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ayuan_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理论评述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4-6-25 11:34:05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4-6-25 01:27
因为医学流派的不同对经典的解读就会不同。不过再有不同也逃不过重复古人医学实验的验证。毕竟读经典和做经 ...

与流派没有任何关系,与认知的规律有关,中医理论认知的是大道,你认知的不是大道。

点评

用神通能知你前数世多少世一直在地狱又多生转生动物。 你这生做人你也是社会低位很低地靠力气混口饭吃你受教育程度相当于文盲。 你这生也是社会低位很低地靠力气混口饭吃你受教育程度相当于文盲这些与你前多少世的   发表于 2024-6-27 02:51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2:15:54 | 只看该作者
医经派和经方派对气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
医经派的气指与经脉有直接关联的气。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行经脉中的血液。
经方派的气就很庞杂。包括元气、宗气、脏腑之气、阴阳之气、先天和后天之气等。
一个名词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处理方法。原因何在?我觉得通过经脉实验认知的气只能是经气;通过经验认知的气就会多种多样。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盲人摸象就是典型的例子。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02:43:51 | 只看该作者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个事的解剖基础何在?如果用现代脏腑理论是很难解释得通的。似乎只有心和肺有直接的联系(肺动脉和肺静脉),其他的脏腑就找不到什么了。在临床中发现肺的确与其他的脏腑有关联,就是找不到具体的联系途径。
万幸的是我做内脏经脉感传的时候发现:肺是一个经脉全息的器官。其中肺经和大肠经是可以到肺脏的所有区域,其他的十条经脉各自分布在对应的三级支气管和小叶中。实际上肺脏对应的经脉有十五条(十七经脉缺任脉和督脉)。不仅是肺是经脉全息的,胃也是经脉全息的(有强弱的差别)。这是通过经脉感传实验得出的结论。此结论提供了上述经文的解剖基础。以往对脏腑的经脉分布有少量记载,但是具体的情况就比较模糊。例如心脏的经脉有六条: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脾经和肾经。具体分布就没有了。如果了解到具体的经脉分布情况,在治疗心脏疾病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精度不够是因为古代研究经脉的水平较低,今后可以提高精度。这次新冠肺炎在照片中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是在胃经分布的肺小叶比较多见。因此在病机上体现出胃寒的情况。中医基础理论很重要,需要深入研究。

点评

学习中医的人事实上都是西医,用所谓的中医方法,说的是用针用灸用中药,其技能与中医无关。  发表于 2024-6-26 05:48
14
发表于 2024-6-26 05:44:55 | 只看该作者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文言文知识来说,肺,名词,名词转动词,就是肺的运动。从王冰叙:“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道,运动轨迹。再说解剖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只有肺的形态运动轨迹,内经这句话是围绕主题“言大道”而写的。

点评

你就是低智商的脑代加文盲加精神不正常的骗子。 用神通能知你前数世多少世一直在地狱又多生转生动物。 你这生做人你也是社会低位很低地靠力气混口饭吃你受教育程度相当于文盲。  发表于 2024-6-27 02:43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03:23:25 | 只看该作者
解读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之广泛无出其右。即便是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它的运用(注:是潜移默化的运用。例如阴性阳性)。具体的内容或律条有很多,都是在医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对立统一说、虚实说、表里说、寒热说、方位说、气血说等。在临床中阴阳学说的符合率在90%以上。不过也不是绝对的100%。有例外的情况存在。例如半表半里、瘀血证、外伤、骨折、脱位、阴阳或表里同病、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中毒、日光灼伤、冻伤、溺水等。医疗不必穷究其理,但求见效。在《脉要精微论》中右寸脉的脾(经)和胃(经)就与其他表里经脉的排列位置颠倒了。就阴阳规律来讲有可能是抄错了。但是古人没改,今人也没改。重复脉诊寸关尺诱发的经脉感传实验发现《内经》没抄错。因为实验结果就是这样,改就错了。在医学领域实事求是是最正确的做法,为了规律而人为的改动实验结果会害死病人也害了医生自己。这不仅是古人的科学原则也是今人的科学原则。编造论文数据是可耻的。但是不能因为有中医人编造数据就认为中医人都编造数据。其实即便是在国外的医学科研机构也是有编造数据的情况。我相信大部分的中西医科研人员都是有科学原则的。我认为今后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阳学说值得保留。
16
发表于 2024-6-27 04:57:57 | 只看该作者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文言文知识:.....者,....也。就是定语,肯定句,说白了就是定义,天,时间;地,作用面;道,运动轨迹,这些都是名词,依据文言文知识名词转动词,翻译:阴阳是时间运动与作用面运动的运动轨迹。中医理论教材说是哲学,是对立统一,显然定义不同,用左为阳右为阴,人体的左右对立吗?人体的左右事实上是对称,有边界,这些物理性质是存在的,事实证明中医理论教材是错误的,内经的阴阳定义是有客观规律依据的。
17
发表于 2024-6-27 07:02:28 | 只看该作者
基础科学知识就是认知辨别客观规律的工具,工具就不知道,如何用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客观规律存在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08:4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4-6-27 08:49 编辑

中医五行的来龙去脉。五行理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医五行理论是五行理论中发展较好的用途之一。在其他方面的五行理论陆续被历史湮灭了。中医理论起源于商末时期的医学实验,当时还没有五行理论。在汉朝五行理论被借用与医学,用来作为说里的工具。为什么来自医学实验的中医理论被五行所取代或被掩盖?因为在汉朝官府是反对医学实验的。西汉董仲舒提出罢拙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医学实验研究就被禁止了。已经做过的医学实验结论也只好用五行哲学所掩盖。但是简单的五行是无法适应医学的。于是生克乘辱等内容就应运发展起来了。不过尽管如此,五行在临床中的应用也仅仅是说里的工具。说白了也就是唬人的理论。如果有人真的信了五行可以指导临床,那医疗官司就会等着他了。同样是古代哲学用于医疗。阴阳用于临床行之有效,五行用于临床能够蒙对一半就算是幸运儿了。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是“说里工具”。那么临床中到底依据什么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呢?如果不用实验的结果或理论就只能靠经验了。民间说:老中医有经验。在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理自古名医也是出自少年人。或者有名师指导;或者掌握了来自医学实验的理论在临床中得心应手。后者必须要除去五行的外皮,掌握实验的内核。其实五行学说是掩盖不住医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但凡细心探索的医生都会去伪存真。会背《内经》的不一定会用,会讲《内经》的不一定真懂,只有敢于核实《内经》医学实验的才能够得到中医的真谛。五行只是一个历史的大旗,舞来舞去的吓唬病人和官府。医学有自己的规律。
19
发表于 2024-6-27 11:36:19 | 只看该作者
考古发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玄武在八千年前的墓葬里。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23:39:4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体系是一个大杂烩。经络体系应当是在58年建立中医学院前后经由一些从事针灸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老师们总结归纳的表格。其内容来自《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涉及的主要医学流派有黄帝医学流派和扁鹊医学流派。具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孙络、浮络等。在总名称上自称为体系,实际上并非体系。因为其中有不同的流派和体系,有重叠,有错误,有缺失,有实验水平的较大差异。所以所谓的经脉体系只不过是当时为了教学(编教材)而临时拼凑的古人对经脉研究内容。此体系毫无系统可言。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是古人研究经脉的结论。下面是具体的论述:
1)十二经脉。经云经脉有二十八条,左右对称分布。每侧有十四条经脉(《营气》)。十二经就建立体系似乎急了一点吧!
2)十五络脉。原文的络指穴位的泛经或串经。别指泛经到相表里经的感传线。其中记录的感传线主要是穴位本经的不完整感传(用经脉较敏感人做的实验)和相表里经脉的提示。汉朝时把络的本意(入侵他邑,绑架壮丁妇孺)改成了经脉的分支。于是后人就把十二经脉的不完整感传线当成了十二经的分支(任督络和脾之大络的确是分支)。
3)奇经八脉。这是刺激八脉交会穴诱发的经脉感传线。古人早就发现刺激穴位后会诱发出本经的感传线和其他经脉的继发感传。因为每一个穴位的泛经不同,所以不同的穴位就有不同的感传线路。这就同一辆汽车在城市中可以走不同的路线一样。道路没变,走的路途可变。因此在黄帝医学流派抛弃了刺激穴位感传作为厘定经脉的方法,改用固有频率厘定经脉法。这是两个医经流派在经脉研究水平和方法的上明显差异所在。奇经八脉中任督补充了十二经脉的不足,带脉和冲脉是肾经前线的一部分,跷脉和维脉十几条十二经片段组成的临时性行走路线。
4)十二经别。这也是十二经穴位在肘膝部位出现的表里经泛经现象。泛经在穴位感传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超过98%)。
5)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濡养的肌肉筋健。很明显不完整(完整的应当是十七经筋)。这也能说明经脉的生理功能是对所过组织的直接营养作用(不像动静脉那样只是运输血液)。
6)十二皮部。与十二经筋类似,只不过濡养的组织是皮肤。
7)孙络。孙络指比大络更进一步的分支。经脉有很多种类的分支,但是也有很多分股(大、中、小)。在分股的部分分不出来主干和分支(络)。在这部分内容经络体系是一个糊涂账。本意是蒙混过关。但是一旦认真的话就会发现再细的分股也不是经脉主干的二次分支(例如胃经在足部的六条分股)。很明显孙络在概念上是有问题的。
8)浮络。浮络只是与经脉有关联的皮下小血管(小动脉或小静脉)。这不是经脉。归类错误。
以前为了急于编教材就凑合用了。今后呢?就不能重新探讨一下吗?临时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已经临时了六十多年不该重新研究一下吗?通过核实、验证、补充、归类,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经脉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17 03:59 , Processed in 0.2344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