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71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8月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七节: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从晋唐到两宋,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里,中医学沿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有了长足的进步。《汉书•艺文志》揭示的医学四大流派,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医经、经方两大流派的继续发展,而神仙、房中流派逐渐隐而不传了。医经流派的医学著作,在晋唐时期逐渐分化,派生了不同h学科。金元医学争鸣,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进步,尤其是对于内科杂病、内伤虚损病证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丰富祖国医学的宝库,开辟了道路。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第一章第七节: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金元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外族入主中原,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环境,既不想为异族统治者效力,又面对人民大众的疾苦不甘落寞无助,就进入到治病救人的医学家行列。
     另外,此前盛行张仲景的经方,以及宋朝官方“合剂局”拟定的成方,传染病流行的时候,病情变化很快,按照六经辨证太阳病是初期的证候,解表方剂大多属于温热的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很快就进入到“阳明病”阶段,需要用白虎汤、承气汤等来清解里热了,不能再用“火上浇油”的辛温解表剂了。但是,很多人掌握不了这个“寒温转换”的火候,或者时间不允许,或者金钱不富裕,不能“舍旧从新”换成清里热 的方剂,就出现了“误治”。
       经过宋代韩祗和、庞安常、朱肱等人的呼吁和改良,已经出现了“舍辛温,用辛凉”的学术趋势,这就为刘河间表里双解、张子和攻邪已病奠定了基础。
       物极必反,过分寒凉,或者大力攻邪,都会损伤正气,或者病人本来就是一个“虚人外感”,因此,用麻黄汤、桂枝汤不合适,用凉膈散、双解散也不合适,因此,就有了李东垣补中益气加减变化进行救治的思路,他在《内外伤辨惑》《脾胃论》之中虽然突出“内伤”,其实,也往往是“内伤外感俱在,虚实夹杂并存”,所以益气升阳的治疗方法,成为补偏救弊的良药。
金元医学争鸣背后的复杂情况,是很深刻的“学术演变”。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72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7:56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8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四章中医学关于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一书第四章中医学关于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凡是有形体的地方,都和精神有关,“牵一发,动全身”,“十指连心”,就是这样的观点。但是,形体与精神关系密切的脏腑主要在心、肝、肾、肺、脾五神脏,另外就是精气血,都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系。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73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

中医对于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过去有两大学派—伤寒派与温病派。伤寒学派以汉代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传染病的种类也有所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因而形成了温病学派。

我们知道伤寒派是以“六经”、“八纲”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温病派则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涵义是什么?试就文献上的论述略加探讨。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

      中医是成熟的医学体系,传染病整个过程变化多端,如何有效应对,尽量加快治愈,减少病损和死亡?这是医学的责任。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体系,不能只谈具体方药,而不考虑疾病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不同的辨证体系,都属于预设的指导理论体系,因此,《内经》《伤寒论》都有独特的诊治体系,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其后成立的体系,有很多新的诊治方法,但是,并没有完全吸纳《伤寒论》的内容,而是“扬弃”了一些内容,新增了一些内容,扔的是否合理?新增的是否合适?都需要不断在实践之中检验。
      需要强调的是,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不是针对某一个疾病,而是针对所有外感热病而设立的体系。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74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13:19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8月8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3讲《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本期讲座内容介绍: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
207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1:3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8月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水蛭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学习朱老对水蛭的用药心得。
      水蛭首载于中国《神农本草经》,后在《本草纲目》和《中国动物药》等专著中均有收载,其中《本草纲目》对水蛭的药理疗效,使用方法,做了较全面记载。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汇总,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在药典上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
      朱老说:“中医是门科学,任何科学都是在不断实践中前进、充实、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适应时代,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发展自己。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药加西药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和发挥,在辨证用药上有所前进或突破,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例如用血液流变学来阐述活血化瘀法则,用水蛭来治疗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肺心病水肿等,就是扩大了这一法则应用的例子。中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76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2: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8月1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在旧时代,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制度之所以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是因为中医这门学科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手法等等的继承,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它更适合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这种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且已经不是传统医学所独有。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主编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关于“中医带土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扁鹊师徒相传,互相帮助,才有了中医的经典问世。托名黄帝岐伯的《内经》,也是师徒问对,《内经》如此,《难经》也如此。
        仓公如此,张仲景、李东垣师徒、朱丹溪学派,也是如此,或亲炙,或私淑,“站在巨人肩头”,不断发展,开创和发展了中医药事业,千年不倒。
       西医传入以来,中医的指导理论被边缘化,淡化,被改造,因此,有“转基因”的危险。
       新时期,重视师徒传承,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努力。
    2005年,首届名师高徒的传承会议在南通召开,当时的会标“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
这也是中医界发出的时代的声音。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2077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3:2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8月11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蒲黄”“黄芪”“络石藤”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蒲黄”“黄芪”“络石藤”三味药。
              蒲黄,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本经 》)。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泻血,利水道,通经脉,止女子崩中(甄权)。妇人带下,月 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妇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颠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 毒,下乳汁,止泄精(大明)。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时珍)。
炒用涩肠,止泻血、血痢,妙(大明)。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络石藤,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078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4:1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8月12日)分享的内容是“  十二官,
十二月人气所在,十二多,十二经水,十二经脉之终,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十二官,
十二月人气所在,十二多,十二经水,十二经脉之终,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等中医术语。
       《内经》说:“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思考之后,按照君臣大义,对人体脏腑的作用进行“分工”,并告诫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有人说这是“官本位”的思想,中医属于“关门称帝的旧医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古人尊重知识,也尊重人才,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多人虽然不识字,但是知道“以吏为师”,“学而优则仕”,很多读书人把“利天下”作为最高追求。
      一个人的脏腑,称职就是好脏腑,它们之间和谐,就是“相使”,而不“相失”,这就是健康状态。
否则,脏腑“内斗严重”,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这样的中医学,有人情,有温度,学好了可以“上而医国”,造福大众。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2079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8月1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八节: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在明清两朝的医学发展中,虽然研究张仲景开创的伤寒与杂病学术特色的医学家很多,但是,经过宋金元时期伤寒学家的研究与补充,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已经有了很多进步,在清代中期之后,中医温病学的学术创新仍处在一个不断繁荣的时期,不仅理论上有创新,在治疗方法上不断丰富,是一个学术发展的高峰期。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一节:《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明清温病凸显创新与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一节:《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温病学的成就我们比较熟悉,历经千年有关很多传承发展,变化很多,逐渐丰富。
        西医来了,在北京行医40年的王清任听到了很多西方医学善于解剖的传闻,而没有机会了解西方解剖学的教材,他没有用解剖刀解剖尸体,而是靠观察的腐尸,希望以此为中医经典“改错”,难怪越改越错。
       其实,王清任改错的不是解剖,而是中医的发展道路。
       不是因为王清任懂了解剖,或者有了解剖知识,中医就失去了信心,而是刚学了西医的余云岫、鲁迅、陈独秀、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由此而看不起中医,抹黑中医,让中医背负“东亚病夫”的历史责任,说中医是“卫生障碍”,因此而造成中医事业逐渐衰落的原因。
       《医林改错》一口号,唱衰中医一百年。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8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5:5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8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讲述《中医养生学》。他将讲述中医养生发展史:
一、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再走向统一的过程,政局动荡,战争不断,加上天灾和疾病的盛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医的发展。政府发布诏令,建立全国性质的医政管理机构和医药养生结构。北宋特别设立了太医局专门管理中医药教育和地方教育。文仕通医、师承授业等中医教育方式在北宋时期盛行并流传至今。这一历史时期,自然科学也达到了顶峰,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籍刊印方式,结束了手工抄写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生产力,使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其次,宋元时期理学的兴起,理学的思想方法,更是大量的渗透到中医的养生思想当中,从而使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和养生更加重视。这其中包括情志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房室养生、老年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几方面。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权力更加集中,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同时,对周边民族的强权统治,造就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一历史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的现象。经济的发展进步为医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政府非常重视中医,使得中医更加繁荣发展,主要反映在明代中央设立了太医,各地方普遍建立了中医教育机构,政府组织编纂医籍和铸造针灸铜人。大约从明中期开始就有种痘预防天花,到清朝设立“查痘章京”重视对天花病的预防工作。官修的史籍收载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同时,“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得到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政府更加推崇和鼓励养生活动。特别是明清时期,藏象学说发展并被运用到中医的养生思想当中,为预防养生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这其中包括精神养生、居家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美容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包括微型运动、大型运动)、小儿养生、老年养生、宗教养生几方面。
敬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发展史:宋金元时期的状况,虽然社会动荡,人们改变了生活的秩序,但是,维持生命,争取健康长寿的想法没有减少,养生保健的措施也有所发展。罗天益《卫生宝鉴》这部著作的名称,就显示了它的主题思想。包括情志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房室养生、老年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几方面都有涉及。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为医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明中期开始就有种痘预防天花,官修的史籍收载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康熙乾隆善于养生。“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不同的思路不能阻碍人们追求养生。
维持生命、被卫生、养生保健,这是不同的境界,有的时候突出求生存,有的时候治病找健康,有的时候维护健康,讲求养生保健。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4:50 , Processed in 0.0565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