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邪气的损伤特性
《内经》明确认识到,外感邪气外侵,对人体具有损伤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邪气伤人”;《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根据邪气损伤严重性的不同,《内经》还对“邪”分为“正邪”和“虚邪”两大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可以互参。“洒淅”,如淋小雨,恶风状;“动形”,身体战栗抖动,恶寒寒战的意思,可见“虚邪”损伤较重,正邪斗争剧烈,所以“洒淅动形”,具有恶寒寒战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正邪”损伤不明显,正气对它反应弱,所以“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病人自己甚至感觉不到邪气的侵入,在外也看不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有经验的医生依然可以鉴别出来。
因为虚邪对正气的损伤严重,所以《内经》尤其注重虚邪的预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避虚邪以安其正”;“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而如果防护失宜,虚邪入侵,与卫气相搏,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等等。这些虚邪从外向内侵入导致发热、恶寒、化脓、疼痛、骨质破坏等不同症状的描述和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是何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