的属热属实的症候群称为阳性病;把表现为抑制的、退行性的属虚属寒的症候群成为阴性病。这样,三部之中就可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六大类症候群,称之为六病。
===========================================================================
   与八纲辨证有什么区别?
   只是一种临床分类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20:28 , Processed in 0.1041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