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论中医的证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5-22 11:20:3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1 23:17
证的含义:疾病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


毛泽东哲学观点撷萃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379
12
发表于 2018-5-22 11:22:5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1 23:17
证的含义:疾病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在内伤杂病领域, 除了少数一些中医病名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病诊断,绝大多数(如咳嗽、胃痛、水肿、头痛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质是症状,中医辨病其实是症状诊断,中医诊治内伤杂病,是先进行症状(主症)诊断,然后针对主症进行直接辨证(病理诊断)论治。从一定角度讲,中医辨证治证,就相当于西医意义上的诊病治病。

以中医内科为例,具体的病名中属于疾病的有:感冒、哮病(支气管哮喘)、肺痈(肺脓肿)、肺痨(肺结核)、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疟疾。

其它完全属于症状的有:咳嗽、喘症、厥症、胃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 瘿病、水肿、淋症、癃闭、关格、阳痿、遗精、早泄、郁症、血症、痰饮、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肥胖、痹症、痉症、颤症、腰痛。

中医中风病,是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可见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中医消渴病,是以口干渴为主症,在西医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等;西医的痢疾病,是指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而中医的痢疾,是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在西医可见于痢疾病、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这些本质上都是症状诊断。


中医内科病名诊断多数是症状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456
13
发表于 2018-5-22 11:29:4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8-5-22 02:15
呵呵,你自己说的,所以你前面三本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证,但那时其实说不上“比较完整的认识”,更甭说正 ...

证用现代人话讲就是个model(模型),而不同的证名本质上就是给每个模型一个文字标签。这个模型的关键不在于对什么病位病机blahblahblah的认识,而在于每个具体的证名都与其特定的方剂药物捆绑在一起。所以,对这个模型的验证,是完全绕开了人体的生理结构而直接看所应用的方药是否对出现的征候起到作用。

——这是将证的概念虚无化了。

传统中医本质上是经验科学,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诊治病症的理论或方法体系,其特征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或方法指导下去诊治病症并取得效果,但证候的内涵、辨证论治模式本质及原理未知。证实质上是对内在病理变化的概括与反映,证的分类实质上是对各种内在病理变化进行归纳分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本质上是研究分析症状一一证(病理改变)一一方药之间客观存在的对应关系。

点评

这不叫虚无化,叫实事求是。归纳分类没错,但这只是将征候和证名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以后贴上个标签而已,要说实质,这才是实质。所谓内在病理变化,基本上属猜想,当然有些猜对了,有些猜错,也是很自然和正常的。  发表于 2018-5-22 16:2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1:31:59 | 只看该作者
       按照西方的观点,定义就是种加属差。“心者,君主之官”,余类推,符合西方关于定义的要求。
       严格地说,定义,只在自然科学里才使用,例如:物理学、化学、(宏观)生物学中使用。
        高血压、糖尿病、休克、肥胖、中风……有诊断标准,没有定义。

点评

知道什么叫“可操作性”么?  发表于 2018-5-23 05:15
糖尿病命名,名词堆砌,语句不通,不知所指。中医“消渴病”,则很合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22 14:52
15
发表于 2018-5-22 11:35:2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1 23:15
证,每一个具体的证、不同的证,其内涵与外延差距太大。例如:八纲辨证中的阴阳两证,包罗万象,外延 ...

中医的证,与病因、病机、治疗方剂,具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

SIRS与气分白虎汤证是一个证态。而且临床上证实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最终确定气分白虎汤证- SIRS证态,我们对于每一个证态均进行了类似的论证。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
主治: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脑、乙脑、肺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肿瘤、口腔炎症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某一个时段具有炎症介质异常释放的病理状态,而且这些疾病只有在具备炎症介质异常释放的病理状态时(即见有上述证候者)使用白虎汤类才能够取得治疗效果,而不是说白虎汤能够治疗这些“疾病”。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不在一个层次上,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是等值的。

——白虎汤证可对应的病理状态是“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对应的病因是什么?

点评

气分热证(白虎汤证)的病因:外因是热邪;内因是内热。内热的原因之一: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  发表于 2018-5-22 15:17
16
发表于 2018-5-22 11:44: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
发表于 2018-5-22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2 11:31
按照西方的观点,定义就是种加属差。“心者,君主之官”,余类推,符合西方关于定义的要求。
      ...


糖尿病命名,名词堆砌,语句不通,不知所指。中医名“消渴病”,则很合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5:27:5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证,不是孤零零的症状体征脉象舌像的组合,证与证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转换、变化、传变等等关系。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着重于按照时间的顺序证与证之间的传变关系;脏腑辨证着重于按照阴阳五行生克乘侮的演变关系。证与相类似的证之间具有鉴别的关系,证与证之间还有重叠、相兼、夹杂的关系等等。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6:50:20 | 只看该作者
       与西医对照,有利于正确理解中医的证。
20
发表于 2018-5-22 20:49:34 | 只看该作者
李先生,不光前三本书没弄明白“证”,你现在的认识也不正确。

点评

愿闻其详。谢谢。  发表于 2018-5-23 06: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2 18:45 , Processed in 0.06450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