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ayuan_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穴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51:32 | 只看该作者
繁简字的错译还不仅仅是溪字。穴位中的钟字也是明显的错误。钟穴的本字是踵。钟是乐器,踵是足跟。且看百度怎样解释大钟穴。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浑厚洪亮。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我不知道这些专家们就不看古书吗?在那些线装的中医书籍中有把大踵穴写成大钟穴的吗?将错就错的就开始解释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大踵指穴位在脚上骨头最大的跟骨。悬踵指有感传绕过足跟骨前下方后上行到三阴交穴,犹如用一条绳索把足跟悬起来。现代解释成水流从上流下犹如撞击洪钟。差别就是如此之大。
23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1:42:03 | 只看该作者
背俞穴的归经问题。背俞穴的传统归经是膀胱经。如此归经膀胱经的穴位就很规范,但是在临床中如依此归经选穴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背俞穴是交会穴。作用最大的经脉并不是纵行的膀胱经而是横行的其他的经脉。尽管这些横行的经脉都是分支而非主干但是其作用却是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感传常常比膀胱经强一些,更重要的是这些横行的感传能够进入脏腑。这是膀胱经所没有的功能。正因为如此这些穴位的名称才会以其他经脉的简称命名。当然在使用这些穴位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膀胱经的作用。因此背俞穴在临床归经的时候就要把其他的归经排在膀胱经之前。背俞穴的潜力巨大,疗效也是非常的突出。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某些背俞穴不可以深刺。有时宁可用指压艾灸也不用针刺。不过只要效果好劳力一下也未尝不可。
2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2:02:58 | 只看该作者
背俞穴的数量。一般认为背俞穴有十二对。其实不然。因为有的经脉有几个背俞穴,有的背俞穴是三条经脉的交会穴。例如肺俞穴就是肺经、大肠经、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交会穴。气海俞穴也是肺经的背俞穴。厥阴俞穴是心包经、三焦经、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交会穴。另外厥阴俞穴、胃脘下俞穴和三焦俞穴是三焦经的三个背俞穴。他们的差别是:厥阴俞穴进入心肺(上焦),胃脘下俞穴进入胃(中焦),三焦俞穴进入膀胱(下焦)。心俞穴是心经、小肠经、膀胱经的交会穴。小肠经另外两个背俞穴是:督俞穴和小肠俞穴。膈俞穴是胆经后线的背俞穴。关元俞穴是肾经后线和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背俞穴。因此背俞穴的数量就不是十二个了。数一数有十九个。其中中膂俞穴和白环俞穴是胆经后线的背俞穴。背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腰背部的内侧线上。但是在胃俞穴以上的背俞穴是属于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穴位,三焦俞以下的背俞穴是属于膀胱经小趾外侧线的穴位。因为膀胱经的两条分股在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水平线之间有交叉。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2:1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2-20 13:36 编辑

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经脉与脏腑之上。古人最大的经脉命名错误就是用十二脏腑命名经脉。因为分布在脏腑的经脉并非是属络这么简单。有的脏腑是经脉全息的,例如肺脏。有的经脉分布在好几个脏腑中,例如三焦经就分布在心、肺、胃和膀胱。有的经脉左侧与右侧分布的脏腑并不相同,例如左脾经分布在脾脏,右脾经分布在胰脏。因此古人依据所属脏器命名经脉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容易误导后辈学者。实际上已经误导了后世针灸师几千年之久。
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2:21:26 | 只看该作者
用脏腑命名经脉的另一个弊端就是脏腑不够用。因为经脉有十七条,脏腑只有十一个。当然用六经名称命名经脉也不够用,即便是加上手足了也不够用。因此针对经脉的国际标准名称就需要重新考虑另外的命名方法。例如用数字,用字母。命名经脉要有依据。或者是经脉流注的次序,或者是经脉的固有频率,或者是其他有单独特征的事物。总之要超出中文的范畴,要易学易背,要有规律可循,要世界通用。
2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2:35:02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利用乐音名称命名经脉的方法可以参考。这就是每一条经脉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如果用其固有频率命名就显得数字太多不好记忆。如果用这些乐音的名称就相对简单的多了。例如肺经的共振乐音是G。一个八度有十二个乐音经脉的固有频率包括两个八度的乐音共计有二十四个乐音。经脉有十七条,还剩余有七条。足够用了。其命名的依据是经脉的固有频率或共振的乐音。唯一的不足是这些乐音并非都是一个字母。有的乐音写起来就不太简单。这个内容是升半音或降半音符号。小字的b或#。除非更改标准乐音的写法。
23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2:50:28 | 只看该作者
穴位的国际标准名称目前是用经脉名称加上数字。数字是经穴的排名次序号。这种命名方法有利有弊。其弊端就是:1)不能加入新的穴位,否则就会混乱;2)没有体现出穴位的用途。中文穴名大部分是能够展示穴位的主要用途的;3)没有体现出穴位的特异性。中文穴名大都有展示穴位的特异性;4)没有展示出穴位的位置所在。有很多中文穴名中展示了该穴位的大概位置。经脉加数字的穴位命名方法唯一有规律的就是归经。但是归经并不可靠。因为以往的归经只是绘图归经而并非临床应用归经。用甲骨文探讨穴位的名称越研究越有意义。反观经脉加数字的命名就显得毫无生机。近代用气机解读穴位的方法就显得云山雾罩,恐怕发明人自己读了也都要晕倒。建议先读懂古人命名穴位的本意后再探讨其原理或深意。
23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4:11:55 | 只看该作者
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新穴依然在不断的涌现着。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和验证机构,所以穴位的数量在急剧的增加。有些新穴被大浪淘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些新穴依然挺立在针灸行业中并被广泛的使用着。在新穴的发现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一套科学的验证程序。当然也没有命名的基本格式。因此有些新穴是重复的。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种状态就是混乱。因此目前的教材还是以经穴为主。其实穴位的数量不宜过多,够用就行。否则会让中医学生们学习困难,负担过重。即便是传统的经穴也应当及时的把效果不明显的穴位淘汰掉。那些有危险的穴位和不太适合使用的穴位尽量的不要进入教材中。对于经过科学验证的新穴应当及时的奖励并纳入教材中。经穴是应当有变动的,有增有减才是正道。
239
发表于 2023-12-20 14:26:4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4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4:27:44 | 只看该作者
医疗技术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变化的。有些传统的被证明依然有效的疗法还被临床使用着,有些新技术在使用几年后就被淘汰了。被淘汰的原因有:1)被临床证明无效;2)不是最好的医疗技术;3)被后来的更有效的医疗技术所淘汰;4)长期使用后发现有较大或较多的副作用;5)疾病发生了改变已经不适应这个疗法了或者是适合这个疗法的疾病已经不存在了;6)不是操作上而是在理论上出现严重的漏洞导致较大的医疗事故。药品的情况也类似。穴位也是一样。例如督脉的穴位并不在中线上。如果改回到夹脊的情况,夹脊穴就必须淘汰,因为夹脊穴与督脉穴位重叠且不如督脉穴位精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7-1 05:31 , Processed in 0.0550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