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9:18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史伯:西周末期人。中国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此人是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伯阳父,亦称史伯。西周太史,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他生活在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此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学者在系统的专著中无不提及。但是,评价尚嫌不足。
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如不与另一事物相“和”,就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来,“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指出西周行将灭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即去以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见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史伯的这个思想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
史伯的言论见于《国语》,主要是《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两篇文字。《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亦有所载,显然是参考《国语》而记。(百度百科)
金栋按:可与上“伯阳父”补注参看。
⑵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继):韦昭注:“阴阳和而万物生。同,同气。”
⑶以他平他谓之和:韦昭注:“谓阴阳相生,异味相和。”,摆平,平定,制约,抑制。引申为相克之义。
⑷故能丰长而物归之:韦昭注:“土气和而物生之,国家和而民附之。”
⑸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韦昭注:“裨,益也。同者,谓若以水益水,水尽乃弃之,无所成也。”
金栋按:弃,犹如“同性相斥”。
⑹杂,以成百物:韦昭注:“杂,合也。成百物,谓若铸冶煎烹之属。”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9:47 | 只看该作者
⑺西方四元素:四元素说是古希腊关于世界的物质组成的学说。这四种元素是土、气、水、火。这种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类科学的发展。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5~前547)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这种基本元素构成的。
气元素: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6)认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种不明确的无限物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进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气,气稀释成了火,浓缩则成了风,风浓缩成了云,云浓缩成了水,水浓缩成了石头,然后由这一切构成了万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5~前475)认为万物由火而生,所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说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前430),综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气、火、土四元素。(百度百科)
四体液说: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在肝中产生的各种液体总称为体液,分为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四种。四种体液分为正常体液和异常体液两大类。四体液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属性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从而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视药物治疗,尤其注意对症治疗和预防。他对骨骼、关节、肌肉等都很有研究。(百度百科)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0:07 | 只看该作者
⑻水地篇:《管子》篇名。作者提出水为万物根源的学说,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不仅是一切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础,并且是治理国家与教化人民的关键:“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百度百科)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0:5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早期的五行说、六府说,出于日常生活生产知识的总结是很自然的。如公元前546年有人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由此看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似乎太成熟了,其名义年代是西周初,远早于某些更原始的说法。同样,《尚书·大禹谟》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我们不能说这是大禹时的资料。由五行按相克顺序排列判断,应在相克说出现之后。至于有人相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前541)所记载的,大禹时设五行官(管五行的官员),以为是真古制,则未免天真。那不过是有人在宣传五行说并企图将其神秘化的明证。
上举三条资料给人的印象是,五行说越古越抽象系统,这种发展规律是很不可信的。应是《尚书》、《左传》的作者把这种规律颠倒了。孟子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孟子·尽心上》)他虽然已知道相克说,仍然把五行说得很平淡。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1:43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五材:杜预注:“金、木、水、火、土也。”
⑵西周初:因篇中内容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⑶《大禹谟》说:当为《左传·文公七年》语,接“谓之六府”后云“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春秋左传诂》:“[诂]贾逵云:‘正德,人德;利用,地德;厚生,天德。’(《易·疏》)”
而《大禹谟》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孔《传》:“言养民之本,先修六府。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
孔《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襄·二十七年·左传》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即是水、火、金、木、土,民用此自资也。彼惟五材,此兼以谷为六府者,谷之于民尤急,谷是土之所生,故于土下言之也。此言五行,与《洪范》之次不同者,《洪范》以生数为次,此以相克为次,便文耳。六府是民之急,先有六府,乃可施教,故先言六府,后言三事也。”
金栋按:六府三事,是《大禹谟》正文,《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曰”,即《禹书·大禹谟》。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2:28 | 只看该作者
⑷五行官:“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木正曰句芒,杜预注:“正,官长也。取木生句曲而有芒角也。”孔《疏》:“正训为长故为官长,木官之最长也。火、金、水、土‘正’亦然。贾逵云:‘总言万物句芒,非专木生如句。’杜误耳。木正,顺春万物始生,句而有芒角。”
金栋按:句芒,木官(木神、东方神),《汉典》云:“古代传说中的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
火正曰祝融,孔《疏》:“祝融二字共为明貌也。贾逵云:‘夏,阳气明朗,祝甚也,融明也。亦以夏气为之名耳。’郑语云:黎为高辛氏,火正以焞(tun)燿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金栋按:祝融,火官(火神、南方神),《汉典》云:“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祝融。”
金正曰蓐收,杜预注:“秋物擢蓐而可收也。”
金栋按:蓐收,金官(金神、西方神),《汉典》云:“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水正曰玄冥,杜预注:“水阴而幽冥。”
金栋按:玄冥,水官(水神、北方神),《汉典》云:“神名。水神……冬神……北方之神。”
土正曰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孔《疏》:“后者,君也。群物皆土所载,故土为群物之主,以君言之,故云后土也。”
金栋按:后土,土官(土地神),《汉典》云:“古代称大地。土地神。”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2:58 | 只看该作者
⑸他虽然已知道相克说:如《孟子·告子上》曰:“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水胜火,熄而后已。”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8:2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4.相克(胜)说的完成
首创相克说者,暂不可确考。不过,应该在《墨子·经下》作者之前应无疑问。除不很可靠的《左传》和《国语》偶尔极简略地提及相克说之外,现存文献中,以《墨子·经下》有关论述最早而且比较相详细。其中有:
“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经下)
“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经说下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迎敌祠)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以北方。”(贵义)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有云金为白旗、土为黄旗者),水为黑旗,食为菌旗。”(旗帜
上述资料告诉我们五点:
①有了五行相克说,不是很机械。
②五行与五色、四方配合已较固定。
③五行配以天干为术数家采用。
④五行与数字也有了关系。
⑤五行已配四帝。
但是,仍看不出其中有相生说的迹象。不妨相信这是战国早期的理论。稍晚于墨子的孟子也说过这类话: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孟子·告子上》)
应说明,五行说在《墨子》和《孟子》中都很不受重视。有关内容所占比例极小。战国早期、中期,五行说都没什么市场。
近代有人把战国之五行分为“常胜派”(即主张绝对相克)和“无常胜派”(非绝对相克)。墨翟、孟轲都属于后一派。“常胜派”大约是当时的“日者”们——早期迷信术数的一家。
相克说的建立是较容易的。如水可灭火,金可伐木、筑堤防水、炭火炼金(属),为常人所知。在木制耒耜作为主要农耕器具时,木克土也是常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古人看来是大发明。再增施一些迷信色彩,市场就更大了。
先秦显学中,墨家思想条理最清楚,又重视科学技术,相克说由墨派发明是可信的
此外,现本《管子》中有“五行”专篇,把发明五行说的功劳归于黄帝。具体内容颇多,很像是后世的“月令”。其时代显然不足据,且《管子》成书时代争论更大,此处不录。《管子·宙合第十一》和《公孙龙子·通变论》中亦有涉及五行说者,内容大致不超出《墨子》,为省篇幅,今并不录。
要之,先秦的五行说仅完成相胜(克)说。这已足够思想活跃者附会演绎。于是有邹衍出来用五行推演社会史,说能预知朝代更替,一下子使这种学说身价百倍。
【自注】一般认为我国自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已经普及。但我参观过的出土文物,战国时期乃至汉初还有不少石器农具。故木制耒耜在战国时期还应该很常见。
关于五行相克说出现的年代和创始人的补充见解
在现存文献中,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相生说的明确表述以董仲舒《春秋繁露》最早。关于以上两点,学界没有争议。
相克说何时出现,很难考定。
这主要是由于自邹衍之后,五行相克说开始无孔不入,特别是受到汉代朝廷的重视。汉代经学家(即今古文家)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由相克(和相生)说推演而来的“三统”和“五德终始”说。
清代著名今文学家康有为,断定《周礼》、《左传》等是“伪经”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其中的五行相克内容是汉代经学家——特别是刘歆有意窜入的。
今《十三经》中,《左传》最长,约25万字,占《十三经》总字数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只有两处极简略地提及相克说。故康氏的见解,不可完全否定。《国语·鲁语》和《逸周书》中,各有一处极简略的话。把它们录在下面,供参考: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
《左传·哀公九年》:“庚午之后,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
《国语·鲁语上》:“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
《逸周书·周祝》:“陈彼五行,必有胜。”
或问:假如上述文献被证实完全可靠,结论如何呢?笔者的看法是:那自然是证明此说出现于春秋末或更早,但是,也同时证明,此说那时很不受重视。试看,文献涉及如此之少,与《汉书·五行志》相比,有天壤之别,足以说明到了汉代才极其重视此说,而且历久不衰。
【补注】
⑴逸周书:先秦古籍,本名《周书》。逸,散失。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〇·史部·别史类》:“《逸周书》十卷。旧本题曰《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据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于魏安釐王冢中。则汲冢之说,由来久矣。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皙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冢诸书,亦不列《周书》之目,是《周书》不出于汲冢也。……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李善《文选》注所引亦称《逸周书》。”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9:27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子和墨家学派关注小人物的疾苦,可以说是下层百姓的代言人。墨家在当时势力很大。《韩非子·显学》篇把墨家和儒家学说并称为“显学”。墨子早年学于儒家,但是又不完全赞同儒家学说,在诸多方面对儒家提出了非议,从而揭开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序幕。(孔德立《先秦诸子·第四章平民的代言人墨子》)
《墨子》这部书,是研究先秦墨家学派及其创始人墨翟思想的重要著作,内容主要记载墨翟的言论和政治活动,还有一部分为后期墨家著作。书中也有一些后人所附益的文章,不能作为墨家思想对待。
关于墨翟的国籍,史籍记载不一,一说是宋国人,一说是鲁国人,疑莫能考。但从《墨子》所记载他的活动来看,他曾长期居住在鲁国。至于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更无明文,大致可知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人,时代略后于孔丘。
墨翟思想客观上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民的愿望,因而墨学在当时有较广的社会基础,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点校前言》)
《经下》:《墨子》篇名,《墨经》的组成部分。
《墨经》,《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后期墨家发展墨子思想的著作。“墨经”之称始见于《庄子·天下》,言后墨三派“俱诵墨经”。《墨经》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说《大取》《小取》除外,前四篇称为《墨经》。作者姓名不详。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公元前三世纪。……《墨经》主要内容为认识论和逻辑学,故亦称《墨辩》或《辩经》。还涉及伦理学、经济学、几何学、物理学(主要是光学和力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内容,是先秦时期科学成就的光辉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墨经》在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总结明辩思潮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讨论了逻辑问题。(《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古代哲学》)
《经说》:“按:《晋书·鲁胜传·注墨辩叙》云:‘《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孙诒让《墨子间诂》)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29:52 | 只看该作者
⑵以《墨子·经下》有关论述最早而且比较相详细:顾颉刚说:“今所传的《墨子》,书出于汉代,其中有些汉代人所附衍的东西也无足怪。……吾以为墨子中有几处说到‘五行’,并不是在墨子生时已有此说,乃是因为《墨子》的书没有凝固,而战国之末五行说很风行,至汉更盛,那时的墨学者便把这时代思潮糁入《墨子》中去了。
综上所说,《甘誓》、《洪范》、《墨子》们在传说中的著作时代与实际的著作时代俱不相应。它们虽都说到五行,但都不足为五行说起源甚早之征。……最可依据的材料还得算《荀子》的《非十二子篇》。……我敢作一假设:《非十二子篇》中所骂的子思、孟轲即是驺(邹)衍的传误,五行说当即驺衍所造。……以上的话是本篇的引论,只希望把‘五行说起于战国的后期’,‘驺衍是创始五行说的人’这两个意思略略说明。……所以五行思想的起源,我们虽不能知道,而五行学说的起源则我们不妨作此假设。”(《古史辨自序·下册·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和历史》)
相克说由墨派发明是可信的:据顾颉刚考证,或是驺衍所为。先生于本书第二节曾说:“《吕氏春秋·名类》有上述说法,史家多认为是邹子遗文。这个顺序是五行相克的顺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23 , Processed in 0.14612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