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231
发表于 2009-2-8 21:20: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08 00:08pm 发表的内容:
与先生讨教交流这些日子,收获良多。与我往日所学亦有许多共鸣处。
     三阴三阳是个哲学概念,“以其表时间就产生了六时,以其表空间就产生了六位,以其表病证就产生了六证,以其表发病就产生了六病,以其表经 ...
我们已经成为了同志!
232
发表于 2009-2-8 21:23: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2/08 04:48pm 发表的内容:
以六病为经,八法为纬,以病为纲,方证为目,实用举例,简而明了,说理透彻,揭示仲景奥秘,有益临床.
先生非常有悟性!中医难得的人才。
233
发表于 2009-2-8 21:26: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2/08 05:21pm 发表的内容:
好文章。
本来伤寒论中只是“辨太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而并未称“辨太阳‘经’病脉证并治,,”。因此,将伤寒论的辨证施治称为“六经辨证”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掩盖了伤寒论辨证施治的本 ...
中西医联起手来,为中医现代化,医学的共同进步而努力!
234
发表于 2009-2-8 21:31: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哈哈!按楼主这样分“三阴三阳”的话,阴阳已经分割了哦?莫非昼夜交接间有隙缝吗?哈哈!无聊极了,只好找楼主玩玩古今之谜的“三阴三阳”吧!
235
发表于 2009-2-8 21:37: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我的研究“三阴三阳”是和古今众人不一样的!讲三阳即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这三部份,讲三阴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这三部份。
怎么样?分柝一下谁正确哈!
236
发表于 2009-2-8 21:42: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08 09:08pm 发表的内容:
温病学包括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一个缺陷辨证,第一、外感热病起始并非只有热证,也有寒证,比如桂枝证、麻黄证等等,就算它们是感受的寒邪,为什么有的人发为温病呢?《伤寒论》中太阳温病即是,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如何辨?第二、热证就一直热下去吗?转寒后又怎样辨证呢?温病后期许多会转化为阴证的。第三、就算温病不会转化为阴证,发展为阳明证又如何辨证呢?所以,吴鞠通的三焦辨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叶天士的不足,却增加了混乱。其实温病不出三阴三阳辨证的三阳病范畴。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645&show=25
237
发表于 2009-2-8 21:46:5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六病不能概括六经,更涵盖不了《伤寒论》的本义,病的概念是很小的,而且很局限,这里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9年02月08日 09:48pm 时添加 -=-=-=-=-
用这样的思路去研究《伤寒论》则人的思维越来越局限。
238
发表于 2009-2-8 22:06: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1)表阳病  “表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表阳病之治,当辛凉解表。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
医案举例:温某,男,48岁。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太阳病正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后药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63)。此证多解为汗后余邪不尽,迫肺作喘,细绎此条则不然。由“不可更行桂枝汤”句说明两点,一者原发汗当为桂枝汤,一者现证易误认为桂枝证,即原症状与现症状均有发热恶寒汗出。故仲师告诫已经误治,不可再误。服桂枝汤后原症不减而更增喘症,亦说明所治为误。其误不在发表,而在以热治热,热盛而喘作,何得云余邪未尽。此证本为表热,为太阳证,虽误投桂枝,幸所误不甚,原证若径投麻杏石甘一剂可愈。
239
发表于 2009-2-8 22:06: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2)表阴病  “表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治当温通血脉,方选当归四逆汤。当归主补、桂枝主温,共为主药,故命名为“当归桂枝汤”。
医案举例:赵某,女,42岁。1970年时随丈夫住黑龙江,每逢冬时则双手发冷,未介意。1974年返晋南后,其冷渐趋严重,遇冷则双手厥冷更甚,并见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渐消。西医诊为“雷诺氏症”。1975年初冬就诊时,气温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离。诊其脉沉细,舌质略淡。此为血不荣末,阳不外达,证属厥阴证,与当归桂枝汤。药10剂明显好转,共服60剂康复如常,次年冬亦未再发。
目证举例:桂枝汤证(12、53、234)
按:桂枝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者又不能自固。故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助表阳,既可鼓邪于外,亦可固气于表。复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和表阳,使不为无根之孤阳,并可敛阴止汗。再以辛甘之姜枣助之,而成其调和营卫之功。其证为表之虚寒,故列入厥阴证。其发热也翕翕,其汗出也有时,皆不足证之明徵。以疗不足之方而治有余之病每多偾事,故叔和谆谆告诫下咽则毙,洁古老人亦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殆由此乎。
240
发表于 2009-2-8 22:07:2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鉴别证治:手足逆冷一证,既是表阴病的核心证,又是一切厥证的共同证,而非属表阴病的特异证,这就给诊断增加了难处。正如陈平伯在对第337条厥阴病提纲分析时指出的那样:“看用‘凡’字冠首,即知不独言三阴之厥,并赅寒热二厥在内矣。”由于引起手足逆冷的原因很多,而且又有着质的区别,因此,诊断厥阴病,最重要的是和各类厥证所引起的手足逆冷相鉴别。
1)热厥:是由于邪热遏伏,阳不外达,致手足厥冷。其冷是现象,热才是本质。实为少阳病热极似阴。如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证与厥阴病之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滑、谵语,自汗出三证。
2)蚘厥:是由于蛔虫寄生人体,又感胃肠寒热失调,蛔虫扰动而出现的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证。如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证,是一个寒热错杂之证,当使用乌梅丸后,蚘安则厥愈。蚘厥诸证中,重点是复时烦躁,“须臾复止”和“常自吐蚘”三证,此乃鉴别之点。本方临床上用于治久痢和慢性腹泻,效果良好。
3)痰厥:如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证即痰饮为病,故文中之“胸有寒”之“寒”字应作“痰”解。剑突下是谓“心下”,两胁之间,是谓“胸中”。本证之手足逆冷,是痰饮积于胃中所致。病属阳明,痰除则厥自愈。瓜蒂散证诸证之中,以“邪结在胸中”,“脉乍紧”是鉴别于厥阴病的要点。
4)实厥:如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必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本证之厥,乃是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热遏阻,阳不得伸,而现四肢逆冷之厥证。故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本证重要表现是先热后厥,大便难,热极谵语,宜选用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5)寒厥:如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由于大汗大下损伤阳气,故有厥冷。本方对于因寒所致的厥逆,身疼腹痛,下利清谷,恶寒口不渴等证,多有良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20:25 , Processed in 0.14893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