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有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231
发表于 2013-11-17 00:28: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1-14 16:37
脾主运化,无论正确与错误,先这样吧。
           脾脏与出血性疾病有关,与脾统血还有关系 ...

脾脏具有中医脾2的所有功能,看来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脾脏肯定与中医脾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这需要非常严谨的论证,而不能够直接对接。
-----------------------------


这句话,就是认识脾与脾脏关系的原则。其他具体内容可以逐一讨论。
232
发表于 2013-11-17 09:51:52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请大家讨论这段经文: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请大家讨论,这也有点不好意思。为什么呢?我要是以提问题的形式提出,千总会说我不懂讨论,就会提问题。我要是把我的理解讲出来,千总又会说“妄自判决”,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反正这段经文是《内经》的,不是我瞎编的。铁板在243楼说和西医有相同之处,大家看吧。

点评

我试着把这段经文分析一下,抛砖引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从胃里开始,水饮就分成了精气与“非精气”两部分。这和小肠泌别清浊的说法有点不同,不过也不要紧,总之是要区分靠精气的。 上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7 20:28
233
发表于 2013-11-17 20:2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3-11-17 21:13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7 09:51
我想请大家讨论这段经文: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

我试着把这段经文分析一下,抛砖引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从胃里开始,水饮就分成了精气与“非精气”两部分。这和小肠泌别清浊的说法有点不同,不过也不要紧,总之是要区分精气的。


上输于脾-------------分出来的精气输到了脾。脾是个实质脏器,所接收的只能是无形的精气。所谓““五脏者 藏精而不泻”。可是,这里没有说,精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脾的。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和输精于脾一样。只是知道到了脾肺,不知道怎么到的。可以肯定没有有形的水液,水是不能倒肺里的。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精气到了脾肺,剩下普通水液的自然是从小肠走了,但没有去大肠,去哪里了?去膀胱了。怎么去的膀胱?没说,但肯定去了,大家都知道。
水液在小肠,怎么就能去膀胱,《内经》这段没说,也是这段作者不知道。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人体有一种功能,把小肠的水液送到膀胱。这个功能叫”通调水道“。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精气到了脾肺,自然能布散周身,水液到了膀胱,自然会排出,好的用了,废的排了。妥了,五经大约是泛指。


这就是水液代谢的大致过程。中间环节基本没有。

问题:1,为什么没有中间环节?2,没有中间环节怎么办?3,古人怎么发现的这个过程?
第3个问题最重要,可以探索脏腑学说的来源和实质。


欢迎大家继续。
234
发表于 2013-11-18 09:57:04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7 12:28
我试着把这段经文分析一下,抛砖引玉:

     先生必然胸有成竹,请不吝赐教。

点评

呵呵,赐教这种客气话以后不可说了。 饮入于胃,是人人看得见的,肯定要有一部分精微的东西被吸收,古人以为这个吸收从胃就开始了,叫游溢精气。现在看当然是错的,因为胃吸收的是很少的部分。但这个错误不要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8 20:40
235
发表于 2013-11-18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此精气是指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又有三个作用,1水谷精气[精专部分阴]-营气-津液-血液; 2 水谷精气[剽悍部分阳]-卫气; 3 另一部分经脾上送,与肺纳入清气-成宗气。

水谷之精气,通过什么途径入脾:

1 从胃经缺盆穴下行,过横膈膜,连接任脉上脘穴和中脘穴,由此进入脾脏;
2,胃经之42号穴,冲阳穴,旁连脾经之第一号穴,隐白。
3 胃经之络穴丰隆穴,连接脾经之原穴太白
4胃经之经别,直入胃腑而散入脾脏。

点评

如果水谷精气是有形物质,您认为经络和穴位能运输这些物质吗?如果能,如何证实?古人又是如何发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8 20:12
236
发表于 2013-11-18 20:12:45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3-11-18 11:46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此精气是指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又有三个作用,1水谷精气[精专部分阴]-营气-津液-血 ...

如果水谷精气是有形物质,您认为经络和穴位能运输这些物质吗?如果能,如何证实?古人又是如何发现的?

点评

先生以为中医的血指的是什么呢? 都是有形的液体吗? 中医的血包含营气和血液; 当血液不足时,营气可以化成血,当血过剩时,可以转化成营气。 水谷精气以气的形式存在,这种水谷精微之气是有形物质,还是无形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05:02
237
发表于 2013-11-18 20:40:4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1-18 09:57
先生必然胸有成竹,请不吝赐教。

呵呵,赐教这种客气话以后不可说了。


饮入于胃,是人人看得见的,肯定要有一部分精微的东西被吸收,古人以为这个吸收从胃就开始了,叫游溢精气。现在看当然是错的,因为胃吸收的是很少的部分。但这个错误不要紧。知道吸收精气就行。精气吸收以后,要布散全身,布散的第一步是脾来完成的,因为脾的位置距为最近,古人无法认识脾脏的所有功能,也无法认识水谷精微如何离开胃到了全身,设想有脾负责运输精微。说上输是因为脾还要在输到上面的肺,叫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从胃里水液的精微有脾转输到肺,(再由肺宣布,另外说)。这是脾主运化的内容之一。
古人没办法知道小肠吸收水分,但知道水分的精微到了全身,废弃的到了膀胱。古人设想了一个脾肺的功能。当然,这个设想要有支持的依据。我们后面就探讨这些依据。
精微吸收布散以后,还有废弃的部分,也靠是脾与肺的作用,叫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大意是和自然界规律想适应。(现在讲肺主通调水道,我理解应该包括脾(


现在的问题是:
1,古人为什么想到把游溢精气转输到肺的任务交给脾。我想一个理由就是解剖所见,脾在胃跟前。
2,转输精气和其他水液的任务交给脾,这完全是古人的假设。但这个假设后来却形成了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脾主运化。
3,在没条件研究脾脏生理的情况下,脾主运化这个理论如果要成立。脾的概念必须脱离脾脏。必须把重点放在运化这个理论上。并为运化理论找到依据。--------应该说 ,中医找到了许多依据。主要是从病理状态反证的。学中医的对这些是很熟悉的。
238
发表于 2013-11-19 05:02:4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8 20:12
如果水谷精气是有形物质,您认为经络和穴位能运输这些物质吗?如果能,如何证实?古人又是如何发现的?

先生以为中医的血指的是什么呢? 都是有形的液体吗? 中医的血包含营气和血液; 当血液不足时,营气可以化成血,当血过剩时,可以转化成营气。

水谷精气以气的形式存在,这种水谷精微之气是有形物质,还是无形物质呢?那么您认为在经络里流行的气是无形物质?物质的有形与无形那么重要吗? 有形的物质,如果它的微粒极小难道不能走经络通道吗? 物质分割极小时,它本身就以微粒和波的形态存在,二者本就不该被绝对的分割开来。 
239
发表于 2013-11-19 05:32: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所指的气,也不是空无,它是一种能量,按现在科学理论,能量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只不过它的存在方式,常规情况下,人眼的这种构造不能看得见, 但这并不表示它不存在,比如,电波,声波,射线之类的,精气以水谷精微之气化状态存在。

回答了,以什么通路进到脾; 当然你下个问题就会出来,经络有多宽,水谷精微粒子有多大, 脾脏哪个部位形成的接收器, 接收器转到脾脏的哪个位置,来升清化血, 怎么把水谷精微从乳糜状,转化成血红色, 依次下来,问题似乎无穷。  

点评

先生试图用波粒二象性来解释中医对脾主运化的认识,可以尝试。请继续阐述。 不过,在物理学上,波粒二象性也还是一种类似假说的理论(我印象是这样,三十几年前接触过的概念,现在不知道物理学上如何阐述)。古人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09:49
240
发表于 2013-11-19 09:07:1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8 12:40
呵呵,赐教这种客气话以后不可说了。

   大有收获,谢谢讲解。中医认识脾主运化的时候,西方还真不知道脾脏的功能是什么,直到上世纪70年代,脾脏还被无辜切除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9:45 , Processed in 0.0980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