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发表,因为太重要了!
胆汁淤积
病因学
胆流障碍可发生在从肝细胞,胆小管到Vater壶腹整个通路中的任何一处。临床上区别肝内与肝外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最常见的肝内原因是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炎,药物中毒性和酒精性肝病。
肝外原因所致的胆汁淤积常见于胆总管结石或胰管癌。
临床表现:
1 黄疸,和皮肤瘙痒
2 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D、K、A吸收不良导致的骨病、夜盲症和出血倾向等
3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诊断
1.黄疸是否为胆汁淤积所致?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黄疸和皮肤瘙痒。黄疸的深度和持续时间视不同病因而异。皮肤瘙痒可在黄疸出现前发生,到淤胆肝病晚期,瘙痒可消失。长期严重的淤胆可见皮肤黄瘤。淤胆的继发表现有:脂肪吸收障碍导致的脂肪泻,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重点排除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2. 探讨胆汁淤积的病因
判定是肝内还是肝外胆汁淤积,需根据超声、CT、MRCP/ERCP/PTC/超声内镜等检查。
对肝内胆汁淤积,还要明确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遗传性胆汁淤积的识别是基于排除获得性病因,一般应当做肝穿刺以探索肝实质性病变。
治疗
1. 针对基础病因治疗
对基本病因明确的胆汁淤积,如有可能均应力争根治或控制基础疾病。如肿瘤、结石所致的梗阻,可通过手术根治性肿瘤切除或ERCP取石;修复胆道狭窄则可使胆道引流恢复正常;对胆小管的免疫性损伤,免疫抑制剂可能有效;对药物性胆汁淤积,及时停用有关药物。
2. 支持与对症治疗
利胆药 刺激肝脏增加胆汁分泌的药物。
按其病理作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促使肝脏分泌胆盐、胆色素等固体成分的药物,即固体利胆药,它不刺激水分的分泌;例如苯丙醇、胆维他。
另一类是促使 肝脏分泌富于水分的胆汁,即水分利胆药,而固体成分的总量并不增加。例如:去氢胆酸是,舒胆灵和利胆酚,牛胆酸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