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期——哲医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09-2-3 21:40:2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脉经》革脉是牢脉之误
  〈〈脉经〉〉革脉云: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牢脉,〈〈脉经〉〉形不载。但是,同书〈〈平虚实第十〉〉中载: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由此可见,牢脉在〈〈脉经〉〉已有出现,属性为虚。只是有所遗漏而不见载其形。
  〈〈千金方〉〉之革脉,完全延用〈〈脉经〉〉。但是,〈〈千金翼〉〉牢脉云: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名曰牢。很明显的是,如果〈〈脉经〉〉之革脉无误,那么根据〈〈千金方〉〉和〈〈千金翼〉〉对革脉和牢脉的描述,二脉将无法区别。显然两者之间必有一误。
  〈〈伤寒论—辨脉法篇〉〉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薄,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很显然,革脉的主病属性为虚。
  后世及其现代,对牢脉的定义,殆无异议。对于革脉的认识普遍和〈〈脉经〉〉对革脉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对革脉的认识错了还是〈〈脉经〉〉对革脉的认识存在着错简?张三雷的解释可谓中肯:今本《脉经》有革脉一条,则牢脉之误字。《脉经》误以牢脉为革脉,而滑氏因之。遂有沉伏实大之说,亦是牢脉之形象。惟既从革字本义着想,谓之如鼓皮,则鼓皮在外,何得谓为沉伏?此必不可通者也。-------〈〈脉经〉〉有革脉无牢脉,然革取皮革之义,言其外之坚刚。而牢则有根深蒂固,不可猝拔之意。正与革脉之劲急于外者相反。是〈〈脉经〉〉所谓有似沉伏实大而长者,为牢脉言,非为革脉言也。虽〈〈千金方〉〉革脉亦承〈〈脉经〉〉之旧,然〈〈千金翼〉〉有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名曰牢一节。其意与〈〈脉经〉〉此条同。而其名则牢而非革。-------按:〈〈翼方-诊脉大意〉〉一篇,列二十二脉形象,多与《脉经》近似。固亦〈〈千金〉〉之例,皆本于叔和者,决不于革脉一 ,独易其名。则今本〈〈脉经〉〉、〈〈千金〉〉皆作革者,明是传写之误。而后人论脉诸书,多从〈〈千金翼〉〉,而不从〈〈脉经〉〉、〈〈千金〉〉,尤其确据。此固讹字之显而有征者,不可不正。
  〈〈频湖脉学〉〉也说:“诸家脉书,皆以革脉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
  按诸脉一一对称普遍存于脉法中。如浮沉,如大小,如滑涩,如虚实,如迟数。革脉和牢脉也正是如此夫人对应。假设,必以〈〈脉经〉〉之革脉无误,那么不仅牢脉将无处着落,而且〈〈伤寒论〉〉之革脉条又将是错误。须知,古人对于命名用字,是十分讲究的。革字的字面意思,正如张三雷所说,有皮革之义,也有变革之义。正因为〈〈伤寒论〉〉谓之寒虚相薄,故名为革,在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是皆有变革之义。
  故〈〈脉经 〉〉之革脉,显然是牢脉之误,殆无疑义。     
242
发表于 2009-2-3 22:37: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同学某,一有新书总送我先读,读后让我点评。隐约好像读过许姓某脉学书,大意指革脉为错。读后同学问如何。答:停职两年,其心可表,而识见不足。B2(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2R$-q
付牢脉二案:十数年前,连襟之父,请诊脉。脉之,左三部沉弦,右三部,关尺轻取不见,中取稍有,沉取力加。按之骨,大强长薄指,绝无柔意。意为牢脉。当主结。2月后医院确诊为胃癌,手术后半年即亡。FBA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YS
约十年前,诊一翁。按我地风俗,患者绝不开口,先请医生号脉。对则请治,错则扬长而去 。诊脉见右尺中特异。按之骨弦大强长搏,绝无柔意。因曰:当是膀胱下腹有所积,肾气衰败之候。其同来亲戚私告曰:膀胱癌晚期。持药而去。1个月后并发尿毒症死去。&+';)(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3
革脉案:革脉仅一见。乃是家母16年前,因尿毒症腹泻两周,每周30~40次,后血透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昏厥。送到家后的脉象就是典型的革脉。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当时初学医不久,又加上当时情况紧急,我别无指望。唯恐弄错,所以非常谨慎。又记得陈修圆的一段话:凡人将亡,必先亡阳气。亡阳脉微细。但是家母的脉象至今清晰在心:正是典型革脉无疑。    ^R*cLB
0+7
243
发表于 2009-2-3 22:47:1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03 11:28pm 第 2 次编辑]

   对脉象的认定,一定不能脱离临床实际情况和《脉学》的经典文献。先生说《脉经》革脉是牢脉之误,那么,“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就应该是牢脉了。请问。伏脉是什么脉形,实大长的脉怎么伏?在临床实践中,沉、伏、实、大、长、微弦都是常见脉象,这几种脉象能不能复合在一起?能不能再构成一个新的脉象?革脉的最早出处见于《内经》,其曰:浑浑革至如涌泉。假如革作皮革解,这句话怎么解释?
凡临床高手们都可参与讨论这个问题。在临床上,谁见过由“沉、伏、实、大、长、微弦”组合而成的脉象?大脉和伏脉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脉象中?实脉和微弦怎么样会出现在同一个脉象中?并且,扁鹊脉法还有这样一句话:“病若吐血而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这是牢脉和浮大脉同时出现。到底牢脉是浮还是沉伏?总不能《脉经》和扁鹊脉法都有错误吧?
  以上问题,哲医一一进行过考证,《脉经》没有错,扁鹊脉法也没有错。并且,在《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千金要方》和扁鹊脉法中所说的革脉都是一回事,一脉相承,没有任何错误。革脉和牢脉的关系也非常明确,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脉象变化。革脉之错,主要是错在元代以后对脉学的经典文献有了误解。
  《脉经》的革脉不是牢脉之误,《脉经》说的革脉就是革脉。〈脉经〉不会把革脉说成牢脉,也不会把牢脉说成革脉。至于“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这十个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哲医在〈脉法精粹〉一书和〈河北中医药学报〉有专题论述,有兴趣者可参阅。更有趣的是,〈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论述虽然比〈脉经〉对革脉的论述多用了好多字,但和〈脉经〉所用的这十个字是表达的相同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王叔和与张仲景是师承关系。
244
发表于 2009-2-3 23:01:4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有似沉伏,”看清楚,是有似。指象但不完全是。沉,近乎伏,实大强长,稍弦。不可以相蒹吗?
245
发表于 2009-2-3 23:07:0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你说伤寒的革脉和脉经的革脉是一致的。你不妨自己思量一下这两种描述是不是相同的?有没有可能这两种主病完全不同的,名字虽相同,脉形会相同?
246
发表于 2009-2-3 23:22:5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04 00:12a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03 10:37pm 发表的内容:
同学某,一有新书总送我先读,读后让我点评。隐约好像读过许姓某脉学书,大意指革脉为错。读后同学问如何。答:停职两年,其心可表,而识见不足。B2(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2R$-q
付 ...
我绝对不会说你识见不足。因为说别人识见不足的人一定是识见很足,或超凡。
我们分析一下你提供的病例:
在牢脉二案中,都有“绝无柔意”四个字。而你又说〈脉经〉的革脉是牢脉,但〈脉经〉对革脉脉形的解释是: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如果这是你说的牢脉,请问,这个“微弦”二字,难道绝无柔意吗?你自己不觉得矛盾吗?
再看革脉一案中,你没描述你根据什么脉形认定是革脉,只是引用了陈修圆的一段话:凡人将亡,必先亡阳气。亡阳脉微细。由此看来,你当时诊到的脉形,可能和脉微细有关,因为这段话让你对当时情况记忆得很清楚。请问,你在上个贴子中说革脉“其外之坚刚”,还说“革脉之劲急于外”,这和脉微细是不是矛盾?
另外,据我所知,在近代,很多临床高手,在诊脉技术已很精谌的情况下,对革脉的辨别和认定仍不断探索,而你,学医之初就能认定革脉,确实识见超凡,了不起。不信你问问,在这个论坛上,在医院中,在诊所,有多少人能在学医之初辨别革脉呀。恐怕不多。因此,很佩服你的识见。
247
发表于 2009-2-3 23:40:2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04 00:08a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03 11:01pm 发表的内容:
“有似沉伏,”看清楚,是有似。指象但不完全是。沉,近乎伏,实大强长,稍弦。不可以相蒹吗?
你把“有似”二字解释为“指象但不完全是”,更是识见超凡。在临床上,若根据这种“象但不完全是”的解释去辨别革脉,一定会辨别得很准确,这不仅识见超凡,技术也会很超凡的。
248
发表于 2009-2-3 23:59:3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04 00:0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03 11:01pm 发表的内容:
“有似沉伏,”看清楚,是有似。指象但不完全是。沉,近乎伏,实大强长,稍弦。不可以相蒹吗?
你把“微弦”解释成“稍弦”,难道和“绝无柔意”就没矛盾了吗?“稍弦”和“绝无柔意”是不是有矛盾呢?再有,沉脉难道是近乎伏吗?你辨别沉脉时,是这样辨别吗?
249
发表于 2009-2-4 11:30:2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微弦”二字,难道绝无柔意吗?答:微弦,固然和绝无柔意有区别,但是总体脉象具备了牢脉的主要特点,可以认为就是牢脉。如果拘泥,那么你对浮脉有时并不一定沉取不见或者沉取力减也不会明白。
你把“微弦”解释成“稍弦。问:你的意思这微是微小的意思了?
沉脉难道是近乎伏吗?答:通过你这一问,我觉得你只是在玩弄文字,并不能注意到临床沉和伏的相近处。沉和伏是不同,你注意过它们的相近处了吗?
由此看来,你当时诊到的脉形,可能和脉微细有关,因为这段话让你对当时情况记忆得很清楚。答:这段话让我更加相信,你所谓的脉学研究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上。理由是:亡阳的脉象你只知道微细。
有多少人能在学医之初辨别革脉呀。答:有多少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脉究竟是什么。尽管他们写了许多的所谓研究。甚至把年纪轻轻的就把头发也牺牲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所说的究竟有多少依据。
250
发表于 2009-2-4 11:32:4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

  对脉象的认定,一定不能脱离临床实际情况和《脉学》的经典文献。先生说《脉经》革脉是牢脉之误,那么,“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就应该是牢脉了。请问。伏脉是什么脉形,实大长的脉怎么伏?在临床实践中,沉、伏、实、大、长、微弦都是常见脉象,这几种脉象能不能复合在一起?能不能再构成一个新的脉象?革脉的最早出处见于《内经》,其曰:浑浑革至如涌泉。假如革作皮革解,这句话怎么解释?
........................
--------------------------------------------------

     请教于先生,革脉、牢脉的脉形主病已讨论清楚。那么沉脉、伏脉与牢脉怎样区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10:50 , Processed in 0.0688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