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2日
老教授: 《医学与哲学》 1999年11期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 李同宪 李月彩 医学与哲学 2000年8期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作者:李同宪 李月彩 《医学与哲学》 2001年03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 李同宪 李月彩 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_李同宪 , 李月彩 - 《陕西中医》 - 2000- 浅论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与外感热病中相应证的融合_李同宪 , 李月彩 - 《陕西中医》 - 2001 – 外感热病中厥证实质探讨_郑炜 , 李君 , 李同宪 - 《陕西中医》 - 2002 - 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_李月彩 , 李成福 , 李同宪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 2002 《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初探《河北中医》2001年 第10期 | 李同宪 郑炜 姚春丽 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 李成福,李同宪,李月彩 - 《陕西中医》发表: 2002年
伤寒论现代解读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中西医融合观 陕西科技出版社 2006年 中西医融合观续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陕西科技出版社 2020年(预计)
老教授: 现在准备:《金匮要略》现代解读。
老教授: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 临床诊断治疗层次 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 医学基础理论层次 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 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 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 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临床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进行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而在写书的时候首先写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写临床层次的融合。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使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与长期医疗实践。 “太极-系统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的结果。太极-系统观建立起来以后,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最终落实到【方-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与治疗】体系。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
行者: @JJYYLL? 王教授的研究,不叫中西医结合,也不叫中西医融合,就是中医理论基本概念研究。 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
为什么说是开山鼻祖?因为至今没有人这么做过。
我因为工作需要,认真学习过《中国医学史》,确实没有人做过王教授的工作。
这个工作做起来麻烦,介绍起来却容易,一句话就说出来了,他就想解释,中医这些基本概念是什么意思。
解释名词,好像是很基础的简单工作,可是愣是没人做。 中医有许多名词解释类的书,甚至辞典,可是,和王教授的一比较,有根本的区别。 —————— 李老师对中医基本概念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符合实际,对于我研究中医概念的初衷以及研究中医概念的意义,定位得当。
老教授: 上世纪末,证本质研究失败之后,有人提出过中西医融合。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只是再没有人继续研究下去,我抓住了这个题目,一直做到现在。
老教授: 一 中西医融合的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中、西医经过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历将近400多年,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中西医融合是必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一) 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二) 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中央卫生部受“废止中医派”思想的影响,制定了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和措施,破坏了中西医的团结合作,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毛泽东对卫生部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批评,使之在1954年开始得到纠正。毛泽东的多次指示和批示,作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思想基础,一直指导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中医参加医院工作、改进中医进修教育、创建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院、提倡中医带徒弟等措施,使中医学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西医团结合作得以真正实现。 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骨干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由于他们具有坚实的西医基础,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工夫相对不足,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以西医的方法理论研究中医,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除确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推广了中西医综合疗法外,还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大成就。如骨折和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刺麻醉的应用和原理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和成功提取等,都为世界所瞩目。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老一代中医都知道《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但是,当时“西学中”的大多数学者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但是在理论方面没有自己的原创概念及理论体系,在临床方面结而不合,中西医始终是两张皮。 用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但是他们的努力是科学的,客观的,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没有他们的努力,理论体系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老教授: (三)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4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1,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2.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未发表)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未发表) 6.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年03期) 9.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2期 10.《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未发表) 11.《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初探。发表于:《河北中医》 2001年10期 12.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23(6)524 2000年2月28日经第四军医大学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站查新,其结论:综上所述,关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体系可相融性研究,国内未见他人有相同报道。关于本课题由外感热病学的证与感染病学中的病理状态相一致,提出的“证”与“病理状态”相结合的新概念——“证态”,国内也未见相同报道。在这个中介“证态理论”指导下,2003年我们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伤寒论现代解读》29万字。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我们已经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部书籍,解决了温病、伤寒、气血津液、痰饮、瘀血等与西医理论的融合。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的鼻祖,是辨证论治的源头,《伤寒论现代解读》逐条进行了现代解读,成功的实现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这就为中医临床学的所有临床经典著作进行现代解读做出了范本、样板。 《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之间的融合,结束了中医寒温两派之间的长期对立,建立起外感染热病证态学,解决了温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观续》主要解决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饮病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等。解决了《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西医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的三个层次:临床、基础理论、哲学与思维形式,这也是融合的途径。经过50年的探索,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临床层次的融合,才找到了这个途径。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2019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完成了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中西医融合,最终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这就是中国医学之梦。 至此,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老教授: 是不是第一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写的170个证态,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临床实践的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