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现强:发表于2019年7月6日 “五行”的阴阳互补相生承制稳态秩序效应场 湖北省阳新县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 周 现 强
“五行”是阴阳同构异化体系作用下一层次的子系统。是人们认知宇宙自然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属性和功用的语言载体运用表达工具。用于表述宇宙自然、人文社会、有机人体的自组织、自稳态、自控制、自主择优的法则原理,运用自然上存在和人们日常需要的“水、火、土、木、金”五种不同属性和功用的相互作用关系,采取综合归纳方法,印证着宇宙自然与有机人体实行自觉高度统一管理的法道。具备了事物的系统性、联系性、有序性、层次性、对称性、互补性、目的性的相生与承制规则。是古人在以“道物辨证法”(笔者从内经的“形与神俱、道器一体、阴阳互根”的意旨中启迪归纳而来)的阴阳同构异化体系理性的远瞩创意,始终指导着人们的人事择优与医疗保健的实践。于当前虽然在逻辑主线上有其正确的许多方面,但在说理上存在牵强附会、在由来秩序上存在着杂乱等问题,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唯物辨证法”的医学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哲学环境和自我局限与离道叛经,已经无法同向前推进的系统哲学契合发展,致使人们否认其瑰宝价值,建议把其从医学基础理论中删除,其趋势着有被淘汰的危险,这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医道们的悲哀,也是当前存在的杂音的严重阻挠!所谓继承是为了创新,无创新就警示着倒退!也就守不住中医的阵脚。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认为古代“五行”沿习现存的“一元相生与由来排序”不适应比较医学发展了的时代,不符合事物相互作用为控制中心的原理,很有必要运用“阴阳互补相生承制的场效应” 规则进行改造。否则,不但在创建我国的“自然生态医学”存在的缺口障碍难以跨越,而且将遭到时代进步的不可挽救的厄运,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时代赋于不进则退的必然。我们这一代肩负着对五行历史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是否能够得到同道们的共识,有待后述的确认。 1. 继承“五行”的必要性意义 对待事物存在规律的本性,只有通过具体事物的行迹表征,才能够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把握。传统的“五行”学说是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进行说理,与现代比较检验论证研究方法相同。虽然五行有其不足的“一元相生”的牵强附会的立论,其本性是为了便于说理归类和高度概括的扼要,具有不朽的作用价值。对于那些欲废除五行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其涉猎的知识或运用的范围窄碍而已,在这里不必作无意义的争论。 “五行”是用于述说和解释自然中存在及人们容易明了的五种不同事态和功用的道物相互作用过程流,对应于自然与活态人体有着非常妥贴的系统贯通。说明道物互运功用世界在“相互转化生成与承制”的关联中不但维持着有机体、而且同大宇宙自然一样是一种规范稳态秩序。其用意是为了把自然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万物在多样多变中寻求秩序简约的规律,寻求自然与宇宙的真谛。在纷繁中梳理出单纯,在变化中触摸着实在,在紊乱中找到同构原理,具有自然对称调谐的韵律与朴素的美。先辈们以朴素美的方法把自然繁杂的征象归类为五大道物运化群;五大现象与功能信息(功信)群。是对生命与自然形象和情性的直接体验,在浅显直觉体验中见自然。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组成理论的根本部份,它们不是理性所触动的,一切理论的崇高目标,就在于使这些不能简化的元素尽可能的简单….。”(1) 当人们联想到:“水、火、土、木、金” 的时候,就会觉察到这五种道物运化功用在“质地、氛围、温度、气息、颜色、位居、季节、情性、类比、转化、承制”等方面是那样全面直觉的生动、理性的体验、自然的实在。联系到医学体系中的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人的思想情绪活动,人体内的脏腑性态功用有着韵律的合拍,决不是自圆其说的分散表述。 五行的“水、火、土、木、金、” 对应于自然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于方位位移的“东、南、中、西、北”;对应于道物互补状态的“生、长、化、收、藏”等自然运、行过程状态,是古人广阔视野认知时空的再现;继续对应于人体内的“肾、心、脾、肝、肺”属性功用;对应于“志、神、意、魂、魄”与“恐、喜、思、怒、忧”等精神意识状态是非常的恰当,把平常所见、日常所用、有目共睹、光明释义的内容上升到系统方法认识论的高度,把自然存在着的包罗万象的内容总结到在“阴阳”调控之下的“五行”的运化规律,是天造地设的“道法自然”的广泛运用原理。正如江天骥所说的:“自然界也是构成科学知识的一个根源,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2)”。正确运用五行相互转化与承制原理描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常态与病机),给予人们体验到非常直接实在的自然全息图景,很有必要继承与创新“五行”这个法则原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天地万物由“冷、热、干、湿” 四种性状的元素相互作用转化而成“水、火、土、气”(冷十干=土、泠十湿=水、热十干=火、热十湿=气),认为四种性态事物的阈值增减决定其之为四种性态事物的阈值增减决定其之间的差异,事物在道的转化过程中是连续的状态,也是永远可以人为地分割的,所以把自然从大体上划为月上和月下两个组成部份,月下由“水、火、土、气”、月上由“以太”分别构成两个世界,而“以太”是神圣的精英。柏拉图也认为由以上五种元素构成了天地万物,元素以一种几何学上的正多面体表征功信是不可再分,否则就失去了道物相互作用的整体功能态。“冷热干湿”是阴阳父母的性态功用,‘水火土气与以太’是‘冷热干湿’阴阳的子级层次。而“冷热干湿”为无形之感、有形之用。无形之感为阴阳、有形之用为五行。由此可见西方五行的相生承制原理比古代国人的五行相生承制原则合理得多,应以互补采纳运用。
2.“五行”必需改造的意义
2.1.五行由来与作用机制 宋代儒道易理学家周敦颐从实体与属性相统一的高度所创立的动态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而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土木金.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化生而变无穷焉”.道物——阴阳水火——五行——万物性的“同构异化”体系,是宇宙自然产生的偶联相互作用要素。自然产生人类,人是自然之子.人禀天地之气生,亦赖天地之气养.《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是为人食五行之‘精气神’而生体内的五行;即为先天五行得食后天五行的补充,本源有生命的五行经人为非生命化后的物态又在人体道内转化为有生命的五行活态,是粒子与粒子、分子与分子在组织器官的有机整合.所以,机体内必然存在着“水火土木金”的五种质态,同时也有着自然存在的内涵.这就是我们对五行进行相应改造创新的意义所在. 2.2.现存五行"一元单生"的理性不足论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人体、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说理工具已经几千余年了, 至目前仍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是从没有人对其一元单生承制的牵强附会立论进行过创新改造.虽然其(以一生一)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有正确性的方面,如果深入在理性与必然性的细致分折和探索,下列许多的不确定性呈现在同道们的面前.在上述己有的讨论外,如果让五行独有的一元单生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对自然生态医学基础理论的向前发展是一大阻力难题,很不利于现存医学的有机整合与统一。 自然有天地,天地分阴阳。必须于以道法自然与阴阳。因为道物存在正负电荷,正离子与负离子,正能态与负能态,正回馈与负回馈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以偶联调谐、互补承制场效应作功为基本条件,如氢与氧的有机化合生成水是一样的道理.普鲁斯特(j.l.proust)在三百年前认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成某种化合物"(5)。《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是以阴阳互根、两气互动相求与气交的法则 ,现代的自然科学和人们的直觉己经揭示了这一规律, 这同牛顿的对二项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杨振宁和米尔斯的规范场理论的偶合,但比他们的范围要宽广,意义更深远,超越其偶合的氛围。如果继续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一元单生欠妥的方式存在, 除了仅能代表低等动植物的单亲或同体生殖现象,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代事物的相互作用原理与进化到了一定高度的高等动植物的生殖原则。在没有偶联互动的作用条件下是无法生出来的。 从自然表征和质态特点来看:如木在土上发芽生根,在水的滋润下木才以荣,肾水是先天生发之本、脾土为后天生养之源,两本合一运化才能生肝木;肝木给心火源源不断地补充物质能量,尚需脾土的消化和吸收水谷精微的功助才能生心火,这才是人体的生理功用原则。其实古今医家在临床上不断运用此原则,只因是因循守旧、不越雷池性不予理论上很好的予以整合创新罢了。以徐灵胎在《兰台规范》臌胀篇中的“调荣饮”为例,一是宣发肺金肃降之气,改善静脉段等肝脏的郁血,增加回心血容量,增强机体的气化功能、气助血行,提高肾小球灌注压、多余水液从小便而利,则血行水行;二是通过软肝通瘀、逆转肝内纤维化,疏通肝内微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改善胃肠道的郁血,增加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血浆中的白蛋白的含量逐渐复常,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提高,阻止水份从血管中继续外渗进入腹腔、促进水份从腹腔吸收入血,相应地日渐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肾小球灌注压又得到进一步改善,从整体上修复疾病的能力。这就是“道与物”相互作用之下的五行转化中的肝木滞郁通运,则脾土和肾水的运泄开阖得宜、脾土肾水得助而生肝木的治本之策,是内科非手术性的原位变相肝移植,机体运化中枢达到有序稳态的效应场的五行场原理。可惜五行的一元单生不足的理论沿袭至今,没有获得及时的改造、是固步自封的悲哀,大家只要能够明白其理,则必然同意对沿袭至今的一元单生五行,给予“以二生一”相互承制作用的创新改造。 3.尝试五行的阴阳偶联相生承制效应场 恩格斯有言:“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结果”。而自然界是由道物——阴阳——五行——万物性的同构异化与相互作用为枢机控制中心的运化体系,其同构显见简单、异化展示纷繁。这就是大的太空场效应与小的粒子效应场在不同维系层次的互相作用,也就是自然、社会、人体道物阴阳五行效应场,而人是自然之子,这是人体效应场。为了解人体的五行相生承制原理的实在,必须把握好道物阴阳偶联调谐互补的作用控制中心,才能握准阴阳下一层次的五行理论模态二元相互作用的主轴。为此,笔者予以尝试如下: 3.1、肾水与脾土相合作用以生肝木:肾水为先天之本,脾土为后天之本,二本化合以生肝木。草木根植于土、在水的润养中发育生长,土松涵水保肥才能生木,肝木的中枢疏泄才能有为,这是水土运化之故。在五运之中以肝木秋实的种子得到封藏蓄积遗传生发的潜力,待春肾水同气相求之旺土运而发芽生根,即为先天存遗传性状的根种、后天不断补充精微营养性的自然中的功信与物质化生能量,在肝木体内不断化生而供能参与机体的功能活动。 3.2、肝木与脾土结合作用以生心火:土上长木和五谷杂粮,靠脾胃的接纳消化吸收入肝,经肝木的转化后输入心火而造化血脉之营、卫、宗、精之气。营气是蛋白质、糖、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红细胞等;卫气是身体的皮肤、粘质膜、白细胞系统、抗补体等;心火获得脾土和肝木作功后产生的能源补充,才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这个转运之道不断输能给全身的每个器官,造化之机的宗气、元气、元精、元神、元阳、元阴获得充荣,是脾土和肝木的协同作用产生的这些气,是这些气的综合作用而生的心火。 3.3、心火与肝木结合作用以生脾土:脾土获得正常血液温养,获得肝木根系的疏泄保土,脾土才能运化输布水谷精微,才有厚土载物之功,才不致于成为无土无根之肝木、也不致于成为无源之心火。纯火无木无生脾土之源,仅有生脾土之势。心火无源则心火运势减退、肝木无生发之阳火之气而被郁、而又累及脾土的化运。这种病理过程状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3.4、脾土同心火相合作用以生肺金:饮食精微从脾而入、自然精气由肺而纳,不断补充心火血脉的动势,通过血脉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可见脾肺同为后天之本,肺如同植物的叶面在吸氧排氮、植物在吸氮排氧,二者功用在环境内外偶联调谐互补, 功构成为自然生态圈;脾胃纳化植物的果茎以养身、植物在收纳动物的排废而滋养,二者各取其所而互补利用协同,共同一致在清化自然环境,让自然无垃圾.这是肺金肃降宣发之功,这个环节需要心火这个转运之道过程状态的作功、在人体靠脾土输养与心火的输布以养肺金。 3.5、肺金与心火相合作用以生肾水:肺为华盖,统主一身之气,物理学有液气转化之说,自然现象的水在阳光蒸发而为气,气在太空冷凝聚降成雨水,是阳光的温煦和太空的寒冷作用把水气轮转为活态。于人体的肾脏功能的发挥,一靠肺气的肃降与宣发、二需心泵维持肾脏的常态灌注压,才能对代谢废物的滤过与人体再利用的精微物质的重吸收,不断补充肾元,壮骨生髓、充脑益精,生机繁育而不竭。 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可以这么说,五行以阴阳偶联调谐、互补承制的相互作用非常符合事物的生成转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择优、自调控的内外环境自稳态的特征,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从中都有殊途同归的规律可寻,只要把医学的整合与创新按其规律向前推进,也许能够获得当前无法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对许多存在的疑难疾病的诊治:如善治肝必兼以益肾运脾;善治心必兼以疏肝助脾;善治脾必兼以强心疏肝;善治肺必兼以运脾养心;善治肾必兼以强心开肺。当然还可以用阴阳偶联互补承制原理组建许多的一法为主、多法联用性的复方,但必须坚持“道物阴阳场效应”的运通辨治原则,因为同“道物”运通转化相关联性的疾病谱非常之多、不胜枚举。只要得道、使医上工,治病必求其本、就是求阴阳——就是求道。 上述虽然对五行联系的人体五脏功能没有作出全面的论述,当前不可否认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知识方法学的限制,可以在现存医学没有取得完全整合之前起着桥接的作用,为的是突出五行在阴阳偶联调谐互补承制二元相生的主题。如上的改造创新也是如何建立自然生态医学存在的缺口障碍更好的向前跨越,可能给现存医学的整合带来无限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许良英、范岱英:<爱因斯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314); 2. 江天骥:<场与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6.1(9); 3. 于光远:《物质探源》.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43); 4. 冯 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53);关增建等:自然科学研究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4)327页; 5. 于光远:《物质探源》.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47);
本文发表于中医杂志副刊【2006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