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梳理先秦及西汉早期诸子著作有关藏象学说的内容,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认识《内经》藏象学说。例如脏名,《内经》非成书于一时一人之作,《内经》中提到脏,有四脏、五脏、八脏、九脏、十一脏、十二脏之说。《素问•五脏别论篇》有“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的记载,说明当时脏腑之说尚有争辩。
五脏概念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先秦著作对人体脏腑名早有记载,这从先秦及汉初著作中可以找到痕迹。《诗经》有心肺肠脾之名,《尚书•盘庚》有心腹肾肠之名。《庄子》有五脏、六脏、六腑之说,见于《齐物论》《骈拇》《在宥》《列御寇》等篇,但未列具体名目。《淮南子》中有关人体之脏亦说法不一,如《地形训》列五脏,分别为肝、心、肺、肾、胃,五脏中无脾。而《精神训》列五脏:“人有四肢、五脏、九窍……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所言五脏实际是六脏,此处脏无胃,而增加了脾和胆。可见,在西汉早期,五脏的具体名目仍然存在不同的说法,五脏之名并未完全定型。
秦汉是中医理论的发生期,唐宋金元是发展期,明清是成熟完善期,解放后,中医理论发生了方向性的大转变。我们以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明这个问题。所谓的传统中医理论是指明清时期成熟的中医理论,经典中医理论是指《内经》,《伤寒杂病论》时期的中医理论,解放后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西方科学与西医的冲击与影响,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这就是现在的中医教材中的中医理论。(三个时期的中医理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与外延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免不必要的争论。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