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西医融合的讨论文章 转载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9-4-22 14:37:08 | 只看该作者
结合起来防止病情发展,达到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目的
12
发表于 2019-4-22 14:38:26 | 只看该作者
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的研究,也没有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13
发表于 2019-4-22 14:5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4-22 09:37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整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一一关于中西医结合,出席的各位名流中,唯有陈女士的认识与总结十分到位,赞一个!


14
发表于 2019-4-22 15:3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4-22 09:37 编辑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舍尔:解析酶的作用机理有助研究中医药
  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威胁重大。很多细菌的耐药跟酶相关,如果能对酶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解析,就能找到相应的蛋白,从而进行药物开发。这种模型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比如艾滋病的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蛋白质的突变,因为它的突变会影响到与药物的结合。如果我们的研究方向被证实是可行的,那这对所有的药物研究都是可行的,包括对中医药的研究。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采取措施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
  抗生素是上个世纪的重要发明,治愈了许多传染病患者,但如今抗生素面临着严峻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研究已经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的研究,也没有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抗生素的潜在结合位点,往往不参与蛋白质解码等过程,如果可以阻止这些结合位点的形成,就可以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对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将对每一种致病菌制作出特异性的抗生素,这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有着极大区别,不但避免了耐药性产生,也规避了抗生素可能对人体其他有益菌的影响,在生物降解方面做到最大优化。


一一细菌的感染与治疗,是细菌、机体、药物三者相互作用与斗争的过程。机体(组织器官)的内外环境、血液循环、营养状态、特异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状态……对细菌感染的发展转归与预后,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15
发表于 2019-4-22 15:3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发表于 2019-4-25 18:2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4-25 18:29 编辑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原始简单技术相加不是1加1大于2,是小于1
首先现代医学药理学还只是正在研究发展中的,离正真科学技术差很远的相当不完备的科学。
与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技术的医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1现代医学在病理学药理方面的研究都是初步的认识,如对病理反应研究基本只是对病理结果,而不是病理原因的研究发现。
2或者病理学药理药是相对宏观的病理物质结构研究,不是对微观病理物质对微观病理结构的研究认识。
3而中医药就只是一种原始简单的没有研究药理学,没有研究科学原理的技术应用,中医药技术应用本身更不是一种科学技术了。
4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原始简单技术,这2种都不算是真正科学的技术相加的结果,不是大于2,只能是小于1.
5且这种结合,对于中医药技术原理的研究也毫无作用,对于医学科学本身的研究发展毫无作用
6
7
8
17
发表于 2019-4-25 18:32: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18
发表于 2019-4-25 18:3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4-25 18:35 编辑

用现代医学技术不能解析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不能解析中药作用靶点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21:43:06 | 只看该作者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



导语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著的《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是一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作品。既讲家中的真人真事,又有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评论,内容都接近中西医理论与实践。这些话题加以深思,都有益于认识或解决某些医学中的问题。
                                       
内容提要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精)》是汤钊猷院士继“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学中”,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创中国新医学”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西医大家,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和推崇,对后学的殷切期望,在当下的今天,更是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汤钊猷,1930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教授,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UICC)理事、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获1979年美国金牌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从事肝癌转移研究,最早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2006年获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和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曾任9本国际杂志编委,主编专著9部,英文版《亚临床肝癌》被誉为肝癌防治领域中的里程碑著作。发表SCI/SCI—E论文266篇(第一/通讯作者11 7篇)。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人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目录

            
第一章 从医六十余年的反思
  一、本书的由来
  二、现代医学—业绩毋庸置疑
    1.从诺贝尔奖看现代医学的贡献
    2.癌症研究近两百年的成就
    3.笔者亲历的事例
  三、值得思考的临床小故事
    1.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
    2.高干专家组最年轻的女医生
    3.“肺与大肠相表里
    4.一位肺炎病人的故事
    5.阳虚病人针刺镇痛效果较好
    6.咳嗽的痛楚
    7.“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要改变观念
    8.四位乳腺癌病人
    9.大肠癌手术后
    10.法国病人的奇迹
    11.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
第二章 笔者与老伴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基础
  一、老伴的专业背景和中西医结合标志性成果
  二、笔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1.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960)
    2.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体会(1977)
    3.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因素的联系(1982)
    4.肝癌中医辨证论治与中药合并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1983)
    5.中药小复方“松友饮”延长人肝癌模型生存期及其机制(2009—2017)
第三章 完成老伴的遗愿
  一、老伴的遗愿—中西医结合,创中国新医学
  二、老伴最后的日子—西医的奇迹与反思
    1.老伴的病情经过
    2.笔者的深思
第四章 古为今用——与医学有关的中华文明瑰宝
  一、重读《黄帝内经》有感
    1.阴阳五行,总领全局——重视“整体观”的辩证思维
    2.阴平阳秘,终极追求——重视“恢复平衡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形与神俱,终其天年——重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5.“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重视“预防为主,早诊早治
    6.辨证论治,实泻虚补——重视“个体化辩证治疗
    7.“精神不进,病不可愈——重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8.“顺者为工,逆者为粗——重视“人文与医术深厚的医道观
  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
    1.慎战——“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2.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易胜——“胜于易胜者也
    4.全胜——“以十攻其一也
    5.奇胜——“以正合,以奇胜
  三、孔子与老子
    1.孔子的“和为贵”思想
    2.老子思维对医学的启示
第五章 近为今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医学
  一、毛泽东论中西医结合
  二、钱学森论我国医学的发展
  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六章 东西方精华互补——我国医学发展的选择
  一、医学发展的简要历程、特色、背景与互补的理由
    1.中医的简要发展历程
    2.西方医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3.东方医学精华的特色与背景
    4.西方医学精华的特色与背景
    5.东西方医学精华可以互补的理由
  二、东西方医学可能互补的若干方面
    1.“局部”与“整体”互补
    2.“微观”与“宏观”互补
    3.“辨病”与“辨证”互补
    4.“攻邪”与“扶正”互补
    5.“堵杀”与“疏导”互补
    6.“单一”与“综合”互补
    7.“精准”与“模糊”互补
    8.“多益”与“复衡”互补
    9.“速效”与“缓效”互补
    10.“侵入”与“非侵”互补
    11.“治病”与“治人”互补
    12.“重刚”与“重柔”互补
第七章 形成中国新医学需分两步走
  一、第一阶段——“洋为中用”,力求超越
    1.学习西方+质疑西方
    2.学习西方+中医理念
    3.学习西方+孙子兵法
    4.学习西方+近代经验
  二、第二阶段——“中西医结合新医学
    1.“创中国新医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
    2.“中西医结合”是创中国新医学第二阶段的重要内涵
    3.“中西医结合”要重视中医理论精髓,防止废医存药
    4.“中西医结合”不同于“中西医并用
    5.要梳理用最新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的思路和方法
    6.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和评价标准
    7.目前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
    8.大科学时代医学的展望
附录 李其松教授简介
  一、一般情况
  二、医疗工作
  三、教学科研
  四、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
  五、参与编写的医学专著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21:49:10 | 只看该作者

汤钊猷《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新书出版座谈会举行

   科学网  2019-03-24 18:03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少人谈癌色变。如何攻克、控制住癌症,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2019年3月23日上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主办,国际著名肝癌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克戎教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教授等多位院士,共同发布汤钊猷院士前后历时两年创作的新书《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新作倡导时下中西医结合适宜路径,旨在为既往创作集“控癌三部曲”提供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西学中”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倡导并实施,出现了一批有深厚西医专业背景而又精通中医药疗法的“西学中”专家。后来由于中医的继承与创新不足,加上西医的主流医学地位,“西学中”式微,“中学西”流行,中医与西医的双向学习交流途径中断,西医很少学习中医,中医渐趋西化。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是汤院士在“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和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对如何“控癌”给出了进一步的具体方案:创建中国新医学,肯定了“西学中”的重大意义,倡导中西医结合(并重、互补)适宜路径。

           座谈会上,樊嘉院士表示,仔细阅读了汤院士的新作,收获和启发很多。他非常赞同汤院士在书中倡导“西学中”,认为中国的医生,对蕴涵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学,应该在涉猎、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进去、走出来,中西医并重,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主持座谈会,并介绍此次新书发布会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张怀琼副主任对对汤钊猷院士的思考不停、笔耕不辍表示敬佩,并对《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的方向引领意义表示认同,他表示,市卫生健康委和市中医药管理局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正在对“西学中”的相关工作进行推进,如今,不仅是中医界,西医界也有不少院士、专家开始关注“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方面面,相关部门会认真听取学界专家的意见和想法,争取将“西学中”工作做得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新医学”。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表示,汤钊猷院士和李其松教授以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结合多年从事西医临床工作的客观认识,提出了“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将其核心认定为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医要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即“西学中”。其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汤院士将对医学、对祖国的思考和感情,融入到了“创中国新医学”的医学事业发展之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顶尖学者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据汤钊猷院士介绍,《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一书是他基于当前国情,提出了应重提并大力倡导“西学中”,让西医认识中医,喜爱中医,从中医中药中找思路、找方法,真正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疗效。之所以花费两年时间,汤院士说,中国新医学,是一个既需引起重视,又会存在不少争议的领域。站在不同的立场,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本书涉及不少西医存在的问题,却并不是在否定西医,而是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只有看到自己所从事领域的问题,才可能找到补救的办法,才可能进一步提高。

戴克戎院士、陈凯先院士先后发言,张伯礼院士视频发言,樊代明院士、陈赛娟院士提供了书面发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以及上海科普作协的20余位专家,在交流发言中,对汤院士的新书作了较高评价,认为《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一书提出“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的主张,让人眼前一亮,引发大家思考,希望医学界同仁能共同为“创建中国新医学”达成共识、开展行动。时下西医学占主流,倡导学有所长的西医前来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有利于借助西医的力量来传承发展中医,形成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互补的新局面,进而创建中国新医学,造福于中国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6 02:32 , Processed in 0.0551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