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汉代的阴阳五行说 太史公论六家指要,首论阴阳家,说:“窃观阴阳之术,大祥⑴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⑵,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⑶,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不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读这段话——特别是最后一段,满有《内经》的味道儿。《史记》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道家殿后,但最崇道家。这是汉初尚黄老的明证,此处暂不谈。道家之外,就是较崇尚这阴阳家了。人们看到先汉阴阳五行家著作散失殆尽,甚为可惜。其实不然。所以没有“纯”阴阳五行家的书留下来,是由于阴阳五行家学在汉代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了。或者说,汉代的儒、道,特别是儒家,阴阳五行化了。阴阳家已无独立存在的必要。这不是说此后中国不再有“阴阳家”。实际上它一直未衰。只要看看明朝要求各府州县设学宫⑷,儒学第一,阴阳学⑸第二,医学第三,便可知术数迷信化的阴阳五行学,在官办教育中直到明末仍然很吃得开。以阴阳先生⑹为职业的人,现在还有市场,更不必说解放前或清代。他们得以存在,也是由于社会需要。旧时进行婚丧嫁娶、破土兴作、外出商旅、官府庆典等重要活动时,要决定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都需要这批专业人员指导。当然,现在的市场是很小了。我们且看汉代。 汉初,为改正朔、易服色,学者们争论了百把年⑺。反复争论色应尚黑(水德)还是尚赤(火德)、尚黄(土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目睹的)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⑻更印章以五字⑼”(《史记·封禅书》)算是告一段落。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⑽登上帝位的人。汉代很需要用五德终始说编造谎言,说天命该轮到他做皇帝。故事见《史记》及《汉书》。一说他因母亲与龙相交而生⑾,二说他斩蛇是赤帝子斩了白帝子⑿——火克金,仍是相克说。后一故事与刘邦自居水德(上黑)相矛盾⒀,又不见于西汉其他文献,纯粹是后编的。 西汉末,王莽篡位⒁,又靠五行相生说造舆论。他说自己是黄帝之后⒂,应土德(那时汉家改为火德⒃),火生土,王莽坐皇帝有了根据。他不是用武力夺取,而是通过“禅让⒄”,更不宜用相克说。此事说来甚复杂,只能提供这一事实。 至迟在汉武帝时,五行相生说便由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具体说法见下一节,此处提一下,知道王莽篡位的五行根据即可。当然,这不是促成王莽篡位的根本原因。 上面说的是帝王家的事。汉代民间,五行说也简直弄得人们很“拘而多畏”。那时竟有姓商的人家不能向南开门⒅等迷信术数说(商属金,南方为火⒅)。惹得王充大为恼火,见《论衡·诘术篇》。 再看两汉典章制度。 《史记·乐书》:“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⒆。”俨然是五行化的乐典。“天尊地卑,君臣定矣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21]……地气上跻,天气下降[22],阴阳相摩[23]……而百(物)化兴焉[24]。”很象《内经》中的话[25]。 《史记·封禅书》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下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26]。”上帝配五色、五方的祭祠制度从此定局。 《汉书》之有关内容不再多举。其《律历志第一》说:“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这是典型的五行归类[27]。其余如三阴、三阳、五声、六律、四时、八风、干支、卦象,凡《内经》所有,无所不有,而且同样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为骨架。没有这些东西,汉家制度也就委然脱地,只剩下约法三章[28]了。 本节着重叙述阴阳五行说的发展过程,意在说明,只有到汉初,《内经》理论框架才具备,并且是汉代的统治哲学。但是还有四个问题没说清。 1.五行必须与人体五脏发生关系,方能以较全面地说明医理。它们怎样发生的关系,留待下一节。 2.五行相克说形成的经过,大体说清,但相生说还未说清,下两节分两次说。 3.五行归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五行与五方、五时相配的道理主要在第六节中讨论。 4.运气学说标志着《内经》体系的终结,第七节专门讨论。其余多是比较枝节的问题,并不一定能说得清,均见于各相应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