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融合观》简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6: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0 08:10 编辑

                                                                                      前言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分为三个层次:

          临床诊断治疗层次   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

         医学基础理论层次  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

         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   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

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临床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进行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而在写书的时候首先写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写临床层次的融合。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使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与长期医疗实践。

          “太极-系统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的结果。太极-系统观建立起来以后,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最终落实到【方-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与治疗】体系。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

         中西医融合包括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融合观说的是古今中外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证态与象态在前三本书中已经说清楚了,这本书主要解决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只有这个层次的融合解决了,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

        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地铁系统与地面公交系统的关系,二者都是网络系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各自不能直接相交,汽车不能开到地铁里,地铁的电车也不能开到地面上!但是,通过两个系统的公共车站,每一个人从出发点到达所需要目的地,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在两个系统内交替行走。公共车站就是证态,象态。形成三个个交通图:1地铁路线图;2地面公交路线图:3公共车站图。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选择最佳运行路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2000年,西医从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至今,也有500年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相对的正确理论。

          中西医认识的对象只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人体。中医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长期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西医的认识方法是: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因此对人体得出了两个绝然不同的看法: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精气神;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五脏六腑!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物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肝脏、脾脏、血管、神经……,显微镜下的各种细胞……

都是正确的,都是相对真理。

            融合观,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个系统,通过寻求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新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融合观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其真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二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取其近似值就可以了,这个近似值就成为“共同参照物”,使之通约,也就是说,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都必须舍去自己的一些东西,才能够找到共同参照系。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还有点区别。不可通约性指的是类似于无理数(不可通约的数),是哲学科学借助于数学概念,来说明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比喻。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当我们讨论脏象经络与器官组织层次融合的时候,讨论哲学层次融合的时候,需要联系、参考已经出版的三本书中的内容,因为不能大量引用原文,需要读者自己翻阅原著,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分为三部分:1哲学层次;2 象态,基础理论层次;3 证态,临床层次。


     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13
发表于 2019-12-20 16:52:57 | 只看该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峰是峰,岭是岭,峰岭不同
14
发表于 2019-12-20 16:5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0 17:08 编辑

显微镜下的中医阴,阳,气,血,经络,也是分子、细胞、是功能结构不同的细胞分子
15
发表于 2019-12-20 17: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0 17:20 编辑

如果让人类生理学病学接受中医药,就必须以生理学病学药理概念原理加以说明。而不是用中医药的简单古代技术就能解释说明的。

如用中药治疗阳虚水肿
水肿有醛固酮拮抗剂治疗,为什么要用中药茯苓治疗,如果醛固酮拮抗剂中药茯苓是相同药理就更不必用中药茯苓。
当然阳虚为什么要用温阳药治疗。
如果不用中药茯苓中药温阳药,用醛固酮拮抗剂也可以治疗水肿,。
阳虚甲低可以甲状素治疗,中药温阳药是什么药理。
如果没有合理的说明,人类科学医学当然不可能接受中医药。
中医药也成不了人类科学一部分,也就只有中国人用中医药。
当然阳虚水肿用中医药茯苓中药温阳药,与用醛固酮拮抗剂和甲状腺素治疗产生的药理治疗作用非常不同。
用中医药茯苓中药温阳药治疗阳虚水肿,能治愈相关疾病,如炎症。
用醛固酮拮抗剂和甲状腺素不能治愈阳虚水肿,不能治愈相关疾病,如炎症。
但是不论从中医药实际炎症低治愈率,还是药理病理反应说明方面,不论中医,中国人的中医药研究都不能有合理说明。
中医药也就不会被人类科学医学接受,这是肯定的,这也是合理的。
16
发表于 2019-12-20 19:23:4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地铁系统与地面公交系统的关系,二者都是网络系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各自不能直接相交,汽车不能开到地铁里,地铁的电车也不能开到地面上!但是,通过两个系统的公共车站,每一个人从出发点到达所需要目的地,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在两个系统内交替行走。公共车站就是证态,象态。形成三个个交通图:1地铁路线图;2地面公交路线图:3公共车站图。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选择最佳运行路线。

点评

谢谢先生认真看帖。  发表于 2019-12-21 06:50
17
发表于 2019-12-20 19:2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0 19:39 编辑

这种对于中医药与人类科学现有病理医药关系理解比喻太简单。
也并不是中医药与人类科学现有病理医药的实际关系。
首先虽然中医药证或中医药症状在2种医疗中都是共同表现。
但是2种医疗对于证或中医药症状的治疗及用药及效果却非常不同。
另外对于治疗疾病中医药与人类科学现有病理医药效果也非常不同。
中药是治愈。合成药一般不是治愈作用 。
这其中说明人类医药科学对于疾病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不能说明中医药原理。
而这种比喻却像是中医药与人类科学现有医药说成是同一种治疗及用药了。
比喻中医药与人类科学现有医药目的相同,治疗方法并没有实质不同。
但是实际中医药与人类科学现有医药治疗方法也是相当不同。


18
发表于 2019-12-20 23:4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0 23:50 编辑

如炎症中有证或症状失眠。
对于人类科学现有病理医药治疗炎症一定要用消炎类药物,而不会用治疗炎症中有证或症状失眠的药物治炎症。
而中医如果真会中药医技术,就一定会对炎症中的证或症状用中药治疗证或症状,而不会用消炎药治炎症。
当然中药中本就没有对炎症有直接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也就是中医是停在这个比喻证或症状的车站,也并没有去比喻治炎症目地的车。
而人类科学现有病理医药却有这种车可以到达目地的车地。治疗疾病炎症的车。
但是虽然中药并没去目地治炎症的车消炎类药物成分,仅仅只是在证或症状车站停的中药却也达到了目地,治愈疾病炎症目地,且相当于比治疗疾病炎症的车消炎类药物目地还要深远。
一个是有车却只到山东,一个没有车却到达了广东之远。
但是显然以一般理解这是不可能的而实际又确实是这样的。
而如果只用安眠药等待治症状就一定不会对炎症有治疗作用。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1 06:52:31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20 15:45
如炎症中有证或症状失眠。
对于人类科学现有病理医药治疗炎症一定要用消炎类药物,而不会用治疗炎症中有证 ...

   认认真真学习中西医融合观,帮助你正确选择乘车路线,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1 08:36:27 | 只看该作者
              
仿:李同宪糖尿病【势变】五个阶段-郁热虚(瘀)损:


阶段
西医病理
病机
金匮
中医
方剂
#
食气痰湿饮 血
肥胖、脂肪堆积脂肪细胞分泌增加,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稀少;
肥胖血脂升高
金匮十三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2.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脾瘅
肝郁
痰郁
湿热

脾虚
乌梅丸
大小柴胡汤
温胆汤
三仁汤
藿香正气散
参苓白术散
苓桂术甘汤
桃核承气汤
#
痰湿热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分泌过量炎症介质,慢性炎症期;
1肺热,
2胃热,



3肝热,
6.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
13.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9.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中消--大黄黄连泻心汤
上消
中消
文蛤散主之
白虎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黄连解毒汤
调胃承气汤
麻仁丸
大柴胡汤
#
湿热痰
快速代谢的炎症介质消耗大量特殊氨基酸/蛋白质,形成负氮平衡,促进机体恶液质;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阳虚晚期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上消

下消
麦门冬汤
生脉一贯煎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千金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
微血管/////动脉/神经血管并发症;
瘀血络损
血瘀脉损
脏腑损
慢性并发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病变微血管病变-
糖尿视网膜/糖尿肾病、神经病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2:29 , Processed in 0.0534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