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18-1-13 10:49:28 | 只看该作者
       与其这样不着边际,泛泛而谈,还不如直接把发言的内容发上来。没有实质内容。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1:49:2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3日),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卫生部1955年开始表彰中医成果,第一项就是石家庄老中医郭可明先生治疗乙脑的突出成就,获得一等奖。建国初期,在纠正了错误的中医政策之后,如何向世人展示中医药的科学性,如何让同行专家心里服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卫生部很注意搜集这一类的信息,路志正先生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长期任职,经常外出调查研究,最先接触了很多中医的研究成果,也最早认定了一批成果。我们期待王群才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郭可明先生治疗乙脑的历史意义。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部门对于中医实行了错误的政策,使中医受到歧视、限制,影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很多人对于中医的科学性,是有很深怀疑的,对于中医能够否有效地治疗疾病,也是不信任的。他们认为中医学里没有提过细菌病毒,如何能够治疗传染病?
      1954年石家庄市传染病院中医治疗“乙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对于毛泽东提倡重视中医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也是中医界在西医面前拿到的第一份“治疗有效”的证明书。在这个意义上说,是郭可明先生带领着中医,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医学治疗传染病的历史有几千年,有着丰富的理论指导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而且是不断探索,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以“热病”“伤寒”“瘟疫”“温病”等不同学派构成的学术体系。
        中医传染病学知识体系,贡献给世界最靓丽的成果,就是免疫思想哺育的免疫技术。人痘疫苗的发明,属于中医学的原始创新,英国琴纳经过吸收、再创新,改良为接种牛痘,法国巴斯德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医为人类战胜传染病,开创了道路。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1:50:0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13 10:49
与其这样不着边际,泛泛而谈,还不如直接把发言的内容发上来。没有实质内容。

每一讲中都附带有网址,您可以随时去听,欢迎您多多指导,交流
224
发表于 2018-1-14 12:26:48 | 只看该作者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12 21:32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2日),朱萍霞讲述《捍卫中医》,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与科学的关系。2007 ...

“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
-------------------------曹先生也研究科学啦,“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是用科学认识中医,因此是研究科学而非中医。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21:27:4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4日),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中医主要是用了取象比类的“象思维”、黑箱研究方法、生成论的观念、“扫码式”的模糊集合等方法,用独特的智慧认识复杂的人体生命,深刻研究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人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向内可以进一步细分下去,划分五脏六腑、皮脉筋骨肉、气血精津液,也可以向外与天地、四时、五味、五色、五音、五谷、六气等发生广泛的联系。中医的“整体观”为什么一定要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联系呢?这是因为中医是从“生成论”出发来研究人体的,而不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思想出发的,不是解剖学的“构成论”。
我们期待王红霞的讲述。
          王红霞,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 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医师带徒继承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教授高徒,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教授师承弟子。从事临床工作以来共发表论文30篇,参编论著10余部。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来,尤其擅长运用心理疗法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及心身相关性疾病包括胃肠消化性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性、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肺系疾病包括各类咳嗽、哮喘、肺纤维化、肺心病等;失眠、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证等而达到“心身同调”的效果。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王红霞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的大智慧。中医不是从解剖实证的“构成论”入手,不是“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方法,而是用“生成论”的认识世界、读懂生命。中医的“整体观”为什么一定要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联系呢?这是因为中医是从“生成论”出发来研究人体的,而不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思想出发的,不是解剖学的“构成论”。
         生成论研究生命,一定要看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这是古人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之中所获得的知识。农牧业文明,是一个低级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当时只能看到自然条件来对于动植物的影响,而不可能对于动植物的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和广泛地改造。生命的动植物为何能够生长、壮大?为何枯萎、消亡?除了从动植物本身找原因之外,都需要用环境条件进行解释。动植物本身的原因,可以从周围同样的个体那里,靠取象比类获得。取象比类所抓住的“象”,不是偶然的、表浅的东西,而是整体所涌现出来的特征,是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人的生命特征,只能用整个生命来表征,任何一个肢体、脏腑、器官、组织、细胞都不能代表人体,人体不是这些组织器官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它们无序的“加合”。即使有人的完整的活身体,没有人的思想,仍然不是完整的人,世界各地的“狼孩”不能融入社会生活就是证明。有人说,中医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很难界定,更不容易“客观化”,把中医学看成是一个需要规范的“问题医学”。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他们不了解,中医学是通过“模糊集合”,使自己的判断走向“清晰”的。
          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都是经过“模糊集合”而形成一个一个的确切认识,就像“扫码”那样,你不会认错了转账的人。中医依靠“模糊集合”使“模糊概念”走向清晰,能够准确表述某一个具体的病理状态。靠着“模糊集合”形成的病证诊治思想,中医学者之间就可以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师徒之间也可以进行学术传承,从而不断发展学术,不断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也就使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226
发表于 2018-1-15 21:46:29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师讲讲:肝气虚、肺血虚、肾血虚是怎么回事?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21:59:3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5日),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扁鹊著作的问题。诸子的著作,必须先有诸子其人,然后才能有诸子的著作;托名于诸子的著作,必在其身后多年才能出现。医学著作则不是这样。因为医学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之中也有很多医学内容,春秋之前就有专业医生,他们的医疗经验、医学理论、病例验案、或治疗效果的考核记录等,都可以成为医学著作。
         记载于《左传》之中的早期医学家,有齐医、晋医、越医、秦医,都比扁鹊生活的年代早。《左传》书中既有对他们事迹的记录,也有一些学术理论的探索。比如秦医缓关于病位膏肓的难治性,以及针灸、药物的治疗大法,医和关于六气“淫生六疾”的长篇叙述,越医关于血气与健康关系的判断,晋医关于药物毒性的把握,齐医对于齐侯疾病死期的预料等,都说明春秋早期医学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绝对不是既无理论,也无治法的“零散经验积累阶段”。
          扁鹊秦越人所处的赵简子时代,他的老师长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书”,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尽予(全部传授)扁鹊”,也说明长桑君手里不是一本书,虽然他的书来自于“宫禁之内”,不属于自己原创、原著,不能私自传授给民间人士。
         我们期待霍立轩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在春秋末期创立医学典籍的过程。班固《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以及《旁篇》书名的来历与依据。“医经七家”,实际上只涉及到3个人:黄帝、扁鹊、白氏。黄帝出于托名,白氏已经失考,有学者说“白氏就是百氏”,是杂家的理论著作,也就是能够坐实的作者只有扁鹊一人。因此,司马迁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的局面,在东汉初年依然没有变化。
          仓公从公乘阳庆那里继承的医学书籍,据称来自“古先道遗传”,主要是托名黄帝和以扁鹊为名的《脉书》、《五色》、《诊病》等著作,其主要内容是为了“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原创于扁鹊的学术流派,在汉代也逐渐分化,这是由于不同中医学家对于相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并逐渐加以补充的结果。医学首先是一个实用技术,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有关学术发展,并留下时代的特征。
         西汉年间的齐王侍医遂,也学习扁鹊的医学理论,他自己患病之后,尝试着用扁鹊的理论为自己开方治病,“自练五石服之”。说:“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
228
发表于 2018-1-16 21:16:02 | 只看该作者
          浪费生命。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1:39: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6日),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清代温病学的成就。清代是温病学派继承前人的成就,涌现出了多位温病大家和丰富的温病学著作,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寒温论争的学术争鸣达到了空前程度。那么,温病学说与伤寒学派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呢?温病学派较之伤寒学派有着哪些发展和创新内容,或者有哪些不足?请各位同仁关注讲述内容,听张海涛带来的精彩分析。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原因。辛温解表难用,温病概念的变迁与热病治法的逐渐丰富,促成了温病学的诞生。外感热病的辛温发汗与辛凉解表法,一向被看成伤寒和温病表证治法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仲景对伤寒表证并未言“当辛温解表”,或“当散寒邪”,而只云“当解表”、“当发汗”。并且对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十分谨慎,除严格限定适应证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并且要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其慎辛温发汗若此,说明辛温解表药虽可用,又难以应用,稍有不慎即成误治,变为坏病。仲景还对误汗后变证,详加论述,多达六十余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辛凉解表虽为广义温病学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但也不可过用寒凉,否则表闭不解,病亦不去。 正如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说明不到里热亢盛的气分阶段,就不可应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章虚谷也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也。”吴鞠通将仲景桂枝汤收为《温病条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恶寒表证的温病,此虽遭后世讥议,但其出方立论必有所据。总之,辛温、辛凉发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则,过温则有碍病势之热,过凉则闭其腠理,使邪热不能外达,故均非所宜,但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
         张仲景关于温病不恶寒的概念,在清代变成了可以有恶寒表证,导致寒温关系的复杂化。其实质是使温病与伤寒在初起证候上的差别消失。即古代春季狭义的温病,扩展为泛发于四季的广义温病,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病因之寒温,缘于古今医家认识上的差别,是为使用辛凉解表找理由,不是区分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1:40:40 | 只看该作者

每一讲内容都有网址,您可以点开随时去听,欢迎交流

点评

与其这样浪费生命,不如看看《中西医融合观》,长点见识。  发表于 2018-1-17 07: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6 08:41 , Processed in 0.07353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