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金匮真言论第四(草稿)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47:53 | 只看该作者
【俞在肩背】程士德说:《类经·疾病类·二十七》注:“肺居上焦,附近肩背,故俞应焉。”肩背为肺之应,故下文曰:“秋气者,病在肩背。”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48:19 | 只看该作者
【俞在脊】张介宾说:脊居体中,故应土也。
金栋按:据下文病理“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皆腹部肠中疾患,脊,应为腹。又据下文体例,脱落“长夏气者病在”哪?据此,应补“长夏气者病在腹”。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病在四支】张志聪说:支,肢同。余篇仿此。
马莳说:“上文言腰股,而此言四肢者,以四肢为末,如木之枝得寒而凋,故不但腰股为病,而四肢亦受病也。”
金栋按:支,肢,古今字也。古字在先,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49:44 | 只看该作者
【鼽衄】程士德说:鼽,鼻塞流涕。《说文》:“鼽,病寒鼻窒也。”衄,《说文》:“鼻出血也。”王冰注:“以气在头也。”《素问吴注·卷一》注:“亦阳气上升之故”。又《素问释义》注:“邪客于肺,气通不利,则鼻塞而鼽;血升于上,肺气不降,则出于鼻而为衄。春气在头,故病应之。”按此承上文“春气者,病在头”而言,春气应肝,其气主升,病当在肝,故当从王、吴注。
又,《读古医书随笔》谓:“鼽字虽可能鼻塞,但此处与衄字连用而成鼽衄,此字样在《内经》中颇多,而鼻塞与鼻出血又无必然联系,故甚费解。杨上善释为‘鼻形’,则鼽衄当为鼻出血之谓。”
金栋按:鼽衄实为一个病证名,即鼻出血。然《集解》引王冰说,将“鼽”、“衄”分而释之,欠妥。疑义有二:⑴若“鼽”指鼻塞流清涕,“衄”指鼻出血,二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为何“鼽衄”一词连用?⑵若“鼽”指鼻塞,“窒”亦指鼻塞不通畅,那么《灵·经脉》篇所云“实则鼽窒,虚则鼽衄”之“鼽窒、鼽衄”并提,矛盾吗?
鼽,《说文·鼻部》:“鼽,病寒鼻窒也。”《释名·释疾病》:“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有的注家或本此等说,或尊王注“鼽,谓鼻中水出”,而程士德说又引《读古医书随笔》致多说并存。
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黄帝内经析疑三十三则·五》说:“然‘鼽’、‘衄’二字连用为‘鼽衄’,屡见于《黄帝内经》中,恐不宜析为二证,当为一病证名词。……如果‘鼽衄’为二证,‘鼽’是指‘鼻塞’,‘衄’是指‘鼻出血’,试问‘鼻塞’和‘鼻出血’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而致《黄帝内经》屡屡连言?且上面所引《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论述‘少阳司天’和‘少阴司天’的病证时,‘鼽衄’与‘鼻窒’并提,如‘鼽衄’为二证而‘鼽’训为‘鼻塞’,则其下文所谓‘鼻窒’岂不为多余?由此可见,此文‘鼽衄’只能是一个病证名词,而不应该把它分释为二证。”并据《太素》注文,认为“是‘鼽’即为‘鼻’。‘鼽’训‘鼻’,训‘鼻形’,则此文‘鼽衄’即为‘鼻内出血’之病证矣。故张志聪注即直接称之为‘鼻衄’。《诸病源候论》所载‘鼻衄候’,亦即《黄帝内经》中所谓‘鼽衄’之病证也。”
《太素·卷第八·经脉连环》:“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鼽衄,口歪唇眕。”杨注:“鼻孔引气,故为鼽也,鼻形为鼽也。有说鼽是鼻病者,非也。……衄,出血也。不言鼻衄而言鼽衄者,然鼻以引气也。鼽,鼻形也,鼻形之中出血也。”杨注如此,但不知所据何本。而《读古医书随笔》采纳杨注所言甚是,并考证精细,故程士德兼取之。愚见,程氏解释“鼽衄”应据《读古医书随笔》主取为正,他说兼参为次。然‘鼽’字单用时,其词义即如子书所释“鼻塞、鼻窒、鼻流清涕”,如《气交变大论》“咳而鼽”等。
又,《吕览》高诱注“鼽,齆鼻也”何谓也?齆(音翁weng),鼻道阻塞。《玉篇·鼻部》:“齆,鼻病也。”《广韵·送韵》:“鼻塞曰齆。”齆鼻,即鼻窒、鼻塞也。
再,临床观察,春、夏季小儿多见鼻出血症状,虽与“春善病鼽衄”吻合,但殊不知夏季气候更炎热、阳气更升发,为何不“夏病善鼽衄”?另,鼻为肺窍,似当与肺有关,所以才有《素问释义》之释。那么到底与何脏有关?主要是使用的依据、标准不一,故岐说各异。实际上中医的很多理论皆如此,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有时无论怎么说都有道理,百方弥缝诠释经典,但是否与临床吻合、与事实相符,则又全然不顾。因为《内经》之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天人相应,以比类取象的方法,附五行说推演而来。比如五气(风暑湿燥寒)之风,附五行之推演当内应于肝,外应于春,然本篇又出来一个五方之风。若依此文例推演,是否尚应有五方之暑、五方之湿、五方之燥、五方之寒?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50:29 | 只看该作者
【仲夏善病胸胁】程士德说:农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夏气者病在心,心之脉循胸胁,故仲夏善病胸胁。
金栋按:仲夏,在此泛指夏季。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51:39 | 只看该作者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程士德说:泄泻无度为洞泄,寒积于内即寒中。中央为土病在脾,脾阳衰微,故善病洞泄、寒中。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53:19 | 只看该作者
【长夏】吕氏春秋·卷第六·季夏纪》:“季夏之月,日在柳。”高诱注:“季夏,夏之六月也。”
礼记·月令》:“季夏……中央土。”孙希旦《礼记集解》:“孔氏曰:四时,木配春,火配夏,金配秋,水配冬,土则每时分寄一十八日。虽每分寄,而位本末,宜处季夏之末,故在此陈之。愚谓中央,谓四时之中间也。土虽寄王于四时之末,然五行播于四时,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而火生土,土生金。土之次在火、金之间,故其气偏王于季夏之末,居四时之中央。”
邹衍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周礼·夏官·司爟》郑玄注引郑司农说以《邹子》曰)
马融说:《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何晏《论语集解》)
金栋按:《逸周书·月令》无此更火之文。孙诒让说:《论语注》云《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今《月令》聊无此语,明当是异是,杜台卿亦不以《礼记·月令》为《周书》也。臧庸云:“据中郎此言,是《周书·月令》即《礼记·月令》也。初据《论语集解》言《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疑别有《月令》,今考《周礼·司爟》郑司农引《周书》为《邹子》,贾《疏》云:‘《邹子》出于《周书》,其义是一。’然则《论语注》所言《周书》实《邹子》耳。”案:臧说近是,大抵《周书·月令》必与《礼记》大同小异,但卢校竟以《吕氏春秋》补入,则不足凭耳。(《大戴礼记校补》)
董仲舒说: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春秋繁露·五行对》)
森立之说:[考]长夏字初见于此,谓夏之土用,长养万物之义。案:长夏,王说不太妥,考正二三月为春,四五为夏,六七为长夏,八九为秋,十十一十二为冬之理,日长之时,故谓长夏也。
金栋按:森氏所分时月“六七为长夏,八九为秋”,非是。
长夏,首见于《内经》,或是受战国时期邹衍“季夏取桑柘之火”一语中“季夏”之启发演变而来。孔德立《先秦诸子》说:“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六月,指阴(农)历六月,夏季(孟、仲、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
四时春、夏、秋、冬加之长夏谓之五时,完全是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自然界五行之土、人体五脏之脾等相配而构建的五大系统使然。此乃《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即由“取象比类”——四(五)时五行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类比推演思辨而来。恽铁樵《群经见智录》说:“《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故出现了矛盾说法,即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又未尽合理,即时间搭配不均。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72天,甚为妙哉!《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说:“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渗透嫁接而来,与统治者之政治思想有关。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
《汉书·律历志》:“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居于中央的土对四季起统领作用,任何季节用事都离不开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19 , Processed in 0.0512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