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压力大,易拉稀”的机制找到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10:02:48 | 只看该作者
利小便以实大便”理法方药初探
王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636150
“利小便以实大便”,是临床辩治湿泄的常见治法之一,源于《伤寒杂病论》,后世多有发挥,临床有验,也是中医界有争议的话题。笔者从理法方药上初探如下。
1、利小便以实大便病理着眼于湿
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即利湿分别清浊法。湿邪作为泄泻的病因,首先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湿胜则濡泻”,《难经》中亦有叙述。唐代王冰注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朱丹溪开始将湿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丹溪治法心要·泄泻·第二十二》:“有湿、有气虚、有水、有痰、有积,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泄,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少,殊不知多因于湿”。《平治荟粹》谓:“泄泻者,水湿所为也……得此症者,或因于内伤,或感于外邪,皆能动乎脾湿”。又谓:“夫泄有五:飱泄者……湿兼风也,溏泄者……湿兼热也,骛泄者……湿兼寒也,濡泄者……水湿自胜也,滑泄者……湿气脱也。”《医学入门》谓:“凡泻皆兼湿。”李中梓将湿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具体阐明泄泻、湿、脾土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泄泻病机理为:“湿胜则濡泄”,解释到“土强制水,湿邪不干,肠胃自固,土虚湿胜,濡泄到今”。《医宗必读·泄泻》:“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清代尤怡《金匮翼》说:“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呜,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而潮湿,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进一步说明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所以湿气偏胜,最易损伤脾胃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脾不能升清,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水谷混杂而下,则成濡泻之证。
2、张仲景开“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则之先河
仲景《伤寒论》下利的治法中,用排除法推出利小便止利下的辩论施治法则。《伤寒证》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59条指出:“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小便。”宋代成无己注曰:“理中丸,脾胃虚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虚,故与之,其利益甚。……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涩洞泄。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指出:“下利气者,当利小便。”经方家胡希恕解释到:本条说明攻下之后下利不止而病在下焦者,有两种情况,一是大肠滑而不收,用收涩的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之,另一种是病在前阴,小便不利,水谷不别,应利小便以实大便。“下利气”即下利同时排出大量矢气,此病多由水谷不别所致,当利其小便,分清别浊即愈。若真正虚寒者,当以湿药收敛温中。仲景此论中明示其治法。
后世医家遵仲景之旨,在“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法上多有发挥。朱丹溪谓:“泄泻……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张景岳谓:“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又谓:“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利湿,即利小便之意,利尿可止泻。
《医学入门》谓:“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医宗必读》治泄有九法,首法为“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可见用淡渗利湿法以制濡泄是从因论治法。
3、利小便以实大便方药举隅
仲景提出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则,虽未明示方药,参究《伤寒杂病论》,可从《少阴篇》治下利用猪苓汤,是淡渗利湿而不伤阴的开示。还可从《霍乱》用五苓散处悟入。当代经方家黄煌认为: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临床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一是以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至空洞无物。多伴有肠呜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伤寒论》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渴、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即暗含泄泻之义。五苓散治利,其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近代医家还多崇《医学三字经》“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全方利水消食,适用于湿泻者。《苏沈良方》载,宋欧阳修,患泻不止,遍请国手,多方医治无效。后以车前子一味,碾成细末,每服6g,扰在粥中,服下,只服一剂,腹泻痊愈。车前子研末粥中有深意。明代赵学敏之分水丹,即车前子、白术相配。明末罗国纲,又在方中加萆解一味,俱为治水泻之效方。笔者临术30年,屡用五苓散,或胃苓汤加土茯苓、车前子、治疗湿泄取效。实践证明,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湿泄是有效的治法之一。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10:03:08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10:05:59 | 只看该作者
利小便以实大便,具体的现代医学机理李先生有较深入的研究,可以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14
发表于 2022-6-28 08:14:42 | 只看该作者
     仅仅是推测:五苓散对于水电解质紊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于渗透压调定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已经做了详细论证,可以把第三间隙积液吸收到血液循环中,达到增加小便的目的,同时大便干燥。胃肠道属于第三间隙。中医里理论中出汗、泄泻、小便难三者息息相关,大量出汗、利小便引起大便干燥;泄泻引起小便少;大量出汗引起小便少。在温病条辨中还有一种情况,大便不通,既不能用泻下,也不能发汗,更不能利小便,用麦地三黄汤,还有一个增液汤治疗大便干燥,很难解释。
       许多中药方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西医理论的机械唯物论、形式逻辑很难解释清楚。
15
发表于 2022-6-28 08:2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6-28 00:26 编辑

          中医理论中肾主水,肾与膀胱相表里,没用输尿管,肾与膀胱相表里却不能直接相通。膀胱里面的尿是由“小肠”渗泌过去的。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引起的是“西医的尿道刺激症状、尿急尿频尿痛”!小肠分清别浊,把精微吸收到经脉中,输布全身,糟粕变成大便,水液经过小肠渗泌到膀胱。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09:09:44 | 只看该作者
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已经做了详细论证,可以把第三间隙积液吸收到血液循环中,达到增加小便的目的,同时大便干燥。胃肠道属于第三间隙。中医里理论中出汗、泄泻、小便难三者息息相关,大量出汗、利小便引起大便干燥;泄泻引起小便少;大量出汗引起小便少。

一一如同出汗多可以反射性引起小便少,同理,小便增多,可能会反射性引起肠粘膜细胞分泌粘膜液减少,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17
发表于 2022-6-28 09:31:4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6-19 09:47
那么,IBD的发生会与患者感受到的压力有关吗?

近期,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揭示了心理 ...

目前仍缺乏大型的临床实验得以验证,我们也不清楚哪一类或哪一种药物对IBD疗效最佳。但是,有一个真相已经浮出了水面——心理健康,真的会影响我们的肠道!



所以,在这个疯狂内卷的时代,你的肠道准备好了吗? 作者:红团团医生LYNN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929418 出处:bilibili
18
发表于 2022-6-28 09:48:20 | 只看该作者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人的情绪与肠道细菌,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现代生理病理学对中医传统理论的一个生动的注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10:23:39 | 只看该作者
“压力大,易拉稀”的机制找到了!压力使肠杆菌飙升万倍,破坏回肠功能屏障,引发肠炎!


一一压力大与肠杆菌异常增生,应当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关联。应当是先有回肠功能障碍,后有病菌"飙升",反过来进一步破坏回肠的生理活动与功能。
2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10:2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6-28 02:28 编辑

所谓战逃反应,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些自己认为具有威胁性的事情时(比如考试),身体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来准备好战斗或者是逃跑:例如交感神经兴奋,结肠收缩……

……说明紧张的环境确实会导致结肠收缩增加,肠道痉挛频率上升,从而较易产生腹泻。

……研究者发现,心理压力会导致回肠功能屏障破坏,同时导致肠杆菌科占比加大,引发肠炎。先天免疫的关键是肠道上皮细胞的保护屏障。当我们的先天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它可以防止有害细菌在我们体内定植,但当免疫细胞功能不正常,上皮细胞壁就会分解,从而使与克罗恩病相关的微生物侵入肠道并引发症状发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2:15 , Processed in 0.0511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