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逸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对应”并非辨证论治的最高层次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7-6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6 13:14 编辑

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90

方证相对学说,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以方名证,证以方名,方证相对。之所以出现以方名证,可能是方所对应的适应病症,其内涵丰富复杂,传统既有的证名,已不能充分完全的概括反映之,故直接以方名命之。不同的方剂其适应病症有其相对的特异性,一方只适用于某一方证,一方证只适合应用某一方[1] 。

方的适应病症,或使用指征,从既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有三个层次或方面:一是症状,一是传统的证名,一是西医的病名。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其适应病症,可以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症状),可以是少阳证(证名),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病(西医病名)[2]。

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方证相对学说的提出,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及积极性的意义。中医的治疗,最终是要落实到方剂草药和针灸等具体治疗上。方证学说的提出,以方剂为纲,系统的研究其适应病症、使用指征(中医的和西医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症状的和病理本质的)、作用机理,将有效的提高方剂的使用水平及质量。以方证学说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医和西医、传统和现代、典籍和实验、症状和病理本质联系起来,而成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与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9]。

参考资料:

[1]方证学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73&show=0

[2]小柴胡汤方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83&show=0

[3]我的药人方人说

http://ctzy.net/oldbbs/read.php?tid=2399

[4]2007经方研讨会系列报告(1)

http://ctzy.net/oldbbs/read.php?tid=3071&fpage=2

[5]王琦:解读从人的“病”到病的“人”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014

[6]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7]再谈方证对应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982&show=0

[8]“辨证论治”与“选证论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023&show=0

[9]日本汉方医学的展望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299&show=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07:55:51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6 18:03
这个议题很有挑战性。先留个印关注之~

另请问,是原创贴吗?

感谢版主抬爱!本人拙作,贻笑大方!

点评

佳作,傅先生客气了!  发表于 2018-7-7 21:1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08:00:37 | 只看该作者
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方证相对学说的提出,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及积极性的意义。中医的治疗,最终是要落实到方剂草药和针灸等具体治疗上。方证学说的提出,以方剂为纲,系统的研究其适应病症、使用指征(中医的和西医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症状的和病理本质的)、作用机理,将有效的提高方剂的使用水平及质量。以方证学说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医和西医、传统和现代、典籍和实验、症状和病理本质联系起来,而成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与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

点评

画蛇添足了。  发表于 2018-7-7 08:16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08:18:16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6 18:30
重点强调的是病机,不是方证。

——————————————————

感谢仁先生抬爱!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10:37:1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6 19:01
过去一直有许多人纠结于方证对应与病机,辨来辨去,现在又有人旧事重提。实际上是一回事。没有方证对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同志读罢笔者于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于7月15日同版发表《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提出商榷。7月22日,笔者在同版以《方与证之间的基础是病机》一文回应之;8月6日,刘方柏同志又发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与笔者再次商榷(以下简称《刘文》),细阅之后,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再次撰文以作答。
    “方证相对”否定中医基本理论
    《刘文》写道:“‘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笔者认为,这一由“方证相对”提倡者发明的“高论”,实属大谬不然。
    笔者早已指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没人提及“方证相对”,故“方证相对”绝对不可能是“中医学的表征”。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氏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类聚方自序》)“《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处方也,随证以移,唯其于同也,万病一方;唯其于变也,一毒万方”(《类聚方•凡例》)。这种根据疾病外在表现的症候与方剂直接对应,不必审其病机的所谓“方随证转”“定证定方”,即吉益氏提出的“方证相对”说的真实内涵。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介绍吉益东洞及其“方证相对”学说时,均未明确指出其是在将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都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方证相对”的。这些观点与论述,集中体现在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冲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而撰就的《医断》一书中。
    如其论“经络”:“十二经、十五络者,言人身气脉通行之道路,医家之所重也。然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针灸法,无一不可灸之穴,无一不可刺之经。所谓‘所生’‘是动’‘井荥俞经合’等,亦妄说耳,不可从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者可自查之。
    当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吉益东洞把中医基本理论都斥为“空谈虚论”、皆属“虚妄无用”,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批判之后才提出“方证相对”时,中医学人还会不明就里、盲目跟风般地崇拜、追随所谓的“方证相对”么?
    “方证相对”最初响应者寥寥
    20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开始崛起,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特别是在“改进中国医学,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的思想指导下,“古方派”“方证相对”说得到了占据中医学界主流位置医家的赞同和认可,代表人物便是“中医科学化的干将”——陆渊雷。
    陆氏对日本江户医学的几位名家颇为推崇,尤其服膺吉益东洞,在其所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大量引用吉益东洞的观点与治验。由于二书最初作为上海中国医学院的教材使用,遂使得“方证相对”说逐渐在中国得以宣扬,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
    然而,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事实上,日本学者早就指出,明治维新后勃兴的汉方医学,“临床行使治疗与处方权的只限于取得西医执照的医师”,当代的汉方医家已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再介绍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学术观点》廖云龙译)。
    了解这些实情后,我们还会赞同“日本汉方大有超过中国发展之势”的说法吗?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成为名老中医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看法。在此情况下,一些“经方”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将《伤寒论》的“方”与“证”一一对应,就是“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并利用网络或傍附师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证相对”热潮。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年轻学者李宇铭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一书中说:“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即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10:39:38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6 19:01
过去一直有许多人纠结于方证对应与病机,辨来辨去,现在又有人旧事重提。实际上是一回事。没有方证对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同志读罢笔者于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于7月15日同版发表《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提出商榷。7月22日,笔者在同版以《方与证之间的基础是病机》一文回应之;8月6日,刘方柏同志又发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与笔者再次商榷(以下简称《刘文》),细阅之后,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再次撰文以作答。
    “方证相对”否定中医基本理论
    《刘文》写道:“‘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笔者认为,这一由“方证相对”提倡者发明的“高论”,实属大谬不然。
    笔者早已指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没人提及“方证相对”,故“方证相对”绝对不可能是“中医学的表征”。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氏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类聚方自序》)“《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处方也,随证以移,唯其于同也,万病一方;唯其于变也,一毒万方”(《类聚方•凡例》)。这种根据疾病外在表现的症候与方剂直接对应,不必审其病机的所谓“方随证转”“定证定方”,即吉益氏提出的“方证相对”说的真实内涵。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介绍吉益东洞及其“方证相对”学说时,均未明确指出其是在将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都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方证相对”的。这些观点与论述,集中体现在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冲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而撰就的《医断》一书中。
    如其论“经络”:“十二经、十五络者,言人身气脉通行之道路,医家之所重也。然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针灸法,无一不可灸之穴,无一不可刺之经。所谓‘所生’‘是动’‘井荥俞经合’等,亦妄说耳,不可从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者可自查之。
    当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吉益东洞把中医基本理论都斥为“空谈虚论”、皆属“虚妄无用”,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批判之后才提出“方证相对”时,中医学人还会不明就里、盲目跟风般地崇拜、追随所谓的“方证相对”么?
    “方证相对”最初响应者寥寥
    20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开始崛起,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特别是在“改进中国医学,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的思想指导下,“古方派”“方证相对”说得到了占据中医学界主流位置医家的赞同和认可,代表人物便是“中医科学化的干将”——陆渊雷。
    陆氏对日本江户医学的几位名家颇为推崇,尤其服膺吉益东洞,在其所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大量引用吉益东洞的观点与治验。由于二书最初作为上海中国医学院的教材使用,遂使得“方证相对”说逐渐在中国得以宣扬,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
    然而,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事实上,日本学者早就指出,明治维新后勃兴的汉方医学,“临床行使治疗与处方权的只限于取得西医执照的医师”,当代的汉方医家已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再介绍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学术观点》廖云龙译)。
    了解这些实情后,我们还会赞同“日本汉方大有超过中国发展之势”的说法吗?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成为名老中医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看法。在此情况下,一些“经方”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将《伤寒论》的“方”与“证”一一对应,就是“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并利用网络或傍附师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证相对”热潮。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年轻学者李宇铭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一书中说:“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即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11:25:18 | 只看该作者
当所患主证掩盖了病机的真实性时,方证对应就不灵了!
从孙思邈开始就提倡“方虽是旧,弘之惟新”。中医要发展,学术要创新,从这方面来看,方证对应这一辨治方法起到了滞后作用
18
发表于 2018-7-7 20:5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7 22:14 编辑
逸农 发表于 2018-7-7 10:39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

   张写的此文,没有任何说服力,可以说,还是没弄懂《伤寒论》与《内经》的区别。
    1、 《汉书。艺文志》明确将中医分为医经与经方两大派。两派的侧重点不同。《内经》是医经派发展的产物,《伤寒杂病论》是经方派发展的产物。前者是自然哲学医学, 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是《内经》的中阐述的概念,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初级认识。后者是纯临床经验医学。这一点必须要清楚。所以《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不是一个体系,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即使有重叠,也是极少的。刘渡舟研究一辈子,试图以《内经》解《伤寒论》,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内经》只是理论构建初期的一种肤浅的认识,内在原理根本不清楚,自相矛盾甚多,而《伤寒论》直接来源于临床观察的经验总结。所以,以内经解伤寒,是不可能成功的,越解越糊涂,没有人能解得通。
     
     2、方证对应,就是《伤寒论》一书的突出特点,是1800年前的东西。废医存药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张是研究医史的,懂医史不等于懂中医理论。
     3、《伤寒论》讲的是“病脉证并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脉、证,三者并治。脉与证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证(证中含脉,没有舌象)。是“病”的下位概念。简单说,就是病证双治。既辨病又辨证,可从没说过辨病机。“病机”的概念出于〈内经〉中的“病机19条”,不是伤寒论的概念。将病机加到伤寒论中的“方证对应”上,实际上还是不懂伤寒论。硬套,哪有以古套今的?
     


   
19
发表于 2018-7-7 21:10:40 | 只看该作者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再答刘方柏同志
时间:2015-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点评

仁海先生说得好,赞一个!真正的正确的辨证论治,怎么会没有效果?怎么会是倒退?  发表于 2018-7-7 21:1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
发表于 2018-7-7 21:5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7 21:55 编辑

         中医从单味药治单个症状,发展到多味药治多个症状,再到多味药治疗综合症的伤寒论,再到辨证识机的当今辨证施治,每一步都是发展。直到中医教材脏腑辨证,才真正将内经与伤寒两大派别初步统一起来,但仍有很多漏洞。      如果以内经直接解伤寒,那是一窍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17:39 , Processed in 0.1396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