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2-19 11:12 编辑
毛泽东在中国曾考虑弃汉字用拼音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http://news.ifeng.com/a/20150325/43412064_0.shtml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发表支持汉字改革的意见,并指出“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希望文改会研究出中文字母体系。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5年3月12日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为:《毛泽东曾考虑弃汉字用拼音》 在全国“两会”上,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引发网友激辩。其实,汉字简繁之争自晚清以来就一直存在,它甚至在某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一种政治符号和政治标识。
蒋介石欲简化汉字被批千古罪人 在众多恢复繁体字的理由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复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因为台湾使用繁体字。殊不知蒋介石也曾是简化字的拥趸。 1922年,著名语言学家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蒋介石首肯后,黎锦熙很快就将笔画最繁琐的1000个左右的字简化方案呈报给教育部。怕引起不良后果,教育部最后缩减为300字,于1935年8月颁布,准备印刷。 孰料,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听到此消息后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并威胁蒋介石:“如果不取消对汉字的简化,以后中央全会举行任何会议,我一概不予参加,我说话算话,不信你就走着瞧!” 在此后的3个月里,他拒不参加国民党召开的任何会议。1936年2月,蒋介石被迫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1952年秋,蒋介石重提汉字简化的必要性。此时戴季陶已去世,但半路上又杀出来一个“程咬金”,此人叫胡秋原,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批评称,“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谁简化汉字,谁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他的观点赢得一大批学者的支持,蒋介石已令“教育部”准备好的汉字简化方案又一次胎死腹中。
大陆民众对创立新文字热情更高 就在台湾简化汉字计划踯躅不前时,大陆也在开展轰轰烈烈的简化汉字运动。 1949年5月,曾参与民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黎锦熙联合多名专家,向“中共五老”之一的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建议开展汉字简化。吴玉章遂上书毛泽东,提出为了有效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于是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由吴玉章出任主席。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创立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过对汉字的简化。直到毛泽东1950年表态“目前只作简化改革”,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1952年3月,“汉字简化表”第一稿拟出,选定简体字700个,但毛泽东认为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字的数量也要减少,一个字要能代替几个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53年底文改会拟出第二稿,但这次又被退回,理由是简体字字数太少。两个月之后,第三稿拟出,收录1600多个简体字。 当时印刷还是铅字排版,全国能刻模坯的工人只有20人,每个工人每天只能刻十几个模坯。短时间内改动1600多个铜模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后文改会又对简化方案反复更改,直到1955年10月,方案才得以通过。最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四批推行。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社会公布,共收入简体字848个。这次方案中“街”被简为“亍”,“停”被简为“仃”,“舞”简为“午”等,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周有光等人批评这种文字比例失调,难看之极,一味追求简单而失去了汉字的风貌。半年之后,这一批简化字就在报刊上停止试用了。 拼音文字曾在山西万荣试点 近现代虽然有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使用简体字的建议,但实际上使用拼音文字,汉字拼音化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比如,1922年,钱玄同就提出:“汉字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鲁迅的观点尤为激进,他曾表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认为促使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关键是实行汉字拼音化。 为实现汉字最终的拼音化,1960年左右,山西万荣县还进行过拼音文字的试点,即用拼音完全替代汉字。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进行拼音文字的推广。万荣县还创办了一种拼音报,这种报纸完全采用拼音文字,没有汉字字形。不过试点并不成功,几年之后拼音文字在万荣县的试点被终止,拼音文字在全国的推广当然也就没有展开。(摘编自《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世界知识》)
[size=12.307692527770996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