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1:44:24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6月14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5讲《灵枢·脉度第十七》。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20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2年6月1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中医医疗的误区。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分开管理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其直接原因是将中医混同于西医,将中药误等于西药,其根本原因是认为中医理论不明晰,不科学,不实用,共识性少,只有中药还有一些实际效果,因此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一直是鼓励废医存药,废医存药必然会导致废医废药。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继续与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关于“中医医疗的误区”的有关内容。
      西方医药,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五医联动”:
医疗,医保,医药,医教,医政。

层层结网,从城市到农村,全生命周期,广覆盖,越来越紧密。

中医药的松散,个体化行医模式,要想成为主导,主流,是很困难的,需要举国体制做保障。

但愿将来随着民族复兴,脱离市场绑架,实行以人为本的医疗制度,中医药才能得到复兴。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20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5:0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6月16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白及”“白敛”“白头翁”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共同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白及”“白敛”“白头翁”三味药。
        白及,《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白蔹,别名白草(《本经》)、白根(《别录》)、兔核(《本经》)、猫儿卵(《纲目》)、昆 仑(《别录》)。
宗 曰∶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蔹。
     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带下赤白(《本经》)。杀火毒(《别录》)。治 疮,扑损。
弘景曰∶生取根捣,敷痈肿,有效。
       白头翁,别名野丈人(《本经》)、胡王使者(《本经)》)、奈何草(《别录》)。
弘景曰∶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治疗痔疮等出血症状。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01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5:4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6月17日)分享的内容是“ 九道脉状,九候,九藏,九针,九虫,九窍,九气为病”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九道脉状,九候,九藏,九针,九虫,九窍,九气为病”等中医术语。
     《难经·十六难》说:“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灵枢·九针》说: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感谢雷宝淳的讲座和分享。

201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6月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二节: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本节分为两个小节,我们先学习第一小节: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睿智向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望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他在追溯医学发展的时候,认为真正为医学披荆斩棘、开山劈道的宗师,既不是传说之中的神农、黄帝,也不是有位、有禄的官宦名医,更不是传说,中的巫汉神汉,而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民间医生:秦越人一扁鹊。
       第二小节:西汉初年,韩婴写的《韩诗外传》,司马迁的《史记》,都记载了扁鹊诊治虢太子尸厥的病例,并且高度赞扬了扁鹊的医术,说普天之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扁鹊诊断桓侯的疾病,最早记载于《韩非子・喻老》。《史记・扁鹊传》所记略有不同,司马迁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待之"。由于扁鹊长期在齐国的卢地行医,因此被人们称为“卢医”。
        扁鹊在见到齐侯时就说他有疾病,但齐侯始终不信,待到病发时已晚。
      但这样一位思想境界崇高医疗技术不凡的医学大家,竟然引起了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他派人杀了扁鹊。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关于宗师扁鹊的介绍。
      扁鹊是春秋末期的人,他与孔子、老子同时代,并且与赵简子一起见证了中国历史从春秋逐渐到战国的“历史拐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扁鹊诊赵简子”才被收录于《赵史》(如《虞氏春秋》)之中,而不是因为赵简子的病如何重,也不是因为扁鹊医术高明。
赵简子“病中见天帝”这件事太重要,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赵简子的子孙多次修改补充,是一个“百纳版”的历史记载。透过这件事,就可以找到“真扁鹊”的历史线索,也可以说明司马迁《史记》为何珍贵,更能进一步说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到底成熟于哪个时期。
《韩诗外传》说的扁鹊救治虢太子,应该是郑国境内的虢太子。
《韩非子》的扁鹊望诊桓侯,应该是陈桓子,也可以叫田桓子、齐桓子,这与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有关系,韩非“闻古扁鹊”,而没有仔细考证,司马迁说这个人的时候,也不便于把考证的依据都写出来,因此,就成了长达千年的谜案。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1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7:22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6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总论部分的第一章绪论,介绍中医神志病学的概念及内容,第三章中医神志病学发展源流,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一书绪论,介绍中医神志病学的概念及内容,以及第三章中医神志病学发展源流的有关内容。
        《内经》提倡“形与神俱”,形神一体,“上守神”,五脏都与精神有关系,而心的作用尤为突出,所以是“心主神明”。
        《左传》认为膏肓之病,与情志有关。而且有“惑以丧志”的论述。
        《呂氏春秋.至忠》篇云:“宋有良医文挚,”为齐闵王治好了忧郁症,却被生烹而死,十分悲惨。华佗治疗郡守的忧郁症,就避免了文挚的悲剧。
       历代名医都有很多精彩案例,说明精神因素的重要意义。
甚至可以认为“治五脏就是治精神”,这是中医特色。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7: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6月2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1、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气虚抑或阳虚所致之发热。其发热程度可随阳气虚衰、虚阳亢奋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奋程度重的则发高热,否则发低热。因此,体温表上是否显示发热或高热,不能作为我们是否采用甘温除大热法的依据,关键在抓住气虚或阳虚这一本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必拘于补中益气湯,而可以采用升阳益胃湯、归脾湯、桂附八味丸等其他方剂的道理。

2、补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均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的关系。邓老认为,健脾与免疫机理可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脾胃学说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1961年,广州中医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进行脾胃学说的研究时,有些资料已可证明“ 脾旺不易受病”这一论点有现实意义。现就临床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和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和实验观察,初步探讨补脾与免疫功能间的关系。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甘温除大热和补脾增强免疫功能的有关问题。
      内伤发热以及甘温可以除大热,这个问题邓老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邓老说,从李氏这段文字来看,其所指之发热,是高热,不是低热,更不是自觉之发热。李氏所指之大热,以白虎湯证为对照也,为了区别于白虎湯证,故不言壮热而称之为大热耳。若以体温计测之则可称之为高热,亦包括扪之壮热、久按热减之中热一类因虚而致之发热。当然,甘温法亦可以治疗自觉发热而体温计测之无热及低热之属于脾胃气虚之证者。
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均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的关系。邓老认为,健脾与免疫机理可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脾胃学说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1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30:42 | 只看该作者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6月21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6讲《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201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2:36: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6月2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绪论部分,主要学习朱老对蜈蚣的用药心得(下)。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蜈蚣的用药心得。

     蜈蚣为蜈蚣科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虫,俗称“百脚”。味辛,性微温,有小毒,入肝经。朱老认为,本品的主要医疗作用(1)熄风定惊:凡风动抽搐或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诸药无效者,增用本品,多奏殊功。(2)开瘀解毒:对于肿瘤及疮疡痈毒,皆有消坚化毒之效。对于癌肿(如胃癌、乳腺癌、食道癌、肝癌、皮肤癌),配合木鳖子、炮山甲等品,有控制发展、改善症状的作用。(3)舒利关节:对类风湿关节变形,拘挛不利者,甚有助益。(4)杀灭孕卵:《别录》曾提到其有“坠胎,去恶血”之功,近人用于宫外孕之孕卵未终绝者甚效,可以互相印证。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2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3:2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6月22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学习《河北中医五千年》最后的一小部分。
张大昌先生进献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来,至此终于引起了国内中医专家们的重视。1979年1月山西中医研究所贾得道先生出版《中国医学史略》,在这部著作里最先提到了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学术价值。1982年梁颂名在《新中医》发表“谈谈中药性味学说”,也涉及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容。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先生于1985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了“《伤寒论》与《汤液经法》”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1988年10月,著名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特约王雪苔先生把他收藏的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甲乙本进行整理校正,考释之后全文收载。此后,各中医学家不断有学术论文、论著发表,探索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学术成就,推测它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关系。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最后的一小部分内容,张大昌先生进献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个压轴的最后部分,非常重要。
       经方传承几千年,从《汤液经》开始,到张仲景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不了解张仲景之前的经方体系了,当然也就不了解“经方传承的源流”,误以为张仲景横空出世,创立了经方体系,其实不是这样。
      《辅行诀》的突然出土,揭示了《汤液经》的本来面目,让我们如梦初醒。
当然,这更加让我们敬仰张仲景,知道他为什么打乱“六合辨证”,另创“六经辨证”体系。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8:00 , Processed in 0.1542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