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7-11-22 17:24:42 | 只看该作者
        2、为什么只有肝、心二脏的情志病证而其他三脏没有?

又,《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五脏虚实病证的论述,其中只有肝脏论述了五志的表现,即“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而其他四脏没有五志方面的论述,为什么?
==============================================
        肝主疏泄。疏泄是指气机的流通运行顺畅,气机贯穿于五脏六腑,即肝调节着五脏六腑的功能,肝气郁结首先影响到肝,而且影响到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
        肝主疏泄,是由肝气郁结反推过来的。肝气郁结的病因正是负性情绪刺激,而不单单是怒。如果这个看法有疑问,我可以把肝主疏泄的演变过程说出来。结合西医的相关理论更能够什么问题。
12
发表于 2017-11-22 17:25:54 | 只看该作者
   说了这么多话,可能网友都晕了,瞌睡了。
13
发表于 2017-11-22 18:11:2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2 15:26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 ...

     这问题就来了:同一内容的肝、心虚证之志的表现,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学说(或相生,或相克)解释推演?抑或临床即是如此?故发此讨论问题。
============================================
         我对于中医的概念2000多年的演变过程知之甚少,同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注家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于是相反的解释,这和不同的医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接触的病人不同有关系,与他自己的临床经验有关。 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西医这种困惑比比皆是。休克的定义,最早就是血压突然降低;后来是微循环障碍;再后来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不同的学科说法不一,外科强调出血性休克、疼痛性休克;内科强调:水电解质紊乱,心源性休克,休克肺,肠道菌群紊乱等等。
14
发表于 2017-11-22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敬请批评指正。

点评

好文,赞!  发表于 2017-11-22 20:2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05:4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3 05:56 编辑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一样。恐为肾志,肝气虚为什么出现肾志之恐?观历代《内经》注释,有以五行相生而解者。因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气虚而盗母气,从而出现肾志之恐,即子病及母。杨上善《太素》则持此说。

金栋按:有注家说“怒不及则恐”!然如果不从五行学说来解释“肝气虚则恐”,据经文“肝藏血,血舍魂”,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有恐惧之感,“如人将捕之”,此概为“肝气虚则恐”、“血不足则恐”之因!



点评

明明是说真气,你硬说是血,血是谷气。  发表于 2017-11-24 10:15
还有记载“肝虚则忧”者,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4 08:21
如果再有说——血“不足则悲”者,又当何解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13:00
16
发表于 2017-11-23 08:48:47 | 只看该作者
        下卷 灵枢篇 本神第七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②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③。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④。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
①淫泆离脏:淫,过度,这里指过度放纵。离藏,五脏所藏的血气精神耗散。
②德:天地万物的运化规律,如四季更替、万物盛衰的自然变化。
③死于冬:按五行配属,心属火,冬季为水,而水克火,心气在冬季受克更为虚弱,属于心的病症就会加重,如果不能耐受将会死亡。以下的“死于春”、“死于秋”、“死于夏”也为同理。
④胸盈仰息: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本。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如果七情过度,使其与内脏分离,那么精气就随之而散失,魂魄不定而飞扬,志意无主而恍乱,思考决断能力丧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灾难,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气候、日光雨露等),地所赋予人的是“气”(如地面上的物产)。因此,由于天之德下行与地之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人才能生存。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男女交媾,两精结合而成的生机,叫做神;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从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脱离母体之后,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做心;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虑决定,叫做志;根据志而反复思考,叫做思;思考范围由近及远,叫做虑;通过考虑后而毅然处理,叫做智。
所以聪明的人保养身体,必定是顺从四时节令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暑,不让喜怒过度,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这样,四时不正的邪气也难以侵袭,从而能够获致长寿而不易衰老。
恐惧和思虑太过能损伤心神,神伤而恐惧的情绪时时流露于外。因悲哀太甚,内伤肝脏,能使正气耗竭以至绝灭而死亡。喜乐过度,使神气涣散而不守。忧愁太甚,使气机闭塞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识昏迷。恐惧太甚,也使神气散失而不收。
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便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举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魂,魂伤便会狂妄而不能精明,举动失常,同时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秋季。
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魄。魄伤便会形成癫狂,语无伦次,皮毛肌肤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的志,志伤便会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又因恐惧不解而伤精,精伤则骨节酸软痿弱,四肢发冷,精液时时外流。所以说,五脏都主藏精,不能损伤,伤则所藏之精失守而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正气的化源断绝,人无正气则死。
因此,用针治病,应当仔细察看病人的神情与病态,从而了解其精、神、魂、魄、意、志有无得失的情况,如果五脏之精已经耗伤,就不可以妄用针刺治疗。
肝脏主藏血,血中舍魂,肝气虚则易产生恐惧,肝气实则容易发怒。
脾脏主藏营,营中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能运动,五脏缺乏营气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脾气实则发生腹中胀满,大小便不利。
心脏主藏脉,脉中舍神,心气虚易产生悲感,心气实则喜笑不止。
肺脏主藏气,气中舍魄,肺气虚则发生鼻塞呼吸不利、短气,肺气实则喘促胸满,仰面呼吸。
肾脏主藏精,精中舍志,肾气虚则四肢厥冷,肾气实则小腹作胀。五脏发生病变,必须审察其病状,进一步分析其病症属虚还是属实,然后谨慎地进行调治。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3:00:3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05:49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 ...

如果再有说——血“不足则悲”者,又当何解释?

点评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经》及《太素》并同。今按《甲乙》作‘慧’。”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15:17
18
发表于 2017-11-23 15:03:04 | 只看该作者
        血“不足则悲”者
========================================
        出之何处?请赐教。

点评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15:20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5:17:0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13:00
如果再有说——血“不足则悲”者,又当何解释?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经》及《太素》并同。今按《甲乙》作‘慧’。”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点评

悲与肝之关系,见于《素问·解精微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15:28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5:20:34 | 只看该作者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3 15:03
血“不足则悲”者
========================================
        出之何处?请赐教。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31 , Processed in 0.2674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