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17 09:50 编辑
脑主神明商榷:
一 脑主神明的文献复习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 “诸髓者,皆属于脑。将脑列为“奇恒之腑”。《内经》以降,历代中医著作论及“脑”者很少见。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脑为元神之府。”之后,脑逐渐被广泛关注。这与西方医学传入有关,逐渐离开了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西方医学成规模地传入中国,李时珍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叙述脑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的功能的所有论述,都发生在李时珍之后,这个认识不属于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
1.“脑为 元神之府”(《本草纲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
2.“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 寿世传真》) 徐文弼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
3.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 乐育堂语录》)。 该书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
4.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 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 《类证治裁》作者:林佩琴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
5.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 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09年由天津新华印书局首版,
6.“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修真十书》六十卷,未著编纂人,道教经书集。集隋唐和宋代数十种着作,多为内丹及气功类。
7.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是清代王宏翰撰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8.(《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
9.(《医碥·卷四》《医碥》作者:何梦瑶朝代:清年份:公元1751年
10.《医述》引《医参》《张氏医参七种》是清代张节撰的一本综合性著作,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
11.《医林改错》,2卷,清代王清任撰,刊行于1830年。
二 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
李时珍一方面接受了西方医学,把奇恒之腑的脑向西医的大脑靠套,制造概念混乱,这并不影响他按照中医理论总结中药方面的知识,写出《本草纲目》的人大著作。王清任《医林改错》,尽管“越改越错”,并不影响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血液在紧脉里凝固而发明血府逐瘀汤等正确的方剂。说明错误的理论指导也能够得出正确的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成规模的传入中国,中医发生分化,一部分人按照中医理论的固有规律发展中医,另外一部分人接受西方医学,把西医的概念直接与中医概念嵌合,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而且有趣的是同一个人既有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同时也按照中医固有理论发展中医。例如:李时珍主张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同时按照中医固有理论编著了《本草纲目》。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观察解剖学方法修改脏腑,越改越错,同时按照中医固有理论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方剂。张锡纯:“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同时创立了平肝熄风汤。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病症结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理论上,把中医西化,造成了中医理疗的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王清任 《医林改错》上卷记述王氏所观察到的“卫总管”(腹主动脉)、“荣管”(上腔静脉)、“遮食”(幽门括约肌)、“津管”(胆总管)、“总提”(胰脏)、“膈膜”(横膈膜)等结构。论述了前人有关脏腑解剖与生理的某些错误认识,纠正了古人所认为的“脾闻声则动”“肺中有二十四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对前人有说右肾为命门,另有人说“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的说法提出异议,指出了它们的矛盾。此外,王氏再次肯定脑主宰思维和记忆的功能,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但是王氏所观察到的是病死或被狗咬食破坏的内脏结构,故其论述也有错误之处,如他认为“心无血”和“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等。
王氏在医学上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他的气血理论及所创制的多首活血化瘀方剂。他很重视气血病机,强调“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王氏创制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已成为调理气血的名方,广泛应用于临床。王氏在《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论痘分胎毒》等篇中也有很多正确见解。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