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气虚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15-4-24 00:3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gfjkl 于 2015-4-24 00:58 编辑

-------------------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0:10:08 | 只看该作者
     《 伤寒论》中的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证
     《伤寒论》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中医解读:
      过汗损伤心阳的证治。
      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发汗过多,则心阳随液外泄,必损伤心阳,而致心脏失去阳气的庇护,则空虚无主,故心中悸动不安,而欲得按。借叉手冒心之按,安定心悸之症,此乃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持之故,即虚则喜按之意。治用桂枝甘草汤补益心阳。
     本证的病机为心阳虚,临床所见证候特征为心下悸动,或空虚或空悬感,脉微缓或结,苔白,常伴有体瘦乏力、短气或心前区憋闷不适等。从原文分析“发汗过多”是叙病因,“叉手自冒心”是叙病情,“心下悸欲得按”是叙病症,“桂枝甘草汤”是叙治法。

点评

内经和伤寒,其病理机制是胸中为气海,宗气外泄于海,才有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宗气是由宗气、营、卫出三入一(一是天之气)混合生成的。营像洋流般运动,卫像潮汐般运动,故宗气外泄责任主要在卫,所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24 13:28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0:25:21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二)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中医别名】心阳虚证,心阳虚神志证,心阳虚奔豚证,奔豚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欲作奔豚证,心阳虚心悸证,心阳虚烦躁证,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太阳阳虚心神失守证,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证、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桂枝加桂汤证、太阳阳虚水气上冲证。
    【临床表现】心悸欲按,胸闷或心中有空虚感,气短,脉虚弱。
    【证态概念】这是一大类病理状态,与失盐失水、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由于中医的“心”具有西医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两大功能,所以心阳损伤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两种临床表现。实际上水电解质紊乱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障碍。
      源于《伤寒论》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解说:中医认为发汗过多,阳气损耗过多,导致心阳虚而引起心悸不安,西医认为发汗过多引起很轻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导致心率不齐或心脏博动增强、加快,引起心悸的感觉。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发汗后机体主要是失水、失钠,腹泻后机体失水、失钾,还会有肠道蠕动障碍和酸中毒。桂枝甘草汤证的心悸只是误用汗、下法的病理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单独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少,而且病情比较轻,持续时间比较短,只要水电解质紊乱一旦被纠正,心悸就会消失。
     桂枝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解热作用;扩张皮肤血管改善外周循环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兴奋唾液腺等健胃作用。甘草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不再重复,甘草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具有肾上腺皮质样作用。桂枝甘草合用,应当具有(或者帮助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纠正轻度低血容量状态和水电解质紊乱的作用、改善心悸的感觉。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其中的证、病理状态、证态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方剂的变化,方剂加减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样来看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以及前面讲过的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等,它们都是水电解质紊乱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劈十五枚、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解说:本条为汗后心阳虚损,下焦水气欲上逆所致。病情比64条更进一步,由于水电解质紊乱失钾、失钠而引起胃肠平滑肌功能紊乱以及腹直肌痉挛的表现。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去皮五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解说:桂枝汤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如果理解为胃肠道异常的逆行蠕动,那么,桂枝加桂汤能泄奔豚气,就能与西医的理论一致。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当胃肠功能紊乱,发生逆行蠕动时结肠内的气体就会逆向向上传递,这样引起的奔豚气,是桂枝汤的适应症。
    以上三条总起来说就是由于机体失盐失水,特别是钠、钾的缺失引起的心肌、胃肠平滑肌、腹直肌兴奋性异常。
     另外,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主之。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也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但是这两条主要与感染引起的恼功能障碍关系更密切,在热陷心包-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叙述。在中医的理论中“心主神明”、“心主血脉”,西医理论中的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异常引起的肌肉不自主运动、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律异常都包括在中医“心”功能的范围之内。
     (三)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待续)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0:31:20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空话、大话?是不是结而不合?!
      我不知道是不是陈竺副委员长所说的中西医融合!
225
发表于 2015-4-24 13:28:0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4-24 10:10
《 伤寒论》中的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证
     《伤寒论》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 ...

内经和伤寒,其病理机制是胸中为气海,宗气外泄于海,才有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宗气是由宗气、营、卫出三入一(一是天之气)混合生成的。营像洋流般运动,卫像潮汐般运动,故宗气外泄责任主要在卫,所以,平抑卫气即可。

把此证定义为心阳虚,是中医经验条理化的结果。就像把青花瓷和酱油瓶子摆在一起,称之为易碎品。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6:52:43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4-24 05:28
内经和伤寒,其病理机制是胸中为气海,宗气外泄于海,才有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宗气是由宗气、 ...

       心阳虚与心阳虚证是不同的概念。心阳虚是病机概念,他存在于许多证以及许多病机之中,诸如:胸痹、四逆证、痰饮、血瘀等等病机之中。心阳虚证是一个证型或者证名,是一组症状与脉象、舌象的有机组合。虽然心阳虚证有许多证型,但是每一个证型都有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舌象、脉象),在西医学里,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而心阳虚作为病机,在西医学里很难找到相应的病理学证据。

点评

医圣的这个方证,是这样的,发汗过多,胆碱能释放过多,引起中枢应激反应,调控神经和激素,继而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因为,西医还没有达到对疾病任何机理都清清楚楚的地步,所以,需要西医在提高自己之后才能作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25 06:27
227
发表于 2015-4-25 06:27:3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4-24 16:52
心阳虚与心阳虚证是不同的概念。心阳虚是病机概念,他存在于许多证以及许多病机之中,诸如:胸痹 ...

医圣的这个方证,是这样的,发汗过多,胆碱能释放过多,引起中枢应激反应,调控神经和激素,继而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因为,西医还没有达到对疾病任何机理都清清楚楚的地步,所以,需要西医在提高自己之后才能作出解释。中医完全可以给其引路,这也是中西医融合观的任务之一。

如果,把该证定义为心“阳虚”,那么,就会把西医引向歧途,当然是企图在中医中获得灵感的西医。像“hgfjkl”这样的五分之四西医水平,四分之一中医水平的专家,就会在T3身上打转转。该证并不具备形寒肢冷,脉沉迟无力阳虚的典型特征。再则说了,医圣并不是从心和阳虚角度出发,而是依据太阳病变证宗气外泄定的方证,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成心阳虚呢?

某些概念,中医固有理论与后世中医及中医教材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比如营卫,内经和伤寒的营卫、温病的卫气营血、中医教材的营卫是不可通约的,强行通约就会闹出“卫强就是卫弱”的笑话来。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毕竟课题由你来研究,著作由你来书写。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08:30:16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4-24 22:27
医圣的这个方证,是这样的,发汗过多,胆碱能释放过多,引起中枢应激反应,调控神经和激素,继而造成植物 ...

         谢谢先生赐教,同感甚多。
      《伤寒论》 64条桂枝甘草汤证,在《伤寒论》中并没有说是心阳虚证,后世人注解时称为心阳虚证。
      同意先生的意见,同一个词汇(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是不同的,有差异,在中西医比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词汇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部著作中的!哪一个作者的!
      中西医融合观融合的是经典著作中的概念与西医概念,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中的概念。其他著作皆为参考。
      心阳虚证是一大类证,不是西医的一个病理状态能够完全概括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疾病中的心阳虚证其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可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具体分析,不能够硬套。
      
229
发表于 2015-4-25 18:33:5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把该证定义为心“阳虚”,那么,就会把西医引向歧途,当然是企图在中医中获得灵感的西医。像“hgfjkl”这样的五分之四西医水平,四分之一中医水平的专家,就会在T3身上打转转。该证并不具备形寒肢冷,脉沉迟无力阳虚的典型特征。再则说了,医圣并不是从心和阳虚角度出发,而是依据太阳病变证宗气外泄定的方证,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成心阳虚呢?
-----------------

你说你这话说的。
没有阳虚的表现,为什么还要在T3上打转转!

不会是气虚,阴虚,血虚,湿,痰吗!

230
发表于 2015-4-25 18:39:52 | 只看该作者
心阳虚证是一大类证,不是西医的一个病理状态能够完全概括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疾病中的心阳虚证其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可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具体分析,不能够硬套。
---------
你们这类人永远走不上研究的正道。
比古代的悟性差远了。
各种虚与疾病是因果关系。
并不是你们理解的简单的分类归类。
而这种因果关系以药理学说明又是非常困难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1 06:13 , Processed in 0.0582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