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1:1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11-12 15:57 编辑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12 10:06
中医应用中药已经至少2、3千年了,初期的中药种类应该是很少的,伤寒论所使用的药物不足90种,现在的 ...

涉及医学起源的问题太复杂,我们先选简单的讨论。您提到外来的新药如何认识,明朝三七也是新药,我们做个例子分析一下:

《本草纲目》:金不换,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仆伤损,瘀血淋漓者,随机嚼烂,罨之即止;清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时,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血竭相似。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

----------------------------------------------------------------

李时珍对三七的记述,全来自用过药的人的叙述:云、又云

根据这些用途,李时珍的结论: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景岳全书》:味甘气温,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善止血散血定痛。凡金刃刀箭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二三钱。若治虎咬蛇伤等证,俱可服可敷。叶之性用与根大同,凡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亦散。


《本草备要》:一名山漆。泻,散瘀定痛。

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此药近时始出,军中恃之。


《本经逢原》:时珍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刃箭疮要药,止血散血定痛,为末掺之。吐血衄血,崩中下血血痢,产后恶血不下,并宜服之。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此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独用研服尤良,取其专力也。一种庭砌栽植者,以苗捣敷肿毒即消,亦取散血之意。

--------------------------------------------------------------

此三部书内容,显然是抄《本草纲目》的。



《得配本草》:甘、微苦,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止血散血,定痛,治一切血病。

得生地、阿胶,治吐衄。活血之力。得当归、川芎,治恶血。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肿毒,醋磨涂;刃杖伤,嚼涂;血痢崩下,煎汁服。

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能损新血。无瘀者禁用。

---------------------------------------------------------------------------------------------

比《本草纲目》增加了一些内容,用药经验增加了。


《本草新编》:三七根,味甘、辛,气微寒,入五脏之经。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除。世人不知其功,余用之治吐血、衄血、咯血,与脐上出血、毛孔渗血,无不神效。然皆用之于补血药之中,而收功独捷。大约每用必须三钱,研为细末,将汤剂煎成,调三七根末于其中饮之。若减至二钱,与切片煎药,皆不能取效。

三七根,止血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

用法和适应症的经验都比以前多了,且开始探索药性。


《本草分经》:甘、苦,微温。散瘀定痛,能损新血,治吐衄,痈肿,金疮,杖疮。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

-------------------------------------------------------------

抄《本草纲目》。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味苦微甘,性平(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宜与鸦胆子并用)久不愈,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肠烂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这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

---------------------------------------------------------------------------------

张锡纯增加了自己的用药经验,扩充了对三七应用、禁忌的认识。并试图研究药性药理。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对三七的认识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入的。因为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没有出来,对三七的主动研究,只能是对治疗的观察与总结。


另外:

现代对三七是主动研究的,除了研究活血(止血作用早就明确了)作用外,还研究补益作用。

研究三七的补益作用,研究者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而引起研究兴趣的(我猜的):一,三七产地有用三七当补品的习惯。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三七的人参皂甙含量高于人参的含量,如果说人参的补益作用完全靠人参皂甙的话(不一定),三七应该也具有人参那样的补益作用,后来的研究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这倒像是个“取象比类”。


232
发表于 2014-11-12 12:31: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1-12 05:17
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取象比类的方法,破解西方的形式逻辑,不妨也可以试试。

阴阳五行和取象比类的运用,以辩证逻辑为主,形式逻辑为辅。其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西方科学方法论是相反的
233
发表于 2014-11-14 09:1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14 01:52 编辑

       对于中药的认识,除了取象比类的观察以外,总结民间的个人使用结果并记载下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个体用药反馈的结论要获得合理的解释,因为缺乏现代化的手段,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未必能够成为医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否则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中国一家有四气五味等理论了。
234
发表于 2014-11-14 11:02:30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14 09:17
对于中药的认识,除了取象比类的观察以外,总结民间的个人使用结果并记载下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 ...

   世界上有氧气进入细胞可以氧化能量出现产热,也有水分阻挡氧气进入细胞减热,更有一氧化氮阻止氧气溶解水而减少细胞产热,也有有机酸游离氢根而吸附氧气阻止产热,还有活性碳吸附氧气而阻止氧气氧化产热!
   所以被水分包围的生命体细胞,血液流动可带走热量,多量水分可阻止氧气进入细胞产热,而分子量小的一氧化氮又能与大分子O2竞争而使O2溶解度更低而减热,高速血流可虹吸细胞减少摄能摄氧产热。
   所以在胃肠释放NO的药物,就是使胃肠组织液NO增加而O2溶解度减少的冷药凉药。
   而植物由水生向旱生进化,发育了能吸附NO的吸附剂,在NO存在时吸附NO.在缺水高温时释放NO阻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产热,也是植物减热的能力提升。
   所以这种NO吸附剂,就是热药的基础。
235
发表于 2014-11-14 11:2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14 03:21 编辑

        中药的功能,因为已有中国土生土长的取象比类的方法论,大概古代的读书人都会应用这种方法,所以古人就不会像我们今天编写的手册那样一一罗列出来,这而是由读者发挥取象比类的推理,发挥想象是空间,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这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本草书对于功能主治都那么简单而且语焉不详的原因。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1:24:08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14 09:17
对于中药的认识,除了取象比类的观察以外,总结民间的个人使用结果并记载下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 ...

现代西医的药理学,里面的理论部分,不管有多少,都不能直接用来指导药物的使用。药物的使用,是靠实验和临床报道来指导的,我们看看西药的说明书就知道了。

这个道理想起来也简单,不管一个药物使用了多长时间,对下一个病人来说,永远是新药。医生看病,下一个初诊病人,永远是医生的新病人。西药只能在统计数据中趋利避害。



中药也一样,中药没有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和统计数据,但有数不清的病例,病例越多,认识越接近正确。所以,久经使用、大家都熟悉的药物,使用起来把握性大一些,但在用药前,谁也不敢保证疗效和毒副作用。只是中药是天然药物,药物浓度低,安全性相对于西药大一些。


至于四性五味,只不过是便于学习对药物功用做的抽象归类。


在中华中医药论坛讨论药性问题时我说过,如果认为药性理论能指导中药使用,这是“欺师灭祖”。
237
发表于 2014-11-14 11:29:06 | 只看该作者
再举一个例子:我在早年行医中发现孕妇吃梨子可能造成流产,所遇此事发生者不止一例,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地农村就有“梨子堕胎”的说法,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体悟到,梨子形状正如子宫况且沉重下坠。原来形状也可以形成一种力量!这就是古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往往符合客观事实。要真正了解取象比类的客观性,恐怕非得深于临床实践者不能,这也就是这种思维之不能为世人所了解的原因。

238
发表于 2014-11-14 11:34:51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14 11:20
中药的功能,因为已有中国土生土长的取象比类的方法论,大概古代的读书人都会应用这种方法,所以古人就不会 ...

梨子造成流产,与其他许多水果吃多了会流产一样,不是形象像子宫的原因!而是梨子与其他水果内富含NO的原因。
   NO进入胃肠组织,胃肠组织液内NO增加而O2溶解度减低,所以会有胃肠组织变冷并冷舒张储能储水增强,这就是腹腔也会变冷,冷而脾脏舒张存储血液增加,这就是全身组织供血减少变冷。全身组织变冷,冷而NO富集四肢躯干组织,O2溶解度更低出现。也是子宫肌内NO外排而O2溶解增加。子宫会收缩流产出现!
   水果食多大多会流产,就是有这样的原因。
   而进食热药补药-一氧化氮吸附剂,进入胃肠吸附一氧化氮,增加O2溶解,胃肠产热收缩变冷,周身四肢躯干变热,热外排四肢躯干存储NO而进入子宫,就是子宫NO增加而O2溶解度更低更冷舒张出现,这就不会流产了!
    NO与O2的物理性质的科学明确。才是中医学冷热原理出现!才是科学解释中医学一切的自然出现!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3:25:17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14 11:29
再举一个例子:我在早年行医中发现孕妇吃梨子可能造成流产,所遇此事发生者不止一例,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地 ...

孙先生,您这一条说的明明白白了,您应该对取象比类有正确评价了。

梨子坠胎,您在临床中发现了,老百姓也发现了,然后大家联想到梨子的形状。不是思维符合事实,是事实引发了思维,思维往事实上凑,这是典型的“打哪指哪”。

说句抬杠的话,梨子像子宫,以形补形,应该固胎才对。

240
发表于 2014-11-14 14:36:0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1-14 13:25
孙先生,您这一条说的明明白白了,您应该对取象比类有正确评价了。

梨子坠胎,您在临床中发现了,老百 ...

“打哪指哪”怎么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12:44 , Processed in 0.0606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