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19:14 | 只看该作者
⒂他说自己是黄帝之后:王莽说⑴他为黄帝之后,黄帝的土德是表现在他的名号上的,永远不变的,故他亦应据有土德。⑵他为舜后,汉为尧后,舜是受尧的禅让的,所以他们应把这种禅让的故事重演一回。⑶“阴为阳雄”,故他应籍了姑母的力量而得国;“土火相乘”,故他应以土德代汉的火德。禅让的次序这样定了,五德相生的次序有这样定了,他尚能不做皇帝吗!(《古史辩自序·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和历史·一六王莽的<自本>》)
⒃那时汉家改为火德:成帝时汉运已衰,灭亡在即,哀帝时受命改制,心欲禅让,刘向父子发明了汉为火德(寻出了《易·说卦传》“帝出乎震”等依据)。
⒄禅让:“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 (《汉典》)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20:15 | 只看该作者
⒅姓商的人家不能向南开门:因商属金,南方为火,“火贼金”,二者相克失其宜。《论衡·诘术篇》:“《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徴家门不宜北向。’则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胜火,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门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20:55 | 只看该作者
⒆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瓒曰:《尔雅》云:‘春曰青阳,夏曰朱明。’”(《史记集解》)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郭璞注:“气青而温阳。”“夏为朱明。”郭璞注:“气赤而光明。”
邢昺《疏》:“云‘春为青阳’者,言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也。云‘夏为朱明’者,言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也。”
春阳,《汉典》云:“指春天。”
朱明,《汉典》云:“夏季。”
秋歌西暤:《史记集解》:“韦昭曰:‘西方少暤也。’”
冬歌玄冥:《史记正义》:“《礼记·月令》云:‘玄冥,水官也。’”
玄冥,据《汉典》为:神名-水神、冬神、北方之神,北方与冬季。此指冬季。
此四句,《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22:18 | 只看该作者
⒇天尊地卑,君臣定矣:“言君尊于上,臣卑于下,是象天地定矣。”(《史记正义》)
金栋按:《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21]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郑玄云:‘象,光耀。形,体貌。’”(《史记正义》)“言日月星辰之光耀,草木鸟兽之体貌也。”(《史记集解》)《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注云:“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矣。”孔《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
[22]地气上跻(隮ji)跻,《汉典》云:“登,上升。”“郑玄曰:‘隮,升也。’”(《史记集解》)
天气下降:“明礼乐法天地气也。天地二气之升降合而生物,故乐以气法地,弦歌声气升降相合,以教民也。然气从下升,(此)[在]乐象气,故从地始也。形以上尊,(故)礼象形,[故]从天始也。”(《史记正义》)
[23]阴阳相摩,(天地相荡)“二气切摩而万物生发,作乐亦令声气切摩,使民心生敬也。”(《史记正义》)“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易·系辞上》)
[24]而百(物)化兴焉:《史记集解》:“郑玄曰:‘百物化生。’”
[25]很象《内经》中的话:亦很象《易·系辞上》中的话。
[26]北畤(音质zhi)“即黑帝祠,汉高祖时置,祀黑帝之处。”(《汉典》)
[27]这是典型的五行归类:即五音、五常、五事附五行。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23:10 | 只看该作者
[28]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雨。’后指约好或规定几点,大家遵守。”(《汉语成语词典》)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24:09 | 只看该作者
(增)附: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补充评价
本节引用了刘长林先生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也有专章评价此二说。现在想来,前人的见解以及此前的拙见还有不足,故这里再简略补充一下我的看法。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意义,可从哲学和科学两方面看。
作为哲理,即对世界的一般看法或世界观,她们都有可取之处。
把阴阳视为天地之道——纲纪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相当正确。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无例外地体现着阴阳原理。比如数学中有奇数和偶数、整数和小数、正数和负数、平方和开方、微分和积分;物理学中有运动和静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加速和减速、正电和负电、(磁性的)南极和北极;化学中有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酸基和碱基、左旋和右旋;生命现象有雌性和雄性、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吸收和排出、兴奋和抑制、收缩和舒张、同化和异化、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生和死等都是典型的阴阳现象。这些都要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并尽量保持平衡。尽管个体最后要消亡,但新生的个体还是会体现阴阳原理。
总之,阴阳学说虽然不像近现代唯物辩证法那样抽象,因而更有普遍性,但作为把握世界的一般原理还是相当正确。
五行学说作为世界观只是比神学世界观先进,作为一般哲学原理则太朴素、太原始。这一哲理,可以解释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只是解释得令人满意的相当少。
问题是《内经》要直接拿这两种哲理来阐释医理。
于是出现了很多附会和漏洞。
《内经》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运用阴阳学说比较成功。这不仅由于阴阳学说的经验性,可以拿来直接说明某些医理。更由于又从中发展出比较具体的理论。特别是虚实、寒热、表里、气血等,实际上在推动中医进步,至今还是中医理论的精华。
只是,阴阳学说更能启发人们认识两极现象和构造。对认识多层次、多环节问题则帮助很小,甚至有碍于认识此类问题。详细拙见请参看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二讲。
至于五行学说,《内经》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运用此说只有形成理论的意义,实践上是失败的,而且阻碍了中医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五行的经验依据不可靠而古人又把它们弄得更模糊。
比如水克火似乎毫无疑义。古今人确实常用水灭火。但是,火不是只遇到水才熄灭,或者说克火者不是只有水。沙土照样可灭火而且也常用。现代人更知道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均可灭火,还有其它灭火剂。总之,灭火的原理不过是隔绝可燃物和氧气。克火不是水的本质。
金克木也是这样。尽管使用金属刀、斧、锯伐木是金属工具出现后的常识,但是,克木者显然不是只有金属。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是使用石器伐木。即便是金属出现后,也只有有刃的金属工具才可伐木。
土克水也是这样。古今人确实常用土筑堤治水防洪。但筑堤却不是只能用土。
再细看,水克火、土克水、金克木都不是前者自动去克后者,而是人力介入的结果。
相生方面也是这样。
比如木生火确实有经验或常识基础。古代人、甚至近现代人确实最常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等。但是,生火却不是木特有的性质。古人生火也不是只用柴火。至于取火,古代至少有钻燧取火、钻木取火两说。我国古代最成熟、普及的人工取火方式是钻燧取火。无论是钻燧取火还是钻木取火,都不是因为其中有火,而是因为摩擦生热。至于木材或柴草燃烧生火,不过是一种氧化反应。任何物质氧化都可以生火产热。总之,木生火这一常识,不能作为一般原理使用。加之取火必然有外力、特别是人力介入,木生火就更不能作为规律。
然而,从《尚书正义》开始,又把五行的性质说得更模糊且有些违背常识。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完全无助于解释五行生克。
把这些非本质的认识再进一步推广,离经验和常识越来越远。换言之,《内经》运用五行规范万物时随意性太大。具体说来,五方、五时、五音、五味、五官等本来都和五行属性没有内在联系,用五行对它们进行归类,违背了常识,也不符合逻辑原理。至于五脏附五行,更完全没有经验基础。在这种完全不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即五脏生克制化必然更是空中楼阁。
最后再强调一下,医学是经验科学。经得起经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促进医学进步。阴阳学说经得起经验检验,故是中医进步的原动力。五行学说经不起经验检验,故阻碍了中医进步。
阴阳学说的经验性,使她作为一般哲理不够抽象。但这种经验性却便于用来说明医理。比如雌雄、男女的关系很方便用阴阳关系解释。用矛盾或对立统一来解释,反而不太方便。其他某些生理现象也是这样。比如,人体昼夜的生理周期变化,不能说白天是矛,夜间是盾,却可以说白天阳盛、夜间阴盛。交感和副交感的关系也是这样。白天交感兴奋占主导,故属阳;夜间则副交感兴奋占主导,故属阴。当然,这只是自然哲学的解释,不足以很严密地说明人体生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要汲取现代医学理论。

点评

此篇所增附文是原书作者赵洪钧先生撰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4 17:27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31:40 | 只看该作者
本节完。

全文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c748d0102w0hh.html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32:36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c748d0102w0hh.html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7:27:4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1 22:24
(增)附: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补充评价本节引用了刘长林先生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 ...

此篇所增附文是原书作者赵洪钧先生撰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55 , Processed in 0.0529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