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3:35:24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28】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因,此有依据,随顺意。
郭注::“轻”是疾病轻浅,病在表;“扬”是顺病势向外发泄。“重”是病邪重深,病在里;“减”是按着病势逐步酌用攻泻方法。
孙鼎宜:衰,病气衰也,病衰则为之防,防其复作也。“彰”读曰“障”。《国语》障,防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0月12日 11:09am 时添加 -=-=-=-=-
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1:55:29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29】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郭校:以气、以味:柯校本“以气”作“以味”,“以味”作“以气”。按 柯校气、味二字互易,是。温之以味,与前“味归形、形食味”合。补之以气,与前“气归精,精归化”亦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0月12日 10:55am 时添加 -=-=-=-=-
这个问题,其实古代《内经》注家亦有察觉,如马莳说:“上文言味归形,形食味,而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而兹曰‘温之以气’。上文曰‘气归精,精食气,则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而兹曰’补之以味‘。正以上文又曰’味伤于形,则伤于味者,亦能伤形也,而味不可以无气,故戒之曰形不足者当温之以气,勿专用味焉可也,所谓独阴不生是也。如用阴味之药,必兼以阳气之药。上文又曰气伤精,则偏于气者,亦能伤精也,而气不可无味,故戒之曰,‘精不足者,当补之以味’,毋专用气药也。所谓孤阳不成是也。如用阳气之药,必兼以阴味之药。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1:06:5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30】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渔翁:越之,竭之,使之越,使之竭。使动用法。
   
张介宾:越,发扬也,谓升散之,吐涌之。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0月12日 11:14am 时添加 -=-=-=-=-
其高者因而越之,治则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0月12日 11:21am 时添加 -=-=-=-=-
张从正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出攻邪应就近而祛之,因势利导,分别予以汗、吐、下三法,而著《儒门事亲》;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6:05:43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31】

中满者,泻之于内;
郭霭春:中满者,指胸腹胀满。
《素问注释汇粹》:中满,腹中满也。
张介宾:中满二字,最宜详察,即痞满大实坚之谓,故当泻之于内。
姚止庵:气壅胸腹,满闷不行,是谓中满,然有虚实之别。实者多兼痰火,清而利之是矣。虚则呼吸喘胀,多涎少痰,似热无火,调其气而满自除,潜有默运,是为泻之于内。
吴崑: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当泻之于内,消其坚满是也。
          渔翁按:“泻”作分消看较妥。方有“中满分消汤”为证。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8:27:07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32】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注释汇粹》:渍形,有两种解释:一指治法言,如张志聪云:“渍{音自),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此言邪之在表也。”二指汗多,如马莳云:“其有邪者,当从而汗之,而其汗颇多,其形似渍也。”据文义,当指治法,故张注为当。
南京本注:渍形,以汤液浸渍使其出汗。张介宾:“渍,浸也,言令其出汗如渍也。”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9:00:23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0/13 07:03pm 第 1 次编辑]

素灵词汇日知录【133】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郭霭春:慓悍者,按而收之:姚止庵说:“慓悍者,发越太过,如虚阳外浮,真阴不足之类。按者,抑而下也,抑而下降,使之收敛以归于原也。”
张介宾:凡邪气之急利者,按得其状,则可收而治之矣。
吴崑说“按”指按摩。:言卒然暴痛慓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收谓定其慓悍也。
渔翁:潜镇固敛之类,或皆属按乎?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7:08:45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34】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柔刚:谓柔剂、刚剂。李中梓: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吴崑:刺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汤液有阳盛养阴、阴盛引阳,皆谓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6:33:29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35】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张介宾:病之或在血分,或在气分,当各察其处,而不可乱。
郭霭春:“决”谓分泻,见《汉书。沟洫志》颜注。血实,当泻去其血,此去瘀法。(又)掣:李中梓:“提之上升,如手掣物也。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6:18:38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36】

127--135帖小结
凌耀星:这段是以阴阳学说指导治疗。主要论述了下列问题:
(1)。针刺要掌握时机:开始两句,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刺疟而言,《素问》:“无刺燺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并说“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由此得出针刺要掌握时机可以取得疗效,有一定指导价值。不仅针刺如此,其他治法也不例外。
(2)。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提出了根据病情具体对待。病情轻浅则直去其邪;邪重积久,要逐步减轻;正气不足,重在扶正,扶正用补,也要区分精气、阴阳;祛邪应分在表在里,在表者发散之,在里者根据邪得部位就近祛邪,高位用吐法,低位用泻法,中部用消法,如消导、化积,利气活血均属之。
(3).调整阴阳:“阳病治阳,阴病治阴”,也可根据情况,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气血、藏府、内外、上下、阴经阳经等。
  (4)。多种治疗方法:除针刺药物外,原文又提出了按摩、放血、导引、蒸浴等法。文中“按而收之”,“按”作“摩”解。气虚宜掣引之,“掣引”作导引解。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15:39:32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0/17 03:55pm 第 1 次编辑]

素灵词汇日知录【137】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高士宗:此承上篇阴阳应象,而复论阴阳之离合也。应象者,阴阳之征乎外也;离合者,阴阳之本乎内也。阴阳之理,本乎太极,由阴而阳,故曰阴阳。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开阖枢者,开则为阳,阖则为阴,舍阖则不能为开,舍开则不能为阖,是阴阳互见,开阖并称也。其曰阴之絶阳,是纯阴无阳而归于太极也,又曰阴之絶阴,是纯阴无阴,而归于无极也。阴阳之理,从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所以申阴阳离合者如此。
  马 莳: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此与《灵枢。根结》篇,相为表里。
  吴 崑:此篇当与皮部篇参看。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张隐庵:按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皆出于地之阴。出则为阳,合则归阴。与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故帝设此问,而名之曰阴阳离合论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与《日月论》文义相同。
  渔翁:据此,习本篇当与《阴阳应象大论》及《灵枢。皮部》《灵枢。根结》《灵枢。阴阳系日月》诸篇之相关议论参会,领会经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7:53 , Processed in 0.18422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