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35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8 20:11:4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3月2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1,对中医传统科研的意见

关于中医科学研究,据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医研究非用现代方法不可;一种则认为应按传统方法进行研究。邓老认为这两种提法都欠全面。这两种方法到底界限如何?是不是用实验研究者为现代方法,否则便为传统方法?如果真是这样,邓老是不赞成的。现在有这样一种模式:既要有临床统计,又要有动物实验,才算是完整的科研成果。这样一来,便把大多数中医排除在中医科研大门之外了。我们应该对中医的各种研究方法加以发掘,并对西医的传统科研方法去短取长,同时吸取新科技,创造出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以加快中医科学技术之发展。

2,《临证实用伤寒学》序

《伤寒学》,古无是名,有《伤寒论》而无《伤寒学》,有各种《伤寒论》注,而无《临证实用伤寒学》之名称。从《伤寒论》到《伤寒论》注,以至带有现代气息的《临证实用伤寒学》,可以看成是1700多年以来一脉相承的《伤寒论》的发展。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1,对中医传统科研的意见;2,邓老为《临证实用伤寒学》写的序言。
        邓老认为,不能说统计学和动物实验才算科研,这样对待中医的研究,其实就“科学装饰化”,只看形式,不看是否有助于中医学术发展,这是不对的。
   邓老说,张仲景把医经的理论与经方的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根据师承及其毕生之研究写成《伤寒杂病论》,此书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中医学术之发展达2000年,这是何等重大的科研成果!晋·王叔和对脉学的研究也是一项重大成果;隋·巢元方对诸病源候之研究,把病源证候学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唐·王冰对《内经》的研究,使《黄帝内经》理论系统化与规范化,为中医理论之统一奠定了基础。
宋·林亿等利用当时的新技术—印刷术,对古往今来的重要医书,进行点校印行,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宋代医家一次系统工程。没有宋代点校医书,便没有金元时代的医学争鸣。
    《临证实用伤寒学》是应时之作,是重新把仲景学说在实践中加以注解加以发扬,是一本富有时代气息之作。《伤寒论》在新生、在发展,所以书名《临证实用伤寒学》。由《论》变为《学》是恰当的,把仲景学说放在20世纪90年代,用实践的事实,对其加以注解加以发扬,使仲景学说发出现代的光辉。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伤寒学》,古无是名,有《伤寒论》而无《伤寒学》,有各种《伤寒论》注,而无《临证实用伤寒学》之名称。从《伤寒论》到《伤寒论》注,以至带有现代气息的《临证实用伤寒学》,可以看成是1700多年以来一脉相承的《伤寒论》的发展。

2352
 楼主| 发表于 2023-3-28 20:12:43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2023年3月28日,周二)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74讲《灵枢·九宫八风》。
欢迎各位群友转发链接,邀请更多朋友参与讲座!
直播期间,请勿发布无关链接,专心听讲座,谢谢配合!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2353
 楼主| 发表于 2023-3-28 21:42: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3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卢青玉主治医师为大家讲述《傅青主女科》女科血崩的原文与评注。
        请大家关注收听卢青玉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医学硕士卢青玉主治医师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傅青主女科》女科血崩的原文与评注。
      血崩亦称崩中、暴崩,是指妇女不在经期而突然出现阴道大量出血的妇科疾病。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劳伤过度、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所致;或因暴怒伤肝,肝不藏血,经血妄行而发为血崩;也可能是由于素体热盛,复感热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等,从而引发本症。
         傅山先生说:“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者,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全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土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他在文章之中,分成老年、少妇(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郁结、外伤、血热不同情况,这说明血崩证病机复杂,不是一个方剂可以完全概括。

        感谢卢青玉硕士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354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20:1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3月2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陆广莘大师论述辨证与辨病问题。近代以来,人们把中医诊疗思想特征概括为辨证论治,以便与西医辨病论治相区别,认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各有所长而相得益彰。提倡在临床上广泛的实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证的研究是发展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对证与病及其相关概念怎样正确的理解是中医药研究和中西医结合课题设计的重要理论前提。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继续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陆广莘大师论述辨证与辨病问题。
      陆广莘,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国失大师,痛失益友。
中医文化学者林中鹏:学术精湛,毕生守护中华医魂无畏勇士;名利淡薄,始终关怀平民疾苦真正医家。
     他认为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在于诊疗思想的转变。医生应该“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明乎物我之相分;实事求是,通健病之变以识环境利害药毒;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发现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讲求实效,用生生之具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这种深邃精辟、一针见血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当代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和医学界引起广泛反响,对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他强调“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的关系,指出人的健康模型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和谐,并非是“邪”的彻底消灭。他严厉指出,现在人们对细菌、病毒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是徒劳和好坏不分,反而使病害越来越多。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355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20:21:03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2023年3月30日,周四)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曹东义漫谈中医五千年》第67讲,继续学习王叔和《脉经》。
欢迎各位群友转发链接,邀请更多朋友参与讲座!
直播期间,请勿发布无关链接,专心听讲座,谢谢配合!
      今日讲座内容:
《脉经》卷一、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脉结者主,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
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
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吉。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坚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浅深,但当知如何受邪。

2356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21:20:2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3月30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积雪草”“马先蒿”“爵床”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今天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积雪草”“马先蒿”“爵床”三味药。
        积雪草(学名: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多年生草本,茎匍匐,细长,节上生根。叶片膜质至草质,圆形、肾形或马蹄形。
        《别录》曰∶积雪草,生荆州川谷。
苏恭曰∶此草叶圆大如钱,茎细而劲,蔓生溪涧侧,生处亦稀。全草入药,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痧氙腹痛、暑泻、痢疾、湿热黄疸、砂淋、血淋,吐血、咳血、目赤、喉肿、风疹、疥癣、疔痈肿毒、跌打损伤等。
    马新蒿(《唐本》)、马矢蒿(《本经》)、练石草(《别录》)、烂石草(同上)、 虎麻。
时珍曰∶蒿气如马矢,故名。马先,乃马矢字讹也。马新,又马先之讹也。
弘景曰∶练石草,一名烂石草,即马矢蒿。今方药不复用之。
   主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本经》)。练石草∶治五癃,破石 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别录》)。恶疮(弘景)。
爵麻(《吴普》)、香苏(《别录》)、赤眼老母草(《唐本》)。
时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吴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爵床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翳障,牙痛舌疮,瘰疬,疳积,泻痢,疟疾,黄疸,水肿,淋浊,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湿疹疥癣,毒蛇咬伤。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357
 楼主| 发表于 2023-4-6 20:44:3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三字经》,  作者是清代医家陈修园。
   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今天(2023年3月31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热,连芩程,湿而冷,萸附行,湿挟积,麴查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丁宁。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三字经》泄泻第十四、眩晕第十五。
        泄泻与眩晕,都与升降失调,脾虚痰湿壅盛有关系,但是不可一概而论,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泄泻可以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头眩,即眩晕,病证名,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即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2358
 楼主| 发表于 2023-4-6 20:4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4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四章: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中医学在近代,经历了艰难的坎坷与曲折,出现了学术被改造的异化与西化,很多从业人员信心动摇,乏人乏术的局面重复出现了多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中医的复兴道路,必然是缓慢而漫长的,很可能会充满曲折与艰险。
        第十二节: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这节内容较多,分为三小节讲完。第二小节:
       我国中医药有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有浩瀚们文献,遣方用药都有规律可循。而废除中医仅存中药,实际上中药也不复存在,所剩的仅是按西药理论使用的特殊西药而已。中医与中药之间的联系不能割断,一旦走“废医存药”的路子,就会走上“废医存药”的不归路。恰如贾谦先生所说,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就是一堆垃圾。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 第四章: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第十二节: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走“废医存药”的路就是“废医废药”,完全滑向民族虚无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过党和政府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不断扶持和发展,一个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民族正在崛起。
“医随国运”,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文明,已经传播到世界100多个国家,针灸、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解决“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世界医学难题方面,有独特的大智慧,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历了非典与新冠的考验,世人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很多理工男、文史女,都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很多年轻人,在中医药历史文化之中看到了民族的伟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行业,中医药必将超越四大发明,在未来会被世界人民所欢迎。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359
 楼主| 发表于 2023-4-6 20:46:1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4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临证本草》一书。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临证本草》一书把每味中药谈的比较透彻和全面,特别是一些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临证本草》关于细辛临床妙用的后半部分有关内容。
     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说: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金代张元素说∶细辛气温,味大辛,气浓于味, 阳也,升也,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入少阴,与独活相类 。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而热,温少阴之经,散 水气以去内寒。
成无己说∶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 润燥。杲曰∶胆气不足,细辛补之。又治邪气自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明代李时珍说∶气之浓者能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 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 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 。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 。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还有医家说∶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 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 ,但不识多寡耳。
《细辛与临床》医书的作者 刘沛然先生对于细辛在临床的应用有多前人所没达到的重要论述,书中附疑难重奇案73例 余使用细辛临床治疗多种病症,在用量上无一例失效,无一次过失,亦未发现不良反应。
       当代还有很多善于使用细辛的中医,查阅一下杂志,或者在互联网搜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感谢姬领会的讲述和分享。
2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4-6 20:46: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4月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延缓衰老中药药理研究之思路与方法。

延缓衰老理论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医学发源的时代。中医学在战国时代就有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个医学流派。其中神仙派和延缓衰老有关;房中讲的是性卫生,即从性卫生的角度研究保健。这两派慢慢发展合并为一门,并渗透到佛家、道家的学说中,和宗教结合起来了,如在道家中可以找到有关房中的内容,佛家对长生也有研究。可见佛家、道家虽然是宗教学说,但对保健、防衰老是有研究和贡献的。医经和经方是我们中医的正统,两者在发展中逐渐统一,合并而成为后来的中医学。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延缓衰老中药药理研究之思路与方法。
        邓老认为,延缓衰老的药物研究也应重视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整体观就是要从整体上来进行研究,我们研究延缓衰老的中药,就要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而不是单纯为了研究中药。所以在研究中药的同时,也要注意延缓衰老的药物与中医其他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气功等的协同作用,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针灸就有一个延缓衰老的穴位—三里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内经》指出人是应“度百岁乃去”,日本有一家人每月初一、十五艾灸足三里穴1次,都是过了100岁才逝世的。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百岁之寿,是因为多种因素对生命的损伤、干扰。《内经》也重视调理精神因素,提出应该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气功可以使人们达到内稳态的平衡。
邓老仁者寿,达到了很多人达不到的境界。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0:48 , Processed in 0.1676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