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曹东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活的鬼是丑恶的,“再来”的攻击很软弱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3: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近现代史话》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   录

引言:从衰落到复兴        2
第一章   “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        5
俞樾因爱成恨废中医否中药        7
章太炎提倡国学否定五行        11
鲁迅当年隐姓埋名骂中医        18
余云岫“医学革命”灭中医        30
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瞧不起中医        43
章次公“难得高士”也挨批        58
朱良春因病得救传承中医        67
第二章、        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        73
余云岫“寿终正寝”真幸运        73
毛泽东撤职两位副部长惊天下        80
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学西”        90
中医进医院“袖里春秋”大家看        99
成立中医研究院科学殿堂说中医        105
成立中医学院优秀人才滚滚来        113
第三章   卫生部表彰中医研究成果        119
郭可明治乙脑意义重大        119
气功兴衰沉浮值得深思        127
痔瘘牵扯着悠久的历史        136
腹水草改写“无奈小虫何”        140
卫生部未能表彰的众多成果        145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举隅        153
针刺麻醉的时代意义        153
中药研究的成就与困惑        158
急腹症研究领域广阔        171
小夹板治疗骨折的成就        174
宫外孕治疗前景广阔        176
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大奖        179
第五章、        中医走出困境,奔向世界        182
结束文革成立中医管理局        182
针灸带领中医走遍全球        187
艾滋病防治挑战“鸡尾酒疗法”        190
中医战SRAS震惊世卫专家        194
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究        19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4:41 | 只看该作者
抱歉,记错了。
关于王清任,我实在《永远的大道国医》之中评论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5:31 | 只看该作者
《永远的大道国医》
——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
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年出版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5363982

目   录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2
第一章        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9
春秋时期医巫分家        10
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25
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        48
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53
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67
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89
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110
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123
第二章        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129
《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129
欲汇通西医,未料“失乐园”        134
“中医科学化”是逼出来的        169
寄托中西医结合的美好理想        198
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205
名师带高徒是中医特色        224
第三章        正视中医现实作用        23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不可缺        237
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思想        238
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技术        251
中医免疫技术走向世界        259
治乙脑中医疗效惊世界        267
推广中医技术不是简单重复        272
出血热中医治疗显奇效        277
战SARS中医有个武器库        282
抗震救灾,中医有特色        290
慢性病治疗中医有方法学优势        297
西医外科疾病,中医内治解决        310
应对亚健康,中医是强项        326
中医能与现代医学同步前进        333
第四章   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339
假如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341
系统视野看中医的科学性        348
自组织理论揭示中医原理        356
《新生物进化论》树中医正气        368
中医软技术,是智慧的结晶        380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389
中西医团结合作,衷中纳西        399
走向世界,是中医必然的未来        416
针刺麻醉促成世界针灸热        423
美国针灸热的世界意义        432
针灸原理研究逐步深入        440
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447
后记        47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6: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西医来到中国,不仅逐渐被国人所了解,而且不断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国产西医”,成为了现代医疗体系的主要力量,占据了医疗领域的大部分阵地。与此相反,一向独占中国医疗舞台的中医,逐渐被边缘化,成了西医的补充,或者叫“替补队员”。这是不争的现实,是一个历史阶段里逐渐形成的现象。人们似乎已经听不懂中医的解释了,人们对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逐渐陌生起来,甚至怀疑中医是科学的吗?值得信任吗?中医学是一些零散的经验、秘方,还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应该如何评价?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翻开中医的近代史,看看这个变化的过程。说到中医受西医的影响,按西医的标准改造中医,首先应该从王清任说起。
《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王清任,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在北京去世。他曾在北京设立医馆,名叫“知一堂”。他是当时京师一带的著名医生。



王清任经过长达42个冬春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医林改错》一书,并且绘制了25幅人体脏腑图。
很多介绍王清任的文章,都说他“对中国古代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百多年来,《医林改错》仍然在国内广泛流传,一些西方人士还把它节译成外文,人们尊称王清任为近代解剖学家。这说明王清任和他的《医林改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他还把自己所获得的解剖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医学上提出了不少新的创见。为了供临床参考,王清任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真总结出气虚症状60种(包括半身不遂门40种,小儿抽风门20种)和血瘀症状50种。这些经验都弥补了前人理论不完备的地方。在立方用药方面,王清任把补气和逐瘀结合起来,自创方剂31个,更改古人妇产方剂两个。目前,中国医界仍然用他的某些方剂来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疾病,都有良好效果。”①
这种评价见于网络,也见于各种学术著作。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需要重新认识的,因为解剖学是西医学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发展中医的方法。
毫无疑问,中医的脏象学说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如果古代中医没有对于器官解剖的基本认识,就不可能有脏与腑的划分,也不会提出“五脏”“六腑”的概念,更不可推测脏腑在功能上有何异同,或者大体上把脏腑的具体功能作用说出来。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中医的解剖只能停留在肉眼可见的水平,不可能发展到组织、细胞、分子水平。那么,脏腑之间的复杂功能怎样连贯起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建立,人体怎样进行新陈代谢,人体怎样维持健康,如何战胜疾病,等等,都要另找依据。气一元论的构成论,阴阳学说的矛盾论思想,五行学说的广泛联系、平衡制约、稳态和谐精神,都给了寻找理论解释的原始中医学以有力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中医学建立之后的发展,主要依据了广泛联系的“关系论”,而不是脏器解剖的“实体论”。
根据邓铁涛教授主编的《中医近代史》记载,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是,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的早期传入,一是1805年牛痘传入中国之后的“第二次西方医学传入期”。
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华之后,在中国传教30年,上入宫禁,下接寒士,虽然不是专门介绍西方医学,但是已经把“记含之室在脑”的新学说传到了中国,引起了人们的震动。
瑞士传教士邓玉函(1576——1630年)在中国译述了《泰西人身说概》,于1635年印行,是传入中国的第一本解剖学著作。
罗雅谷(1593——1638年)译述的《人身图说》,也有抄本存世。但是,这两本解剖学著作虽然反应的都是盖伦时代的解剖水平,但是已经比中医古籍的《人体存真图》的“大写意”的描写,精细逼真了许多。
1612年熊三拔《泰西水法》介绍了西医药露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国人的重视。
进入清朝之后,1693年康熙患疟疾,传教士烘若翰等献金鸡纳霜,将其治愈,西药名声大震。另外,身为传教士的医师罗德先(1645——1715年)曾经为康熙皇帝治愈了上唇的肿瘤和心悸证,深得信任。所以,康熙时期有传教士西医充任御医。康熙皇帝还命人将西医的著作译成满文。
由此可见,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在康熙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传入的“史实期”,有了一定的规模,已经不是谣传,或者属于远在天边的事情了。
1704年罗马教廷传令,禁止中国信奉上帝的教民尊孔祭祖,干涉中国内政,康熙帝立即以禁止传教相对抗。后来,更由于传教士卷入康熙晚年立嗣的斗争,雍正即位之后下令禁教,开始了“百年教难”时期,为了传教活动的医学传入,也就随之而停顿下来①。
在百年教难时期,曾经有反教人士,把教士西医的解剖学和死后开膛破肚的病理解剖活动,添油加醋地进行渲染,成了传教士戕害人命的“所谓罪状”。有些民众对传教士的解剖术才有如下之想象:“有病不得如常医药,必须教中人来施针炙,妇人亦裸体受治。如不愈,死后剖其脏腑头颅,考验病之所在,著书示后。”
种种历史线索说明,身居北京40年的王清任,在1830年写成《医林改错》的时候,应当对于西医的解剖学知识,有所了解,或者有所耳闻。不是他突发奇想,心血来潮要搞尸体观察,要和古人过意不去,一定要改错。





中医的脏腑理论流传了2000年,此前的医学家一直没有人出来“纠错”,甚至像明代末年的名医张景岳那样,称赞《内经》“字字珠玑”,并不是麻木不仁,或者痴人说梦一般,未曾见得真实,而是再精细的解剖知识,与使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西医以手术为主,要割除病灶,不解剖就无法开展手术。对于解剖的重视与轻视,完全是出于现实需要,根本不是因为科学不科学的问题。
王清任所发明的逐瘀活血方药,都是根源于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完全不需要解剖知识。也就是说,没有解剖知识的发现,不会影响活血化瘀理论的创立。因为,死尸之中根本见不到气,也不可能推求出气能行血,“补阳还五汤”再怎么说,也是中医理论体系里的花朵,按不到解剖学的头上。
尽管道理如此,当时的人们却无法这样看问题。因此,王清任的改错行动,震撼了中医人的心灵,他的卓越的方剂疗效,更增加了他貌似创新学说的影响力,中医界由此信心大失,几乎一蹶不振:脏腑不明,脏象可靠吗?
直到解放初期,某著名中医学家还撰文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无碍于中医之发展。”
果真是这样吗?不讲脏腑的中医学,没有了脏象的中医学,还是中医学吗?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7:2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近现代史话》的
引言:从衰落到复兴
中医学有过辉煌的几千年历史,也有过近代长达百年的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在外部还原论的科学观、机械论的技术观、新旧取代价值观的挤压下,中医界内部发生自我改造而逐渐形成的。
历史进程到了近代,在中医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的时候,西方医学逐渐东传,来到了中医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在京城行医40余年的王清任,不知是否听到了西方医学长于解剖的消息,但是他开始为祖先的解剖内容进行纠错。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之后,中医界信心大失。由此走上了自我改造的道路,也是一个逐渐衰退的开始。
汇通医家主张汇通中西医知识,希望熔中西医知识于一炉,愿望虽然很好,效果却事与愿违,中医很快就出现了“失去自我”的尴尬局面。
崇尚西学的精英们批判中医理论,政府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排挤、打压、歧视中医,甚至利用行政措施,积极推行取消中医的政策。这种不良思潮,直到建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还影响着行政领导的思想、政策。
在求生存的过程之中,中医界为了摆脱被人指责为陈旧、保守,主动打出“科学化”的招牌,希望融汇新知。中西医结合是建国后很美好的一个梦想,很多人为此奋斗终身,临床成就不少,而理论创新仍然难求。因此,很多人把中医的衰退归罪于中西医结合,这是方法论还受制于还原论时代难于避免的事情。
痛定思痛,中医在近现代走过的道路,是艰难与曲折的,某些时期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屈辱与悲壮的,就像和氏璧被当作石头一样。邓铁涛先生说,中医这个“当代的和氏”,不为自己先后被砍去左足和右足而悲哀,而是为宝玉被当作石头所痛苦。
关注中医近现代的命运,不仅是必要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关系到将来的复兴之路。
邓铁涛教授在2003年2月1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中医》的论文,其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06年笔者主编50万字的《中医群英战SARS》(中医古籍出版社)时,邓老题词:“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可见他对于世人“正确认识中医”一事,有着一般人难于理解的苦心,怀着殷切的期望。
2006年不断升级的反中医事件过后不久,我撰写了《捍卫中医》(2007年6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寄给邓老,记载这股思潮的来龙去脉。邓铁涛先生于2006年11月初提议我写一本“中医与民族虚无主义斗争简史”,并寄来了他主编的《中医近代史》和《中医近代史论文集》作参考。在我刚阅读有关资料的时候,远在美国芝加哥的舒天先生,展转通过科技部贾谦先生找到我,希望我写一本建国以来中医药发展的书,而且要尽快交稿。于是我就写成了《关注中医》,并在2007年下半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关注中医》出版之后,先后得到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中医前辈的鼓励与肯定,也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副校长段惠军教授等中西医结合、西医专家的肯定。段教授还鼓励说,他已经向多位西医专家推荐,让他们读读这本书,以便了解中医在近代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当然,也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博士为我写的这两本书,以及《回归中医》一起撰写评论,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进行推荐。虽然褒奖有加,但是对于我在《关注中医》中所说“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我关注中西医结合太过,而对于中医的关注有些不足。批评是中肯的,也是深刻的。同时,我也见到了在本书前后新出版的同类著作,比如《第三只眼看中医》《中医劫》《无知与偏见》《挽救中医》《爱上中医》等等,可以说是在2006年反中医思潮前后,涌现的一批新思维的中医书籍。傅景华先生的《捍卫中医》、张效霞博士的《回归中医》,尽管与我写的两本新书同名,但是内容各异,足资借鉴。他们的作品之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应该在将来进行改版的时候,吸收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写成一本内容更充实的著作,更好地完成邓铁涛先生的嘱托,把中医在近现代所经历的种种艰难曲折,所取得的学术进步一一道来,并把我对于中医未来的展望与期待和盘托出,奉献给广大读者。
因此,自2008年起,我着手准备《中医近代史话》的撰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因为接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邀,准备编写《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得以多次采访路志正先生。因此在最早“走近路老”同时,看到他收藏的一些珍贵资料,比如《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这是1956年由卫生部编写的。路老1952年进卫生部工作,前后在部里为中医事业奋斗了20年,他知道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对于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方朝义教授等同道,在资料查阅方面也给予我很多帮助。令人感激、难忘的事情难以一一言表。
在这本书里,我大胆地提出“中医末法时期”的概念,这是受毛嘉陵先生《第三只眼看中医》所提“末代中医”的启发,而主张又不相同的一个观点。“末代中医”是从中医从业人员来划分的,我未敢苟同这一看法。“中医末法时期”则是侧重于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从王清任主张《医林改错》,唐容川提倡《中西医汇通》,已经反映出在中医与西医的对比之中,中医自身的某些不自信。后来又出现了俞樾主张废医废药,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带头反对阴阳五行;再发展到余云岫以“医学革命”杀中医,周树人隐姓埋名骂中医,梁启超、胡适、傅斯年看不起中医,社会精英们构筑起一道封杀中医学术的铁丝网。中医界内部在政府和学术界的压榨之下,开始“改变自己(张效霞说是‘蜕变’)”,傅景华先生说中医界内部发生分化,走向西化、异化和畸形化。邓铁涛先生针对中医界内部因为信仰危机而发生的改变,曾经沉痛地说,中医界存在着“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重问题。也有的中医专家说,“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因此说,2006年反中医思潮所以能够“沉渣泛起”,绝非偶然,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学经历了一个长达百年之久的“末法时期”。
笔者在“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一章里,紧紧围绕有关代表“人物、事件”,力图客观地反应那个时期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因为不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这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过程。在其他章节里,笔者也尽量围绕人物、事件,展示中医学在近现代所走过的道路。比如在“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一章里,笔者首先介绍了余云岫高唱“团结”赞歌的原因,他对于改造中医的“科学化”,感到“心思暗合”志满意足。他“寿终正寝”的“真幸运”,与卫生部两位功勋卓著的副部长被撤职,恰成鲜明对照。建国初期,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直接造成90%左右的中医因为“不合格”而被淘汰。这种排斥中医、打击中医的政策错误,中医界几乎是万马齐喑,无人能够“揭竿而起”进行反对,倒是毛泽东主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卫生部所犯的错误是那样严重。他关于西医学习中医、中医进医院、办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等一系列指示,挽救了中医在近代倍受打击、不断消亡的命运。
1955年,卫生部第一次表彰中医成果,虽然有四项具体成果获奖,大量成果未能被表彰,但是正确的方针路线确立之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医学终于走出低谷,走向了曲折艰难的复兴之路。
在《关注中医》第一版里,笔者用“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介绍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成就,引起一些人的不同看法。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分歧,从把中西医结合不恰当地作为“唯一道路”,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人们不断反思,经历了许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关争论现在还时常耳有所闻。笔者赞同邓铁涛先生的看法,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功绩不可埋没,今后也可以继续进行有关研究、探索,关键是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人员,应该从现有的西医院校毕业的西医专家之中挑选,可以课题招标,可以进行扶持,但是,不要引导本来就数量有限的中医人员去搞中西医结合。中医的继承工作还没有做好,如果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个未来的方向,把中医有限的经费用到中西医结合上去,就会消弱了中医的力量,误导了方向,给中医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尽管如此,过去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不可一概抹杀,因为那毕竟是在西医搭建的平台上,以中医方法取得的优秀成啊。因此,本书收集了一些“标志性”的中西医结合成果,供后人参考,也供人们评说。
经历文革,无疑是中医事业的一次磨难,很多中医前辈受到了不应有的冲击,有人甚至为此丧失了生命。尽管全国各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文革影响,但是中医事业就像“大病初愈”的一个患者,这场风暴无论如何都是来的太猛烈了,损失很多,代价惨重。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把中医事业的特殊性凸现出来,另立一个管理机构,拨一点经费进行扶持,这无疑是正确的决定,它的出现和成长也凝结着老中医们关爱的心血,不能不表。
经历SARS新瘟疫和艾滋病防治的考验,就像邓铁涛先生所说的那样“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2007年暑期,笔者有幸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班”。笔者站在北大哲学系小会议室所在的古老四合院里,看到几十位老哲学家,如赵光武教授、冯国瑞教授、苗东升教授等一大批老先生坐在那里,用十几天的时间,不计高温酷暑,在假期里一起讨论“中医学的复兴”,而几十年之前陈独秀、胡适、傅斯年、鲁迅却在这里批判中医,这该是多大的变化啊!
十几年之前,何足道先生出版《中医存亡论》,著名中医专家陆广莘先生挥毫泼墨,为之写了很好的序言进行推荐,在序言的末尾,陆先生录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来描写中医的艰难处境,抒发“堂堂小溪出前村”的情怀。尽管是小溪奔流,却与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江河奔腾气势,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后深有感触。因此,笔者师其意,也学作一首小诗,为中医而感慨: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清流日月吟。

待到平原天地阔,滚滚江河出山根。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8:21 | 只看该作者
《永远的大道国医》的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无论是热心关注,还是冷眼再看,中医都充满一种神奇的魅力:植根于五千年之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风雨来临的时候,它为人们遮风挡雨;炎炎烈日之下,为人们提供庇护的阴凉。我们不禁要问:在近代欧洲文明强势东扩的时候,传统学问纷纷谢幕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中医学能够历尽坎坷,推而不倒、斗而不败,卓然挺立在东方的天空之下?在改革开放之前,国人大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医学却能够招来五洲学子,并且以原创科技体系的面目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以丰富的果实哺育众多的生灵?
对于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也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观点,才有了不同的行动,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其差别之大,或成或败,如同霄壤。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人们对于战争结果的预期是很不相同的,有的主张“抗战必亡”,也有的说“抗战必胜”;就是对于胜、败的速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速胜论”,也有的主张“速亡论”。毛泽东不但主张“抗战必胜论”,而且也不同意“速胜论”和“速亡论”,他提出来只有持久战,才能走向必胜。《论持久战》不仅决定了共产党的战略方针,而且影响了国民党的战争策略,白崇禧就很佩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当然,白崇禧的认识也是经历了初战失利之后,反复深思才看到的,而不是经过深刻的理论研究所做出的预测。毛泽东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实施,都是在细致调研、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来的策略。当然,他在解放战争之中,预言每个月可以歼敌多少人,也是言之有据,并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对于中医事业的看法,目前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中医的形势“好得很”,医、教、研人才济济,国家重视,人民欢迎,形势非常乐观。也有的说中医的形势“坏得很”,中医人才严重短缺,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中医,严重缺乏,市场上充斥的职业中医,大多是严重西化、变味了的中医,真正的中医学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有的人说“中医人才比大熊猫还少”,甚至已经有了“末代中医”的说法。
应该如何看待中医?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判断。
笔者《关注中医》一书于2007年出版之后,先后得到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中医前辈的鼓励与肯定,也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副校长段惠军教授等中西医结合、西医专家的肯定。段教授还鼓励说,他已经向多位西医专家推荐,让他们读读这本书,以便了解中医在近代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当然,也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博士为我写的这本书,以及我出的另外两本书《回归中医》《捍卫中医》一起撰写评论,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进行推荐。虽然他褒奖有加,但是对于我在《关注中医》中所说“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我关注中西医结合太过,而对于中医的关注有些不足。他的批评是中肯的,也是深刻的。
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手头资料所限,就从理论研究、临床进展、针灸针麻、中药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揭示,写出来的内容像一个小型展览,基本上是一个平面的。人们借助这本书的内容来“关注中医”,自然也很难得到比较系统的认识。
事后笔者反复思考,认为“关注中医”不能仅仅看到中医在近代的坎坷与曲折,也不能只看目前的困难,而是要用发展的目光看中医。既要看过去的历史辉煌,也应该看到近代的曲折,更应该重视中医的现实作用,以及未来的伟大复兴。《换一个方法读内经》的作者刘明武先生说:“长江的水再长,也不能告别源头;树再高,也不能绝了根本。”用这样的观点看中医,也就是用“生成论”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用“构成论”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这就是透过现实表面现象,向历史纵深探索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需要“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不能只用解剖实证的还原论看问题,还要用系统视野看人体,要用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看中医。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中医的科学性,和它那无与伦比的大智慧。
因此,笔者在本书里,着重谈了中医学的“历史辉煌”与“未来复兴”。但是,中医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辉煌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因此,笔者的谈论只能是“回头一望”,看一看大致的发展轮廓和脉络;中医的未来复兴,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展望,不可能说得很细致,也不可能说得很准确,只是借用未来科学思想所提供的科学观、价值观、技术观,根据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笔者把这些新认识提供给大家,请大家参考,当然,不可避免地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与评判。
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走过了200万年之久,而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文明史,才只有四五千年。在这四五千年的过程之中,中医学以它特有的作用,卫护着中华民族走过了辉煌,步入了现代。
从中华文明萌芽的那个时刻开始,就有了医药文化的积累,甲骨文记载下的医药知识,已经不能用原始和零散来形容了。写甲骨文的人尽管是巫师,但是历史地看问题,甲骨文是文明的象征,而不是愚昧的产物。
春秋末期,医缓诊断晋侯患有膏肓之疾,而桑田巫却说他是巫蛊之患。由此可见,当时医师与巫师各自执业,分别诊断,分灶吃饭。扁鹊名闻天下,既开创临床各科,又创立脉学,整合分别发明的四诊,为一代集大成之宗师。
汉代初年,仓公师徒传承有序,医学分成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阵线分明,各有家法。
汉末华佗辨治伤寒,发展《内经》理论,尤长于外科,既会开腹破肚,也能刮骨疗毒。张仲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精髓,使《内经》理论体系走向临床,为中医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中医因为内治疗法的丰富和有效,没有进一步开展解剖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自从懂了张仲景,中医不再学华佗”。
不知道是因为太不幸,还是太幸运,总之,华佗的刀生锈了,他发明的麻沸散也失传了,只剩下了张仲景传下来的辨证论治。因此,在中医学里,许多外科疾病也靠内服药治疗。
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金元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的争鸣,起因就是内伤与外感治疗方法的交叉与互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仲景六经辨伤寒的体系里,再也容不下那么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经验,于是温病学家纷纷创立新说,出现了温病学派的崛起。
就在中医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的时候,西方医学逐渐东传,来到了中医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在京城行医40余年的王清任,不知是否听到了西方医学长于解剖的消息,但是他开始为祖先的解剖内容进行纠错。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之后,中医界信心大失。由此走上了“自我改造”的道路,也是一个逐渐衰退的开始。
“汇通”医家主张汇通中西医知识,希望熔中西医知识于一炉,愿望虽然很好,效果却事与愿违,中医很快就出现了“失去自我”的尴尬局面。
崇尚西学的精英们批判中医理论,政府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排挤、打压、歧视中医,甚至利用行政措施,积极推行取消中医的政策。这种不良思潮,直到建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还影响着行政领导的思想、政策。
在求生存的过程之中,中医界为了摆脱被人指责为陈旧、保守,主动打出“科学化”的招牌,希望融汇新知。
中西医结合是建国后很美好的一个梦想,很多人为此奋斗终身,临床成就不少,而理论创新仍然难求。因此,很多人把中医的衰退归罪于中西医结合,这是方法论还受制于还原论时代难于避免的事情。
痛定思痛,中医在近现代走过的道路,是艰难与曲折的,某些时期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屈辱与悲壮的,就像和氏璧被当作石头一样。邓铁涛先生说,中医这个“当代的和氏”,不为自己先后被砍去左足和右足而悲哀,而是为宝玉被当作石头所痛苦。关注中医的命运,不仅是必要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关系到将来的复兴之路。
经历SARS新瘟疫的考验,就像邓铁涛先生所说的那样“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正确认识中医,首先就要“正视”中医的现实作用,我们看到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里,无论是迎接传染病的考验,还是参与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的医疗救助,中医药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慢性病成因复杂难于根治,中医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这与它的方法论有关。西医长于手术治疗,内科疾病也要手术介入解决。中医与此相反,即使是西医认为一定要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医也可以通过非手术途径解决。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通过多年来的中医与西医的对比,我们看到所有新发现的疾病,中医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诊治,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所有西医观察到的新指标,中医药都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地“干预”药物,使其分子表达的程度有所改变;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宇宙飞船绕地飞行,都有中医药的参与,而且从飞行前后的间接参与,到直接把纳米水平的中药带到太空里服用,良好地预防“太空病”的疗效,令国外同行艳羡不已。可见中医药的现实作用与未来价值,是不可小瞧的。
“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老教授们发起的学术活动,与几十年之前陈独秀、丁文江、傅斯年、鲁迅在北大批判中医明显不同,他们用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把中医学作为一个成功运用复杂性科学方法,解决人体健康与疾病互相转化问题的典型学科,加以讨论,希望从中医的范例出发,找到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灵感。
中医学在上个世纪,已经随着针刺麻醉研究成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重新崛起,走向了世界,红遍了欧美,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因此说,中医复兴的东风已经吹来,无论再经历多么坎坷的历史过程,中医学的复兴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8:53 | 只看该作者
别的问题,我实在没时间回答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39:51 | 只看该作者
我正在筹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很忙,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事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9:41:1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筹备会资料
一,专业委员会成立背景
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实践发展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具有卫生、经济、文化、科技、生态五大资源优势,是“道术并重”的学术体系。毛泽东主席称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
中医“一技之长”是一个高度概括,又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说法,它包括者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中医药的疾病诊治、养生治未病等广泛领域。历代医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传承至今,并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应当依据《中医药法》,传承、保护、挖掘、整理、推广、应用这些一技之长,造福世界大众。因此,很有必要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汇集人才,凝聚力量,挖掘整理、验证评价、交流展示、宣传推广、走向世界,造福大众。
2017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一技之长”人员获得执业资格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第15条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因此,中医确有一技之长人员,经过有关部门考核,可以获得医师资格,这一个重大突破。该法第42条、43条规定国家保护中医传统知识,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数据库和保护名录,各省级中医管理部门为这件事提供便利条件。因此,“一技之长”技术的继承、学习、保护、推广有法可依,为复兴中医迎来春天,此时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战略选择。
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将整合优势资源,借助于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联合中医高校、各级政府以及医疗机构,团结中医一技之长人员,按照总会“搭建平台、扩展知识、研究提高、推广传播”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决定组织结构,开好成立大会,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工作。
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努力打造一个让所有具备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人员学习、交流、展示、提高、推广、应用的国际性大舞台,在这个专业委员会之中,有中医一技之长人员,有专家教授,也有市场推广专家、培训专家、企业家等名师大德,帮助中医技术持有人完成整理研究、成果转化、传播应用的专业提升工作。
二,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与相关要求
1、发展会员
专业委员会,以会员为基础,所有会员都需要自己提出申请,或者由专家推荐再履行入会手续,经过形式审查或考核后才能成为会员。
会员的标准:承认总会章程,有中医技术专长,按时缴纳会费。
2、专业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分普通个人会员、单位(团体)会员;理事、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常务理事单位;副会长、副会长单位;会长、会长单位;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单位;秘书长、秘书长单位。
会长负责全面工作,并主抓学术建设;会长单位随会长所在单位而定,该会长单位负责会长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办公条件,并配备常务副秘书长、会长助理等人员,以利于开展工作。
秘书长全面配合会长工作,负责落实专业委员会各项日常工作;秘书长单位随秘书长所在单位而定,秘书长单位负责提供秘书处的办公条件,并配备执行秘书长以及相应的文秘人员,以协助秘书长完成各项工作。
按照总会章程,专业委员会由会员产生理事会,理事会(包含25%左右的境外人员)1/3左右的人员成为常务理事,常务理事1/3的人员成为副会长。
各类人员,按照总会的章程、专业委员会的约定,缴纳会费,承担相应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待遇。
3、经费筹集与财务管理制度
专业委员会活动经费筹集按照总会要求,以及个人、团体、单位捐赠的原则募集。
专业委员会不设专门财务账户,各种财务管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管,各类人员开支、报销票据,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执行。
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筹备情况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从酝酿到筹建经历了3年的时间,破解了很多难题,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付永德先生在前期的筹备工作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他曾得到北京御生堂李青江董事长的大力支持。
这次筹备工作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副院长主持。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先生,是河北省惠群中医院筹建处负责人,负责河北省中医药传知识保护研究和民间医药领导小组的工作,也是河北省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特约顾问专家、理论指导老师,是国家局推广项目“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技术的挖掘整理提高者,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药食同源产业学会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适宜技术项目MDT专家。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主任委员。《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河北中医药文化》杂志副主编。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等著作40余部,文字累计500余万。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脾胃病、各类疑难杂症、调理亚健康。
曹东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学术的整理、挖掘、继承、保护、推广工作,2014年主持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项目,河北省上报共600项,进入国家保护目录的项目共 218 项,居全国第一,主要内容反映在曹东义主编的《杏林寻宝,保护中医》一书之中。
从2017年4月份开始,曹东义与付永德先生协作,不断与各方面的专家交流接触,共同探讨专业委员会筹备、成立、运作等事宜。2017年8月8日,在北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总部召开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筹备调度会议。会上,李局长对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和成立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对专业委员会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指导思想;学术部邹建华、潘平、关涛主任对学会的人员组成和组织建构做了详细而具体的指示。这次会谈是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的重要节点,为学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摆正了位置,为今天的筹备会议的成功召开起到了奠基作用。
目前,已经建立了6个相关的微信群,与1000多名未来的会员和国内外专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具备了召开成立大会的基础。
四、专业委员会机构与未来发展方向
1、秘书处
专业委员会设立常设秘书处,负责完成会长、秘书长交办的各项任务;发展会员,募集资金,筹划召开每年的年会,组织各类培训、学术交流等专业活动;处理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联系和考察合作单位,拓展学术发展平台;受理登记一技之长的申报,会员资料登记整理,经费筹集、财务管理、公章使用登记等具体工作。
2、培训中心
(1)规划培训教材,组织培训具有一技之长但没有医师资格的人员,颁发权威性的培训合格证书,联系各级中医管理部门,以便协助其解决行医资格的身份问题。
(2)才艺展示,相互培训,对于挖掘整理的中医一技之长,定期组织学术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相互提高。
3、验证与评价中心
(1)成立专家委员会,对于中医一技之长的技术进行科学评价、验证、整理
(2)依托医院、中医院校、企业形成科研课题进一步研究发展。
(3)出具中医一技之长的评价证明。
4、推广中心
(1)经过严格的管理,组织申报、评审之后,每年选取5--10项,经过科学验证、整理、挖掘的中医一技之长技术,在全国、全世界推广。
(2)联系生产企业,把一技之长项目,转化为产品,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3)联系媒体,展示成果,推广一技之长技术成果。
5、发展方向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一百年来中医的衰落,是道的困惑,造成了特色淡化,专科萎缩,服务能力下降,人才匮乏。因此,复兴中医,必须用中医之道,“术以载道,道以驭术”,才能逐渐走向繁荣,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肩负着历史责任,致力于中医传统知识与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应用推广,定位为世界性的中医学术组织,以促进中医药的复兴、传播优秀中医文化、推广中医一技之长技术为发展方向。
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核心成员的组成
1、专业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分普通个人会员、单位(团体)会员;理事、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常务理事单位;副会长、副会长单位;会长、会长单位;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单位;秘书长、秘书长单位。
2、产生办法:按照总会章程,专业委员会由会员产生理事会,理事会(包含25%左右的境外人员)1/3左右的人员成为常务理事,常务理事1/3的人员成为副会长,其构成应体现不同国家地区、专业行业、支持力度和学术贡献。
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由秘书处推荐,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总会批准。秘书长由会长任命,根据工作与发展需要,设若干副秘书长。
3、应尽责任:各类人员,按照总会的章程、专业委员会的约定,发展会员,缴纳会费,参加专业委员组织的学术活动,争取社会力量资助、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承担相应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待遇。
六、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筹备及成立相关事宜
1、筹备核心人员:
曹东义、付永德、张培红、张相鹏、李玉清、朱婉华、张云鹤、来长柱、陈立柱、黄叶、王红霞、袁超、李青江、李维、王森、袁野、董建国、马文毅、朱昆山、郭美彦、张志文、梁跃民、姬领会、李源、张俊青、黄小平、马京雪、梁国平、申合成、韩健新、赵利民、李秋生、霍立轩、王春先、朱萍霞。
2、成立大会资金来源:
各类会员缴纳的会费、各有关单位、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捐赠。
3、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时间
明年4月中旬召开成立大会。
4、成立大会的地点:
具体地点见第二轮通知(主要看承办单位、社会力量支持力度)。
5、邀请专家
首先发放入会申请,填写入会表格,确定参会人员,按照总会章程,从中拟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候任人选,征询意见、建议,准备会议通过。
确定成立大会被邀请专家。
6、成立大会的会议规模
参会人员规模预计1000人左右
7、成立大会的接待、交通安排
由秘书处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提出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留有备选应急预案。
8、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主题、征文、议程安排(日程、主持、发言嘉宾、茶歇等),由候任会长与秘书长协商解决。
9、考察备选成立大会的备选会场条件,住宿酒店,召开会议的审批、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等。
由秘书处按照侯任会长、秘书长确定,秘书处组织分别尽早落实。
10、食宿安排
由秘书处,按照会议规模,分别落实到人。
11、会议资料的印发
由秘书处按照会议需要,统一管理和印发。
七、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分工
1、策宣组:曹东义、付永德负责,由董建国、袁野、朱昆山、李维、梁跃民、黄叶、王春先等商定。
2、接待组:付永德、曹东义领导,由来长柱、张培红、张相鹏等执行
3、会务组:曹东义、付永德组织,由秘书处会同承办单位等完成
4、食宿组:付永德、曹东义组织,由秘书处专人落实
5、社会力量赞助组:付永德、曹东义、来长柱、李青江、王森、李维、郭美彦、马文毅等
八、        其他事项

九、联系人:
张培红:13582342134
张相鹏:18032800841
来长柱:17301203477
朱昆山:13933101838
十、筹备会会务组:
房间号:
20
发表于 2017-9-1 19:43:05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1 19:38
《永远的大道国医》的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无论是热心关注,还是冷眼再看,中医都充满一种神奇的魅力: ...

解剖结构的心肝脾肺肾对中医解决临床问题,没有指导作用。所以,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中医没什么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20:42 , Processed in 0.0626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