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良春先生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7-5-14 22:0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4 22:06 编辑

证,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理。将证解读为症状或病理都是不确切的。

证,是古代医学所用之概念,是古人切入疾病的一种简化手段。
千年行之有效,必然有其科学道理。只不过现代医学不用这种手段,也就忘了研究其科学原理。

新医学不可能再把古代医学里的“”,作为一个方面,去与现代医学结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02:53:4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4 13:48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 ...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用。这是现代顶尖临床家数十年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
出于反中医的立场,抓住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颠倒事实,造谣中伤中医,破坏中西医结合,这就是某些人的一贯行为!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崇西医,只是为了打击中医!打击中医,破坏中医的声望,才是他们真正的用心所在!
西医的诊断,也未必都是精确的;有时候即便西医做出精确的诊断,也未必具备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铁的事实!比如非典,西医诊断很明确,但是对非典病毒却束手无策,如果不是中医的参与,受害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还不知会增加多少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02:56:27 | 只看该作者
非典是哪一年发生的?啥原因形成的?死亡多少人 来源: 未来网综合   作者: 张美英    2013-03-25 20:42:00

卫生人员到居民住所消毒预防非典
      非典,学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首发病例,也是全球首例,于2002年11月出现在广东佛山,并迅速形成流行态势。
       2002年11月-2003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报告病例的平均死亡率为9.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02:57:51 | 只看该作者
非典是哪一年?死亡人数是多少?有什么后遗症?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作者: 吴晨    2013-04-15 08:21:26
  现在是2013年的春天,我们倒数十年。同样满城花开,同样满眼新绿,那是2003年的春天。
  “非典”是很多人的2003记忆。一些人失去健康,一些人失去家庭,一些人失去生命。一些人获得新生,一些人获得经验,一些人获得关爱。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非典”是全社会的2003记忆。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应急体系、信息公开,公共词典翻过新的一页。
  十年很长,树木成材,少年成人。
  十年也短,很多记忆,清晰深刻。
  十年故事,十年人生。十年回首,难忘非典。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特别报道《非典,十年回首》,在十周年纪念时回望非典岁月,亲历非典的医者、患者、组织者、研究者甚至旁观者都是讲述者。今天播出第一篇,《让生活继续》。
  武震、王瑞英和杨志霞,37岁、46岁和58岁。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十年前是陌生人,十年来因为同患“非典”熟识彼此。
  1976年生人,名字里有个“震”字,武震今年37,人生对她最大的震动恐怕从2003年开始。
  武震:得上的时候就怕自己是非典,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非典,但是没想到非典会这么严重,没想到会这么要命。
  2003年的武震,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实习医生,主修内科,十年来,她待的最多的地方却是外科病房。
  武震:07年就疼,疼之后就开始做手术,结果手术没做好,感染了。就开始无休止的求医了,治疗、康复,这一侧做了一次植骨,一次感染灶清除,这边做过増控减压。然后这边换关节,这边也换关节。
  武震说起这些会笑,因为非典治疗中激素使用产生不良反应,她得了股骨头坏死。武震和几十位病友长期住在北京昌平的小汤山医院二楼病房。刚刚做完右侧股关节置换,换了个人工关节,将卧床三个月。
  换关节,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是件大事,因为人工关节寿命一般只有十五到二十年。武震病友中的大多数,都还挣扎在“不换关节”的保守治疗过程中,包括王瑞英和杨志霞。

http://news.k618.cn/xda/201304/t20130415_3099900_4.html
15
发表于 2017-5-15 07:38: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
发表于 2017-5-15 08:3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5 08:3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5-15 02:53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 ...

出于反中医的立场,抓住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颠倒事实,造谣中伤中医,破坏中西医结合,这就是某些人的一贯行为!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崇西医,只是为了打击中医!打击中医,破坏中医的声望,才是他们真正的用心所在!
西医的诊断,也未必都是精确的;有时候即便西医做出精确的诊断,也未必具备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铁的事实!比如非典,西医诊断很明确,但是对非典病毒却束手无策,如果不是中医的参与,受害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还不知会增加多少倍!
--------------------------------------------------------------------------------------------

千先生确实是千秋都不融化的雪!
出于反传统立场,我更赞赏朱良春的观点。其实建国后的新一代中医,尤其是像朱大师这样的顶尖临床家,就是把中医与西医结合的临床成功者。新中医就是在总结这些中西医结合成功者的临床经验,将其提升为科学理论。这一观点及立场,我已经表达的非常明确,千先生怎么始终都不愿意理解?
西医做出的诊断,比中医望闻问切不知要精准多少倍?传统中医手段之落后,是早已达成共识的事。中医上世纪一路败北,也正是这个原因。虽说中医一路败北,但仍有极少数人出奇制胜,能够战胜西医,朱良春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有价值的东西,你们不去研究,却总是吊在传统经典--这颗歪脖树上荡秋千。我真不明白,你们是想让中医发展,还是想让中医衰败?真实意图为什么不直接表明?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7-5-15 09:29:45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5 08:36
出于反中医的立场,抓住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颠倒事实,造谣中伤中医,破坏中西医结合,这就是某些人的一 ...

千总版,什么都懂,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千总版讲的话就是本论坛权威的真理,不容质疑!
千总版,你在北京何处高就任职?
千总版,你出版有什么等身的中医药专著学术书籍自荐一下,让我们学习,谢谢。
18
发表于 2017-5-16 18:36:2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4 14:05
证,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理。将证解读为症状或病理都是不确切的。

证,是古代医学所用之概念,是古人切 ...

参考一下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的研究成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202
19
发表于 2017-5-16 18:37:59 | 只看该作者
与其争论无关要紧的扯皮事,不如直接讨论一个一个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20
发表于 2017-5-16 19:23:54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5-15 02:53
朱良春大师之所以看病好,就是摸到了这个道理。离开了西医相对精准的诊断,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没有多大作 ...

朱大师的观点与我们所提到的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是相吻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3:01 , Processed in 0.0543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