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2-23 17:50:3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2-23 17:12
六经是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是不是仲景明训。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 ...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好为人师,妄自尊大】错吗?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光明正大,正气鼎然,昭告天下,无耻在何处?先生不是【驽钝】,而是顽固。三阴三阳是人体之脉,你连【“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都没听说过,还算那门子中医呀。

点评

新版的“狂人日记”,以吹牛,骂人为能事! --------------------------------伤寒是“狂人日记”吗?是吹牛吗?你为什么反对宣扬伤寒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08:27
新版的“狂人日记”,以吹牛,骂人为能事!  发表于 2018-2-23 18:12
12
发表于 2018-2-23 18:03:26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2-23 17:37
其实本文的作者,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先生,不但是一个脚踏实地,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 ...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你是糊涂官判葫芦案,我是说金栋先生吗?我批的是以上这句话。中医不以人体为体,不以脉为本,还是中医吗?歪曲经典,把中医引向邪道,你说是不是无耻?

点评

这句话难道不是金栋先生写的吗?你说的“无耻”,难道是那句话吗?到底是谁在歪曲经典,大家有目共睹!  发表于 2018-2-23 18:14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9:0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2-23 11:06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3 09:50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 ...

【好为人师,妄自尊大】错吗?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光明正大,正气鼎然,昭告天下,无耻在何处?先生不是【驽钝】,而是顽固。三阴三阳是人体之脉,你连【“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都没听说过,还算那门子中医呀。
----------------------------------------------------------

先生说“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看来先生果然是伤寒专家了!


那么,请先生详细论说一下:
1,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各自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是哪些?

2,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附子汤的组方特点和功能区别在哪里?



点评

先生太无知了,难道一读伤寒就是专家?我是为学而学,不是为专家而学。先生是不是要我解读所有经方?请耐心等待,曲曲小事,难不住人,却难得时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08:36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9:13:0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3 09:50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 ...

你连【“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都没听说过,还算那门子中医呀。
----------------------------------------------
请问先生,你在哪本书里见过“【“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请指教。

点评

哪本书里没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你只会斗口,别无它能。  发表于 2018-2-24 08:39
15
发表于 2018-2-24 06:57:12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1114

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六经,是解读《伤寒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方的基础。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其实,《伤寒论》和《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因《伤寒论》序文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这一内容,故历代诸多医家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但历来医家以内经释伤寒,越解越难明。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及研究后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而《内经》属于针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样《伤寒论》的六经也不是来源于《内经》的六经。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六经理论具有系统性

《伤寒论》是由《汤液经》论广而成,故直接吸收和借鉴了《汤液经》。在古代朴素的辨证法、二分法、阴阳观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方法。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为六经的辨证方法体系。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观、寒热观。“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里”是表里观。“脉浮紧者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是虚实观。阴阳、寒热、虚实是病性,表里是病位,《伤寒论》在八纲的表里病位观的基础上发展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观,这样将八纲发展为六经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六经传变观点需要辩证看待

《伤寒论》第4条曰:“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六经相传并不是《内经》的一日一传,而是根据症状来判断是否相传。《内经》六经相传变理论的依据是脏腑经络理论,《伤寒论》则重视症状学,和《内经》的理论基础不一样。

现代认为六经适用于外感伤寒的辨证论治。其实任何疾病作用于人体表现为证,都是通过邪气与正气的斗争表现出来的,疾病的产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争,表现为表证,若正气不支,则邪弱气尽腠理开,则邪气入半表半里、入里。入里之后,根据阳气的强弱,可以表现为里热或里寒,而绝非像《内经》所说的一日一传,传变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一句就明确指出了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了相传。若正气强,可自汗出愈,如“冒家自汗出愈”。若正虚邪盛,则邪气入里。

不能拘泥于《伤寒论》条文的字面文字

《伤寒论》各经病内容篇幅不一,如太阳病篇详,而他经病篇相对为略,并不是太阳病篇所论述的内容都属于太阳病的,同理,绝不能说少阳篇的内容少,而忽略了少阳病的临床重要性,更不能因为厥阴病篇的方剂少,而认为厥阴病无方可治。六经是一个整体,仲景本意通过伤寒为例告诉我们六经这个辨证体系,故通过太阳病和他经病,可以总结、归纳出六经的实质内容。

《伤寒论》条文开头,常冠以某某病,如条文开头冠以的某某病,是提示可以见到该经病的症状,但不一定就是该经病,有可能是本经和他经并病、合病,也有可能是该经病的假象,提示与该经病相鉴别。如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不能因为该条开头冠以阳明病,而认为麻黄汤可以治疗阳明病。如何判断是哪一经的病、哪一经的证,主要的依据是症状。如该条的“脉浮、无汗而喘者”提示为太阳病表实证,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而条文开始冠以的“阳明病”是指出该条的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虽然有太阳表未解,但是也出现了阳明的症状,因为“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故当用麻黄汤解表发汗。又如第243条吴茱萸汤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绝不能因为此条在阳明病篇中,而把吴茱萸汤归于阳明病。同样要根据症状,并结合方剂来判断,吴茱萸汤温胃止呕,结合“食谷欲呕”可以发现这是太阴病里虚寒证的“欲呕”,而不是属于阳明病,此处的“阳明”指代脾胃。所以,正确理解条文内容需要结合上下文看待。

六经在临床中简单实用

《伤寒论》的条文经过战乱流散,经过后人的编撰,故条文顺序变化颇大。条文虽然顺序有些乱,但透过条文,可以发现六经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即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历来诸多医家无不对《伤寒论》推崇备至,可以看出六经在医家心目中的地位。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六经来源于八纲,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了病位观,较八纲更为实用。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学。六经简单实用,临床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病位病性了然于胸,如此则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确理解六经,是我们学习经方的基础。

点评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内经》六经】是人体结构,是人体生命的通道,【《伤寒论》六经】是临床医法,是治人体之病,如果【《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就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08:58
16
发表于 2018-2-24 08:27:07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3 17:50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 ...


新版的“狂人日记”,以吹牛,骂人为能事!
--------------------------------伤寒是“狂人日记”吗?是吹牛吗?你为什么反对宣扬伤寒呢?
17
发表于 2018-2-24 08:27:22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中医学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可能脱离前辈的知识积累。
        无论中医有多少流派,多少派别,都以《内经》为根基,而任何一个派别对于《内经》都有发展,都与《内经》有所不同。《伤寒论》之后,各种流派都以《内经》与《伤寒论》为根本,即就是脏腑辨证,也与《伤寒论》密切相关,二者有许多证是重叠的。我们不能把各派别之间的差异无限扩大,说成是势不两立,毫无瓜葛、互不相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只是程度不同,是量变而不是质变。

点评

这个说法很客观,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7 09:4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发表于 2018-2-24 08:36:54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2-23 19:03
【好为人师,妄自尊大】错吗?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光明正大,正气鼎然,昭告天下,无 ...

先生太无知了,难道一读伤寒就是专家?我是为学而学,不是为专家而学。先生是不是要我解读所有经方?请耐心等待,曲曲小事,难不住人,却难得时间。
19
发表于 2018-2-24 08:58:4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2-24 06:57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年11月14 ...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内经》六经】是人体结构,是人体生命的通道,【《伤寒论》六经】是临床医法,是治人体之病,如果【《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就不是人体之医,就不会称圣。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一些人就是搞不懂,却一味地分裂中医经典,在中医内部搞内战呢。

点评

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09:19
20
发表于 2018-2-24 09:19:26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08:58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内经》六经】是人体结构,是 ...

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先生误读《伤寒》了。《内经》之六经是立论的核心。何为内?人体之内。何为经?道也,《内经》论的是人体生命的通道,被奉为医学经典。如此而已,岂有它哉?有六经,方有传经。《素问·热论》的传病是依六经气机升降的规律而已。

点评

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09: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3:27 , Processed in 0.05732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