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格亦资于诂训】是什么意思呢?
即对高深学问的理解,必须借助于注释。
标格,风度、风范,此指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民于万代,亲知己于将来,岂能尽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言树立一时之风范。此处引申为准则、标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燥。”王冰注:“言应物类运用之标格也。”与此义同。 资,贷借、借助之义。
诂训,即训诂,指“以今言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之义,通俗的说就是注释的意思。
阅读古书的首要困难,就是古今语言文字的隔阂。一般来说,时代越久远,困难也就越大。为了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通常都要参阅古注。为古书作注释,始于西汉初。先秦时代的古书,到了汉代,有的已经不容易看懂,这就需要加以注释。所谓“注”,取义于灌注。文章艰深,需注释而后明,犹土质坚实,需灌注而柔润。《说文·水部》:“注,灌也。”段玉裁注:“释经以明其义曰注。”又指出:“汉、唐、宋、人经注之字,无有作註者,大非古义也。”汉代对古书注释有“诂训”、“训诂”、“故训”、“笺”、“章句”等不同的称谓。毛亨、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都是两汉时期著名的注释家。以医书而言,早在三国、南北朝期间,吕广、陶弘景、全元起等就先后注释了《难经》、《神农本草经》、《素问》。重要的医书,前人多已做过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