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291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20:13:1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2月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新技术革命与中医

新技术革命属于“未来学”的范畴,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未来中医学的命运将如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应该看到,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科学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为迫切”。
可见新的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事业也不例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医和新技术并不矛盾,越新的技术越能阐明中医和发展中医。近年来国内自然科学家掌握新技术又在钻研中医的“中医迷”的事迹时有所闻。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之“新技术革命与中医”的 有关内容。
        邓老说,对中医的发展前途有多种说法:现在又有人强调只有中西结合才能发展,中医独立发展只有死路一条;有人认为应按中医原有的路子发展;有人认为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才能飞跃的发展。
       1979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哲学讲习会上,经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互相渗透的方针。这个方针已为卫生部有关文件所肯定,已经被中央批准。三支力量的提法是符合辩证法的。
       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这是邓老的信念和祈望。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292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20:13: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2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杏林贤达》之<中医药学革新先驱—张锡纯先生>。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杏林贤达》之<中医药学革新先驱—张锡纯先生>。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28年定居天津,1930年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于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很推崇,早年就购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进行研读。比如对于中医治疗传染病,朱良春先生介绍说,张锡纯更以善用白虎汤著称,他以白虎汤加减衍化的方剂就有镇逆白虎汤、仙露汤、寒解汤、凉解汤、和解汤等5首变方,治各有主,层次井然,别具匠心。可谓戛戛独造。1959年,河北石家庄郭可明大夫治疗乙脑用白虎汤的经验,就是用的张锡纯之法。郭可明即张老之门人。
       朱老说,李可对《伤寒论》作过精深的研究,特被是使用附子,大大突破常规是药,并取得显著的疗效。他认为凡是有阳虚症象者,必重用附子,不得少于45g,视痛情可用至90g,150g,200g。四逆汤救治心衰,确有回阳救逆之功。但他认为四逆汤虽补阳而救脱不足,需配合张锡纯救脱而补阳不足的“来复汤”,才能互补而臻完善。他创“破格救心汤”重用制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磁石,吸纳上下,微系阴阳;麝香开窍强神,开中有补,是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至全身衰竭的效方。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293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20:16:04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2023年2月7日)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67讲《灵枢·行针》。
欢迎各位群友转发链接,邀请更多朋友参与讲座!
直播期间,请勿发布无关链接,专心听讲座,谢谢配合!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行针》第六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上膈第六十八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2294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20:1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2月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5讲我们讲解足太阴脾经重点腧穴。学习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项。
           祝贺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针灸讲师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重点腧穴。学习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项。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九至十一点,即巳时。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295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20:17:43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2023年2月9日,周四)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教授《漫谈中医五千年》第61讲,学习《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和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欢迎各位群友转发链接,邀请更多朋友参与讲座!
直播期间,请勿发布无关链接,专心听讲座,谢谢配合!
     今日讲座内容:
《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
  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
  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
  循摸衣缝者死。
  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死;热病即不死。
  尸臭不可近者死。
  面目直视者死。
  肩息者一日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黄即时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眉系倾者七日死。
  齿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发直者十五日死。
  遗尿不觉者五六日死。
  唇口乍干黑者死。
  爪中青黑色死。
  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
  舌卷卵缩者死。
  面黑直视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黄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
  发肩如冲起者死。
  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唇反人中满者死。
  阴阳俱绝,目匡陷者死。
  五脏内外绝,神气不守,其声嘶者死。
  阳绝阴结,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阴阳俱闭,失音者死。
  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
  心绝于臂,肩息回眄,目直者,一日死。
  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又曰足肿者,九日死。
  脾绝,口冷,足肿胀,泄不觉者,十二日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时死。
  胃绝,齿落面黄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凡此察听之,更须详酌者矣!
  卷下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万应圆
  甘遂[三两] 芫花[三两] 大戟[三两] 大黄[三两] 三棱[三两] 巴豆[二两和皮] 干漆[二两炒] 蓬术[二两] 当归[五两] 桑皮[二两] 硼砂[三两] 泽泻[八两] 山栀仁[二两] 槟榔[一两] 木通[一两] 雷丸[一两] 呵子[一两] 黑牵牛[五两] 五灵脂[五两] 皂角[七定去皮弦]
  右件二十味,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炒为黄色,存性入后药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肉桂[一两去皮] 肉豆[一两]白术[一两] 黄芪[一两] 没药[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茯苓[一两] 赤芍药[一两] 川芎[二两] 牡丹皮[二两] 白牵牛[二两] 干姜[二两] 陈皮[二两] 芸台[二两炒]地黄[三两] 鳖田[三两醋炙] 青皮[三两]南星[二两浆水煮软切焙]
  右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菉豆大,用度谨具如左,合时须在一净室中,先严洁斋心,涤虑焚香,精诚恳诸方圣者,以助药力,尤效速也。
  结胸伤寒用油浆水下七圆,当逐下恶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动[再服]。
  多年积结,殗食癥块,临卧水下三圆至五圆,每夜服之,病即止。
  如记得因伤物作积,即随所伤物下七圆[小儿、妊妇、老人勿服]。
  水气通身肿黄者,茯苓汤下五丸,日二服,水消为度。如要消酒进食,  生姜汤下一丸。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汤下七丸。
  膈气噎病,丁香汤下三丸[夜一服]。
  因伤盛劳,鳖甲汤下七丸[日三服渐安减服]。
  小肠痃癖气,茴香汤下三丸。
  大小便不通,蜜汤下五丸[未通加至七丸]。
  九种心痛,茱萸汤下五丸[立止]。
  尸注走痛,木瓜汤下三丸。
  脚气,石楠汤下五丸[每日食前服]。
  卒死气未绝,小便化七丸,灌之立活。
  产后血不行,当归酒下三丸。
  血晕、血迷、血蛊、血痢、血胀、血刺、血块、血积、血癥、血瘕、并用当归酒下二丸,逐日服。
  难产横倒,榆白皮汤下二丸。
  胎衣不下,烧称锤通红,以酒淬之,带热下二丸,惟孕妇患不可服,产急难,方可服之。
  脾泻血痢,干姜汤下一丸。
  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一丸。
  赤痢,甘草汤下一丸。
  白痢,干姜汤下一丸。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汤下二丸。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热醋盐汤下三丸。
  如常服一丸,临卧茶清下。
  五烂疾,牛乳下一丸[每日二服]。
  如发疟时,童子小便酒下十丸,化开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疗万病。

229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0:35:1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2月9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蒺藜子”“柳华”“蚤休”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蒺藜子”“柳华”“蚤休”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蒺藜子别称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柳华,味苦,寒,无毒。主风水黄胆,面热黑,痂疥恶疮,金疮。一名柳絮。
叶主马疥痂疮。取煎煮以洗马疥,立愈。又疗心腹内血,止痛。
实主溃痈,逐脓血。
子汁疗渴。生琅邪川泽。
陶隐居云∶柳,即今水杨柳也。花熟,随风状如飞雪。陈元方∶以为譬,当用其未舒时。
      蚤休,别名蚩休(《本经》)、螫休(《日华》)、紫河车(《图经》)、重台(《唐本》)、重 楼金线(《图经》)、三层草(《纲目》)、七叶一枝花(《蒙筌》)、草甘遂(《唐本》)、白甘 遂。
时珍曰∶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重台、三层,因其叶状也。
金钱重楼,因其花状也。甘遂,因其根状也。紫河车,因其功用也。
       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熄风定惊。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痹,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②《唐本草》:醋摩疗痈肿,敷蛇毒。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2297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0:35:5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3年2月1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论 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什么是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学同现代医学相比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问题呢目前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中医药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自己挺直腰杆站立起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认为中医药学有五大特点和优势。一是整体的医学模式;二是独特的理论体系;三是灵活的辨证方法;四是特殊的治疗手段;五是科学的药物配伍方法。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继续来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论 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什么是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学同现代医学相比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问题呢目前众说纷纭,很不一致。并且概括说中医有五大特点和优势。|
一是整体的医学模式;
二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是灵活的辨证方法;
四是特殊的治疗手段;
五是科学的药物配伍方法。
       这些论述,固然不错,但是从最具特征的哲学高度来看,这些区别还不是最根本的。
       曹东义认为,中医是生成论指导下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构成论指导下的医学。
       中医“以无为本”,西医“以有为本”。
      世界上明物质只占百分之六,大量的都是暗物质。
       中华文化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看不见,摸不到而已。所以,西医的视野窄,中医的研究范围大,中医可以包容西医,而西医难以认识中医。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2298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0:3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2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四章: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中医学在近代,经历了艰难的坎坷与曲折,出现了学术被改造的异化与西化,很多从业人员信心动摇,乏人乏术的局面重复出现了多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中医的复兴道路,必然是缓慢而漫长的,很可能会充满曲折与艰险。
        第六节: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中医认识人体,釆用的比较早、比较多的方法是“取象比类”。
         相同的研究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的方法比较恰当,有的则不太恰当。中医研究人体时,运用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这方法与西医的解剖实证相比较,往往认为是很原始的初浅方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 第四章:遥望中医未来复兴之 第六节: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中医认识人体,釆用的比较早、比较多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学。

被当做“无字天书”的《河图》《洛书》,向世界揭示了一个古老的“生成”之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
这就把数字与图像结合起来了,象概括数,数构成象。
现在的扫码,也是象数转化的典型。
大家记不住数,但是扫码就能知道;我们记住的是“像的唯一性、排他性。”也就是“认不错”。
《河图洛书》的原理,是天地紧密配合,化生万物。天生的,地来成;地生的,天来成。
天地富含阴阳,大德养育生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变化不停。天覆地载,孕育无穷。万物繁茂,草药丛生。草根树皮,各有脾性。
《内经》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白天与夜晚的“数据”太多,很难记住;但是,白天与夜晚的“图像”很容易分辨。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29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0:37:4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2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临证本草》一书。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临证本草》一书把每味中药谈的比较透彻和全面,特别是一些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临证本草》一书关于桂枝临床运用的论述。
       中药材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节采收,去除叶后直接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桂枝辛温,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味辛性温,能发汗解肌,味甘而缓,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凡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虚均可应用。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温,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3、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而能运脾化湿,又入膀胱经而能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用治:
①脾阳不运之痰饮证,常与茯苓、白术、甘草同用,即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②膀胱蓄水证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300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0:38: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2月1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伤寒论》叙例辨(上)

《伤寒论·伤寒例》,或称叙例,自明代方有执提出删削,喻嘉言等群起响应,认定伤寒例为王叔和伪托,其后注解《伤寒论》者乃多削去此叙例。王叔和著《脉经》,又把《伤寒论》之辨脉、平脉篇一起删去。这些好象都已成定论。日本学者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自序辨》更进一步引申,怀疑《伤寒论·序》也不是仲景之作。这种删削与怀疑,细察其论据,不能说是科学的,今天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新加以研究。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之“《伤寒论》叙例辨(上)”的相关内容。
       对于《伤寒论·伤寒例》,邓老分析了历代医家的不同意见,尤其重视章太炎先生的近代研究成就。
邓老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说:张仲景医学渊源于“医经家”与“经方家”。
《伤寒论》以经方家之著作《平脉辨证》(《湯液经》等)为蓝本,但以医经之理论为指导加以整理提高而成。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辩·跋》说:“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论,方法具备,惟仲景此书。”清·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凡例》则改为“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这个结论式的评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它正好证明仲景的学术渊源。因为《内经》能流传下来,而《经方》家之书多散失,所以说有法无方( 或者说没有权威性的方书)。仲景则集医经、经方之大成,故有法有方。其可贵之处正在于有理论指导下的经验之总结,是一本上下古今承先启后的划时代之作。《伤寒论》至今仍然闪闪发光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果。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3:59 , Processed in 0.06944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