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81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6:2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1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吴鞠通《温病条辨》读后感

《温病条辨》是总结前人治疗传染病及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理论和经验,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较系统的专著。
吴氏的温病学说,是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吴鞠通在三焦说的基础上,创立温病的三焦论,虽然他在上焦篇说温病始于上焦之论,说是根据刘河间。但陆九芝却说:“临证指南杨姓案:‘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三焦二字,不见《六书》,久之始悟叶氏于西昌之论温,认作河间之论温。”可知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概非河间所创,叶氏亦未有详细论述,此辨证理论实为吴氏所创立。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关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研究成果。
《温病条辨》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概非河间所创,叶氏亦未有详细论述,此辨证理论实为吴氏所创立。
这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之外的一套方法,也与《汤液经》六合辨证体系有互相呼应的实际意义,因此,这是很重要的学术成就,尽管吴鞠通没有见过《汤液经》,也不知道“六合辨证”。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82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10:52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8月16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4讲《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庞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208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2:08: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8月1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䗪虫和刺猬皮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䗪虫和刺猬皮的用药心得。
      䗪虫一药,【别名】地鳖、土鳖、过街、簸箕虫、蚵蚾虫、地鳖虫、地蜱虫、地乌龟、土元、土鳖虫、臭虫母、盖子虫、土虫、节节虫、蚂蚁虎。
性味咸、寒,有毒性。其功用逐瘀、破积、通络、理伤等,是活血化瘀药中力专效速的常用药之一。
《本草经硫》:䗪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顾阴经药也。夫血看,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局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人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题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刺猬皮, "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治胃脘疼痛、反胃呕吐、便血、血痢、痔疮等症。
      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经验非常丰富。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84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18:1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8月17日)的空中课堂,由我浅谈《伤寒论》,它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伤寒论》397法,113方,汗、吐、下等八法具体运用。
指出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
       张仲景改造了《汤液经》的“六合辨证”,按照《素问·热论》的六经辨证,把外感与杂病融合在一起,创立了新的辨证论治体系。
         很多人不了解《汤液经》的“六合辨证”,这就是陶弘景所说的阴旦阳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六合正精,在东汉末年被黄巾军(太平道)所利用,成了“大家的事情纲领”,不能再用了,华佗“送人不敢要”,张仲景“用了不敢说”,不得已创立了新的经方体系。
所以,华佗是失败的英雄,张仲景是成功的典范。
感谢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20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19:1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8月18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车前子”“蒺藜“肉桂”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车前子”“蒺藜“肉桂”三味药。
        车前子别名当道(《本经》)、 苡 (《诗疏》)、车轮菜(《救荒》)、 时珍曰∶按《尔雅》云∶ 苡,马舄。马舄,车前。陆玑《诗疏》云∶此草 牛马迹中,故有车前、当道、马舄、牛遗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蛤蟆喜藏 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又《韩诗外传》言∶直曰车前;瞿曰 苡,恐亦强说也 生于两旁者。味甘,性寒。具有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车前草是利水渗湿中药,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肉桂,功能主治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蒺藜,别名
茨(《尔雅》)、旁通(《本经》)、屈人(《本经》)、止行(《本经》)、豺羽(《本 经》)、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履。
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 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方用甚稀。
时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 其伤人也。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本经》)。身体风痒, 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别录》)。治诸风 疡, 疗吐脓,去燥热(甄权)。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堕胎,益精,疗水藏冷,小便多, 止遗沥泄 珍)。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20:0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8月1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关于示范中医院的建设。现代中医医院的建设,是从20世纪50年代落实中医政策之后开始的,在此以前,在全国建立医疗卫生网的时候,中医是一直被排斥在医院之外的,更不用说办中医院了,最初的一批中医院,都是在中医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办起来的,仅仅设置了几十张病床,规模很小,主要力量放在门诊治疗上。后来,不少中医院被撤销或者合并,到1976年的时候,只剩下171所,1978年,中央下达了关于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56号文件,给中医事业带来了第一个春天,全国普遍提出了建立中医院的要求,许多县都把中医院的建设列入为全县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大施政纲领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恢复与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深得民心的。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题目是关于示范中医院的建设。
        1982年衡阳会议之后,卫生部崔月犁部长等提出“县县建立中医院”,当时的条件极为简陋,后来建立的中医院逐渐改善条件,但是人才短缺,西化严重。
目前中医院仍然属于短板,需要逐渐凝聚人才和力量。
中医的诊所模式虽然很好,但是没有大规模的“集体行为”,就没有“平台”,学术发展就还是停留在古代的“个人修为”的水平上。
中医事业的传承发展,必须搭乘时代列车,有正确的目标,有强大的团队,才能守正创新,传承精华,发展事业。
《中医药法》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如何落实,是需要督促的,也需要自觉。
总之,中医的事业,需要有人管,有人干,有人信,
也就是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
否则,就难以发展,或者面临危机。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2087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2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8月20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二节:欲汇通中医,未料“失乐园”。
      本节内容较多分为三个小节学习,第一小节内容是:严格地说,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还不是解剖学著作,因为他只是观看破损的腐尸,而没有动过刀子,“解剖”二字自然也就不能成立,然而他的著作成书之后很快流传开来。
    广东新会医家陈定泰说其“于脏腑考得其真,而于经络尚未得其确”。并在1844年著成了《医谈传真》。
      在中医界有人急着了解西医,汇通中西医知识的同时,西医在登陆中国的过程之中,也在“汇通”中医知识,以往很少有人注意这个事情。1862年北京出现了中国第一所国立的教西洋文字的学校——同文馆。
       1908年旅居巴黎的吴稚辉等《新世纪》派,提出中国文字是野蛮的、“落后"的,要用“万国新语(世界语)”取代汉语。章太炎曾经撰文加以批驳,为此写了《规(新世纪)》《驳中国用万国新语》等文章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与“国民之性情节族"、“文史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破灭。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二节:欲汇通中医,未料“失乐园”。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南辕北辙,让中医界信心大失,误以为中医靠解剖起家、说事,是“结构决定功能”,这个错误就让西医白占了中医的“知识产权”,而且中医自己反而“找不着脏腑真相了”。
         1908年旅居巴黎的吴稚辉等《新世纪》派,提出中国文字是野蛮的、“落后"的,要用“万国新语(世界语)”取代汉语。
取消汉字在五四前后呼声很高。鲁迅、瞿秋白等人都有很激烈的言辞。
章太炎曾经撰文加以批驳,为此写了《规(新世纪)》《驳中国用万国新语》等文章,为了维护中华文化、中国文字,挺身战斗,难能可贵,是真正的国学大师。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88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22:3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8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香药本草》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各类精、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抑郁患者明显增多,应用香味类中药解郁治疗,效果很好。当然,香药的作用还有其他更大作用。今晚我们继续谈香药的有关内容。
       祝贺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香药本草》一书的有关内容,对各类心理、心身疾病的的作用。
       先秦时代,中国有很多香疗的记载,香炉出土也很常见,屈原等诗歌对于花香很看重。
       现在研究认为,植物茎叶或花朵的油细胞,一经阳光照射,便能分解出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香气挥发物能够强有力地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以及大脑神经,促进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大脑因此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产生旺盛的精力,从而使人的思维清晰敏捷。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089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23: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22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

对《温病条辨》之评价:
对于《温病条辨》的评价,近代医家意见颇不一致,有褒有贬,贬者尤以王士雄、叶霖为最力。王氏认为“可议处甚多”,希望“读者勿随波逐流”;叶氏则严厉指责,甚至詈其“剽窃”,“欺世盗名,莫此为极”。邓老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失当的。
对《温热经纬》之评议:
王孟英生于吴鞠通之后,他熟读吴氏及叶、薛诸家之著作,有大量治疗温病热病的临证体会,反过来对《温病条辨》有不少看法和意见。特别是对吴氏的三焦辨证最不同意。
如对《温病条辨》:“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之按语说:“嘻!岂其未读《内经》耶?伏邪为病,自内而发,惟冬、春、风温,夏暍秋燥,皆始于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强欲划界以限病,未免动手即错矣。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亦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于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这一看法,可能是王孟英要编写《温热经纬》一书的动机。他一生之研究,认定温病的病机应分“新感”与“伏气”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王氏自序说:“或以伤寒为温病,或以温热为伤寒,或并疫于风温,或并风温于疫,或不知有伏气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甚至并暑暍二字而不识,良可概也!”这是王氏编写此书之全部意见。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关于《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的有关内容。
        这是两部很重要的温病学著作,但是,批评之声也很多,这与作者和批评者的立场、角度不同有关系。
       邓老认为,这两本书一是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二、比较全面论述了温病的病因学。
三、对温病辨证论治的几项贡献。《温病条辨》对各个季节的温病(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暑温、伏暑、秋燥等)的特点、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较为清晰详尽的论述,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前人所未能做到,而由吴氏将其完成了的。更应当指出的是,吴氏把秋燥纳入温病范围,补充前人之未备。这虽然受到喻嘉言的启发,但其功也不在喻氏之下。
此外,《温病条辨》在温病治法上的承先启后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温热经纬》乃与《温病条辨》相反,全部以前人之文字为依据,按自己之意见去剪裁,并按自己的意见加以引伸,真是名符其实的以别人所吐之丝为经纬,王氏机织成锦绣。本书最大之剪裁是把温病分为“外感”与“伏气”两大类型。这样的分类,目的在于使后人注意温热病有表而及里,更有自里出表的规律。《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说是有贡献的,但他不是用自己的笔墨去阐明问题,而首先把前人的著述剪成两幅,所以叶霖批评王孟英“强分内外”,甚至说:“ 海宁于外感伏气全无定见”!后一批评未免过当了。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9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25:38 | 只看该作者
  今晚8点(2022年8月23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5讲《灵枢•决气》第三十。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灵枢•肠胃》第三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小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3:56 , Processed in 0.0733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