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14-11-4 15:13:21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我的一篇没有发表过的旧文,今天发出,以飨各位:


192
发表于 2014-11-4 15:1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4 07:24 编辑

                                                                             从伯乐相马说起
       “伯乐相马”说的是古代一位名叫伯乐的相马师善于识人的故事,除了这个故事的表面意义外,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深层的意义,那就是:马是可以通过外形认识其性格的,我们还可以推想一下:这和传统文化中的“麻衣相法”难道不是一回事吗?这种技艺究竟管不管用?我还可以举出一例以推测之,那就是在过去的农村,在集市里,庄稼人正是通过一种叫做“经纪人”的职业人来买卖牛马畜生的,这种职业人对于畜生健康和性格等方面的预言,一般都是很准确的,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而这种情况在中国的集市是很普遍的事情,正如当时算卦的、看相的摊点随处可见一样。看来,对于这些非科学的事情,还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关于相马术,历史记载很多,难以认为都是古人的编造,况且这是一种实用技术,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挑选马匹,不存在任何为封建迷信服务的政治目的,马可以相,人当然也可以相,应该是一门真实有效的技术。再看一下,中医的四诊特别是望诊实际上也是这一类性质。

    再进一步说,中医对于药物性质的判断,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来的。例如,黄连可以坚阴止泻,是因为这种植物生长于3000米以上海拔是高地,寒冷的环境使得滴水成冰,所以就能够止泻。胡黄连则生长于低湿地域,所以具有抵抗湿热的能力,可以化湿通利大便。再如,玉米色黄味甘,生长于气温炎热潮湿的暑季,就具有利湿清热的功能。

    中医的这样一种认识药物的方法,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取象比类。有了这样一种方法论,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照样可以分析其性质功效。例如,前面提到的玉米,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农作物,而是明代才输入中国的,可是清初的官方统编教材《医宗金鉴》已经有应用玉米的方剂了。同期传入的甘薯也是如此。
从来也没有遇见过的东西如玉米、甘薯,可以取象比类知道其属性而为我所用,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疾病如非典,也可以知道其性质特点而进行治疗,……这就是取象比类之优于西方认识论的特点。

193
发表于 2014-11-4 16:07:08 | 只看该作者
      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前,所有的中国古人都是这样生活着,认识着,这样思考问题的。我猜想这种认识论一定是在孔夫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知几千年了。
    我的体会,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中,思绪不能漫无条理的随意漂浮,它必须在一定的参照物的限制下思考,这个参照物就是所谓的易像,易像一共八个,但是可以推导出很多结论。另外,思维还必须接受阴阳五行规定的限制。
==============================================
        回复:
     先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头脑中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易象、阴阳五行参考系,才能够练就取象比类的真功夫,服务于中医临床而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近百年来中医概念面出现了十分混乱与自相矛盾的局面,被多数人质疑?就是科学、西医这个参考系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人的头脑中安装了科学、西医这些参考系,而且这些参考系运用语言、文字这些第二信号系统反复强化条件反射,灌输到中国人的头脑中,这就是西方教育。科学、西医这个参考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条件反射之后,当把中医概念诸如:肝主疏泄,取“肝主疏泄”之象,进入头脑中,归类时,归不到西医的参考系之中,“肝主疏泄”之象在西医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参照物,归不了类!因此肝主疏泄之象,在头脑中飘逸不定,归不了位!心肝脾肺肾,余类推,最终头脑爆炸。   
194
发表于 2014-11-4 17:5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4 09:54 编辑

       由此可知,中医从属于一种古代的文化分支之一,而不是西方自然科学的产物,岂不昭然若揭吗?在其没有得到自然科学破解以前,把中医强行纳入本来由西方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体系,造成了中医的衰落,岂不是无知吗!

195
发表于 2014-11-4 17:5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4 10:01 编辑

       应该指出的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彻底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人类社会的建设也不能离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否定科学的价值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能反对科学的发展观,这是毫无疑问的。取象比类属于传统文化,是一个学术范畴的内容,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这一个方面,可以繁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可以发展中医文化,讨论取象比类并不是反对科学发展观,而是给后人解开中医谜底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未来很多中医现象的揭示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与中医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

196
发表于 2014-11-4 18:02:1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人能够找出各种植物的性质并且进行应用于治病,虽然草药治病各国都有,但是形成一个用以指导应用规律的理论却只能发生在中国,很显然,取象比类这种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他民族既然没有这种认识论,于是就不能在千头万绪的、互相矛盾的药物反应中,整理出一个可以指导临床实践活动的理论来,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197
发表于 2014-11-5 05:48:05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4 09:55
应该指出的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彻底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人类社会的建设 ...

            先生说的有道理。
198
发表于 2014-11-5 17:26:12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医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关于中医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应该说从时间来看,当西方产生科学的中世纪,中国还没有这种方法论,中医走上了另外一条发展之路,他们应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把中医纳入自然科学是没有根据的。中医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一种中国古代独特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一直没有被世人所了解。除了中医的取象比类以外,中医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经络学说等都难以划入自然科学的范畴,在古典力学里面,时间和质量是不能互相转化的,但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药物的数量减少或者分量减少却可以使药物的运动力量加大,反之剂量的增加可以使运动速度减缓。当方剂选择正确但是疗效缓慢时候,有经验的中医师往往采用减少剂量的方法使得药物的冲击或上升力度加大,从而使得疗效增加,这就类似于质量和能量的互相转化。民间流传的“小方治大病”的方法即是如此。可见中医对于能量和质量的认识,虽然不符合古典力学的基本原理,站到牛顿时代甚至于可以被认定为奇谈怪论,其实倒是暗合现代物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关于时空与质量、速度关系的相对论。虽然这个例子也许是孤例,不能就此认为中医符合更高的科学理论,但也不排除这是未来对于中医研究的可能的结论选项之一。须知相对论发表于20世纪的1915年,而中医的产生至少是两汉时期,那时中国人就知道运用这一规律来治病了,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成就!

点评

与相对论类似的发现是那么早啊 我们通常以为古老的就是原始的落后的 看来这是个错误认识 嗯嗯 无论筷子比刀叉古老多少 也难以说筷子原始落后不科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6 20:08
199
发表于 2014-11-6 20:08:34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5 17:26
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医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关于中医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应该说从时间来 ...

与相对论类似的发现是那么早啊    我们通常以为古老的就是原始的落后的     看来这是个错误认识    嗯嗯   无论筷子比刀叉古老多少   也难以说筷子原始落后不科学

点评

说得好!  发表于 2014-11-9 06:39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4-11-7 13:03:23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5 17:26
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医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关于中医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应该说从时间来 ...

怎么判断一个方法它是不是科学呢?

点评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有效就是科学性证明,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就等于排除了科学以外的可能性。例如,事实上,治病的短期疗效不一定就说明处方是正确的,因为还有暂时的疗效反而促进了生命的缩短的情况。有效性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9 06: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10:41 , Processed in 0.1503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