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一)脾主运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6-9-16 19:22:59 | 只看该作者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金栋按:这与解剖何干?
12
发表于 2016-9-16 21:35:5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推理,我赞成。但其结论却是错误的。

不管以后医学如何演变,也不管西医学介绍到中国来之后,对解剖学产生如何大的影响,当初起上“脾”这个脏器名字之时,肯定有这个实体的脏器。
13
发表于 2016-9-16 21:42:4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5:22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金栋按:这与解剖何干?
————————————————————————————
肯定相干。

其中胃、肺、膀胱、、、都是解剖脏器。

一般而言,先得其器,再悉其用,然后命其名。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3:15:59 | 只看该作者
融合观先生问,西医解剖能不能看出脾脏吃细胞,当然不能。解剖看到的是结构,看不到功能。只能推测少部分生理活动。


脾主运化是怎么得出的?


先说运化是什么意思。
运与化的过程,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无法观察的,但运化初始活动和结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处处有体现,观察两头就行,或许这就是“黑箱理论”。


化,是饮食物的变化。饮食物如何变化没法观察,但古人知道只要一进口,马上就有变化,进了肚子变化就更大了,您呕吐过一次就知道了。
饮食物变化有两种,食物的一部分变成排泄物,另一部分变成人身所需的各种物质,并给生命提供能量。后一部分是食物中的精华,这些精华,产生了一类可以笼统称为“气血”的东西。这里的气血,包含了物质和功能。


运,是运输、布散的意思。


饮食从口到食道、胃、小肠、大肠、排出,这是运的一种形式,这个可以从解剖结果推测出来,即使没有解剖,也只是不知道各个具体路程,但结果还是知道的,就是香喷喷的烤鸭变成了排泄物。


运的另一个形式,是把饮食物的精微部分,化成血液,输送的到全身。变化和运输的过程如何,中医没办法也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知道结果,比如,知道血的生成,主要成分来自饮食精微。还知道,肌肉的生长,也是依赖饮食精微。“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 赤是谓血”“脾主身之肌肉。”等等,这些都从一般生理活动、变化中可以观察到,解剖反倒没有什么帮助。


运与化的活动,不是截然分开的,饮食入口,就同时开始了化与运。


中医在论述运的时候,把水的运输,专门单另论述了。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经文:“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运化的这些内容,和我的理解,经文中还有较详细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列出一部分,说明不是我自己猜测想象的。


解剖部分: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
《存真图》比较详细:“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


运化部分: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生肉
脾主身之肌肉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水液输布部分: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还有前面的“饮入于胃……”




上述经文可以得出几点:


1,古人对脾胃肠的解剖形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通过解剖,可以发现食物在胃肠的腐熟和传导,不能发现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传导、小肠泌别清浊,都可以从解剖看出来。
3,古人没办法研究饮食中具体物质化学成分,但知道其中一部分成为人体组织成分,比如血液、津液、肌肉等等。把这些称为气,这是气的含义之一,就是人体组织中来源于饮食的物质。
以后还有后天之精、饮食精微、营气、谷气等等概念,都指的是一类东西。
4,这些解剖所见,看不出来这些活动和脾脏有什么关系。


古人把这一系列生理活动,概称为运化。由运化活动延伸的功能有生气血,长肌肉,化水湿。
运化功能如果由某一个脏器代表的话,就是脾。于是就有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为后天之精等说法


为什么要以脾代表,不以心、肝、肺、肾代表呢?请大家发表高见。(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3:18:2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9:01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溉四傍。”

这是五行推演,但是有个问题,为什么是脾溉四方呢?不能是肺或心吗?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3:20:1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9:10
《类经五卷·脉色类十》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故运化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者也。土 ...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为什么脾属土而肺不能属土呢?

点评

五脏附五行,源于儒家的祭礼。见赵洪钧《内经时代》及《补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53
17
发表于 2016-9-17 05:45:44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16 15:15
融合观先生问,西医解剖能不能看出脾脏吃细胞,当然不能。解剖看到的是结构,看不到功能。只能推测少部分生 ...

古人把这一系列生理活动,概称为运化。由运化活动延伸的功能有生气血,长肌肉,化水湿。
运化功能如果由某一个脏器代表的话,就是脾。于是就有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为后天之精等说法。

一一正解。
18
发表于 2016-9-17 05:56:19 | 只看该作者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为什么脾属土而肺不能属土呢?
==========================================================
        回复:
         脾属土,不是医学家的功劳,是祭师,巫师的功劳!五行与五脏匹配,有好几种,这些都是在祭祀过程中,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于千年的反复匹配,完成的!

点评

请讲具体内容。  发表于 2016-9-17 10:08
这个观点正解。  发表于 2016-9-17 07:55
五脏附五行,源于儒家的祭礼,见赵洪钧《内经时代》及《补注》。  发表于 2016-9-17 07:55
19
发表于 2016-9-17 07:53:3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16 23:20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为什么脾属土而肺不能属土呢?

五脏附五行,源于儒家的祭礼。见赵洪钧《内经时代》及《补注》。

点评

那您认为,五脏发现在前还是五行学说形成在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10:09
20
发表于 2016-9-17 07:58:50 | 只看该作者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殷商以前是奴隶社会,战争中屠杀奴隶,祭祀用奴隶的头颅,五脏六腑作为供品,需要取名!所以说五脏六腑的名称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医学家的功劳,那时候还只有巫医,真正的医生还没有出现。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个匹配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匹配模式,这时候,还是日常用语,在内经之前存在了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很难考证了。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才出现了藏象学说!

点评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10:1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21:12 , Processed in 0.0573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