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附: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补充评价 本节引用了刘长林先生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也有专章评价此二说。现在想来,前人的见解以及此前的拙见还有不足,故这里再简略补充一下我的看法。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意义,可从哲学和科学两方面看。 作为哲理,即对世界的一般看法或世界观,她们都有可取之处。 把阴阳视为天地之道——纲纪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相当正确。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无例外地体现着阴阳原理。比如数学中有奇数和偶数、整数和小数、正数和负数、平方和开方、微分和积分;物理学中有运动和静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加速和减速、正电和负电、(磁性的)南极和北极;化学中有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酸基和碱基、左旋和右旋;生命现象有雌性和雄性、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吸收和排出、兴奋和抑制、收缩和舒张、同化和异化、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生和死等都是典型的阴阳现象。这些都要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并尽量保持平衡。尽管个体最后要消亡,但新生的个体还是会体现阴阳原理。 总之,阴阳学说虽然不像近现代唯物辩证法那样抽象,因而更有普遍性,但作为把握世界的一般原理还是相当正确。 五行学说作为世界观只是比神学世界观先进,作为一般哲学原理则太朴素、太原始。这一哲理,可以解释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只是解释得令人满意的相当少。 问题是《内经》要直接拿这两种哲理来阐释医理。 于是出现了很多附会和漏洞。 《内经》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运用阴阳学说比较成功。这不仅由于阴阳学说的经验性,可以拿来直接说明某些医理。更由于又从中发展出比较具体的理论。特别是虚实、寒热、表里、气血等,实际上在推动中医进步,至今还是中医理论的精华。 只是,阴阳学说更能启发人们认识两极现象和构造。对认识多层次、多环节问题则帮助很小,甚至有碍于认识此类问题。详细拙见请参看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二讲。 至于五行学说,《内经》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运用此说只有形成理论的意义,实践上是失败的,而且阻碍了中医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五行的经验依据不可靠而古人又把它们弄得更模糊。 比如水克火似乎毫无疑义。古今人确实常用水灭火。但是,火不是只遇到水才熄灭,或者说克火者不是只有水。沙土照样可灭火而且也常用。现代人更知道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均可灭火,还有其它灭火剂。总之,灭火的原理不过是隔绝可燃物和氧气。克火不是水的本质。 金克木也是这样。尽管使用金属刀、斧、锯伐木是金属工具出现后的常识,但是,克木者显然不是只有金属。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是使用石器伐木。即便是金属出现后,也只有有刃的金属工具才可伐木。 土克水也是这样。古今人确实常用土筑堤治水防洪。但筑堤却不是只能用土。 再细看,水克火、土克水、金克木都不是前者自动去克后者,而是人力介入的结果。 相生方面也是这样。 比如木生火确实有经验或常识基础。古代人、甚至近现代人确实最常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等。但是,生火却不是木特有的性质。古人生火也不是只用柴火。至于取火,古代至少有钻燧取火、钻木取火两说。我国古代最成熟、普及的人工取火方式是钻燧取火。无论是钻燧取火还是钻木取火,都不是因为其中有火,而是因为摩擦生热。至于木材或柴草燃烧生火,不过是一种氧化反应。任何物质氧化都可以生火产热。总之,木生火这一常识,不能作为一般原理使用。加之取火必然有外力、特别是人力介入,木生火就更不能作为规律。 然而,从《尚书正义》开始,又把五行的性质说得更模糊且有些违背常识。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完全无助于解释五行生克。 把这些非本质的认识再进一步推广,离经验和常识越来越远。换言之,《内经》运用五行规范万物时随意性太大。具体说来,五方、五时、五音、五味、五官等本来都和五行属性没有内在联系,用五行对它们进行归类,违背了常识,也不符合逻辑原理。至于五脏附五行,更完全没有经验基础。在这种完全不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即五脏生克制化必然更是空中楼阁。 最后再强调一下,医学是经验科学。经得起经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促进医学进步。阴阳学说经得起经验检验,故是中医进步的原动力。五行学说经不起经验检验,故阻碍了中医进步。 阴阳学说的经验性,使她作为一般哲理不够抽象。但这种经验性却便于用来说明医理。比如雌雄、男女的关系很方便用阴阳关系解释。用矛盾或对立统一来解释,反而不太方便。其他某些生理现象也是这样。比如,人体昼夜的生理周期变化,不能说白天是矛,夜间是盾,却可以说白天阳盛、夜间阴盛。交感和副交感的关系也是这样。白天交感兴奋占主导,故属阳;夜间则副交感兴奋占主导,故属阴。当然,这只是自然哲学的解释,不足以很严密地说明人体生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要汲取现代医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