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尸是个什么病?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6-9-18 06:16:07 | 只看该作者


结核病。

一一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

一一从发病史与临床症状看,传尸一病,当为结核病,赞同李先生的结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16-9-18 06:3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9-17 22:35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7 22:16
结核病。

一一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 ...

谢谢陈斑斑的赞同。
咳痨病(肺痨 肺结核)本病名在土家族民间流行甚广,因常咳不愈,虚损日久,故称.民间普遍认为,房劳过度之人易患此病;患此病之人又由于阴虚阳亢,性功能亢进,喜近女色,故又称为"色痨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知识的普及,现已很少有这种称谓.民间尚有"传尸虫"之说,病人死了,还会传染给旁人,故认为是一种"传尸虫"所致.本病即为中医之"肺痨",现代医学之"肺结核".

[主症]  本病以慢性咳嗽,夜卧盗汗,日渐消瘦,午后潮热,面红如妆,咳血,胸痛为主要见症,舌红,苔少,脉细快.
[辨析] 本病多因素体虚弱,病邪乘虚侵袭肺脏,腐蚀肺叶,导致肺失清肃而长期咳嗽.损伤肺络,故咳血,胸痛.日久耗气伤津,则形体消瘦.阴虚阳亢,虚阳外越,故潮热,盗汗,面赤.舌红,苔少,脉细快,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      补益肺肾,滋阴清热,杀虫.  [方药]1:果上叶,野百合,墨旱莲,仙鹤草,金牛胆各500克,煎浓汁去渣,加蜂蜜3斤,熬膏,每服20毫升,1日3次.......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03/20/10353961_234107775.shtml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4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9-18 09:0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5 22:00
《外台秘要·卷十三·传尸方》引苏游云:“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 ...


“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殗殜(音ye die)。气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名为劳极,吴楚云淋沥,巴蜀云极劳。”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52:40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传尸
(文章来源: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传尸》)
摘要  传尸者,魏晋时期所现之名,而当即两汉以前之殗殜、淋露与寒热,亦即五代以来之劳疾、劳瘵及瘵疾也。盖魏晋之时,人以其病本由来于尸气传,故传尸之名所由起,而殗殜、淋露、寒热之称则渐泯灭。而时至五代,人又以其病非尽由于尸气传,故传尸之名遂见消亡,而复为劳疾、劳瘵及瘵疾等称所取代矣。
传尸者,古劳瘵一病之又名也。盖劳瘵之病古名传尸者,本谓其尸气病人,而复致人死也。《外台秘要·卷十三·传尸方》引苏游云:“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即其明证。又同篇引文仲云:“传尸病……有能食不作肌肤,或二日五日,若微劳即发,大都头额颈骨间寻常微热翕翕然。死复家中更染一人,如此乃至灭门”,亦其义也。因其尸气转注,故又名“尸注”;或以其病挟鬼邪,故又名“鬼注”。如《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尸注鬼注方》云:“尸注、鬼注病者,葛(洪)云即是五尸中之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是其例也。
传尸、尸注,谓由尸气之相传,故古以本病之发,每以面临其病死之尸而使然。如《外台秘要·卷十三·传尸方》引文仲云:“此病多因临尸哭泣,尸气入腹,连绵或五年三年,有能食不作肌肤,或二日五日,若微劳即发。”同卷《尸注方》引《删繁方》云:“或闻哭声,或见尸常发”,即其义也。又《华氏中藏经·传尸论》云:“或闻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气聚,或因血形,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亦其义也。然此必为病死之尸气相传始得为患而因名传尸者,乃滥觞于魏晋,而盛行于唐前之古说[1]。而时至于五代,则人们已确认本病不独死后尸传,而其生前即已可相注以致人于病也。如南唐人徐铉《稽神录》云:“瓜村有渔人妻,得劳疾,转相染著,死者数人。或云:取病者生钉棺中弃之,其病可绝。顷之,其女病,即生钉棺中,流之于江”,即其例也。
传尸者,魏晋时代所兴之名。当即两汉之前之所谓殗殜、淋露、寒热,亦即五代以来之所说劳疾、劳瘵、瘵疾也[2]。盖魏晋之时,人以殗殜(淋露、寒热)为由尸气传,故传尸(尸注、鬼注)之名渐兴起;而时至五代,人又以传尸(尸注、鬼注)为非尽由尸气传,故传尸之名又渐消亡。此“传尸”等名之所以生之又所以灭之之由也。
附  注
[1]“传尸”之名滥觞于魏晋者,由《中藏经·传尸论》首载其名曰“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可知之矣。
[2]“劳疾”、“劳瘵”、“瘵疾”之名滥觞于五代者,由南唐人徐铉《稽神录》“瓜村有渔人妻,得劳疾,转相染著”、南宋·陈言《三因方》“劳瘵诸证,病者憎寒、发热、自汗”、“世医例以传尸骨蒸为五劳者,非也,彼乃瘵疾,各一门类”,可知之也。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54:51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痨(劳)瘵
《中医百病名源考·劳瘵》:“劳瘵者,为宋时医家称谓传尸之病之习用之名。如陈言《三因方·劳瘵叙论》云:‘其变有二十二中,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痈肺痿状,或复下利,羸瘦困乏,不自胜持,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旁人,乃至灭门者是也’,严用和《济生方·劳瘵论治》云:‘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不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复连、尸疰、劳疰、蛊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无异,是之谓疰。又其变则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是也。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即其例也。……劳言劳极体虚而谓其伤,瘵言际合接续而谓其染,此宋人之‘劳瘵’之名,本源之于古称传尸为‘劳疾’来,而旨在区别于古亦称虚劳为‘劳疾’者也。

宋称传尸为劳瘵,后世之人或又作‘痨瘵’,以‘痨者劳也,瘵者败也’而释其名者,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痨瘵》:‘痨者,老也,劳困疲惫也。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即其义也。盖以痨言劳而谓劳急者,说本极是;然以瘵言败而谓羸败者,说当大误也。……而宋人之改称‘劳疾’为‘劳瘵’者,本以为‘瘵’易‘疾’,明其传染,而区别于古不问传尸、五劳本俱以‘劳疾’而称之者,若果其以‘瘵’而谓‘羸’、谓‘羸败’,则其‘劳疾’之改称‘劳瘵’者,即甚无谓也。故《杂病源流犀烛》所谓‘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其说即误。而推其致误之由,则由其于劳瘵之瘵乃宋人承古说本以言际而谓其传染者为全然不知耳。”
劳瘵,最早或名注(疰)病,转注、尸注、鬼注、传尸者等。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57:01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肺痨
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主编《中医临床大全·内科·肺痨》云:[释名辨类]  

肺痨,又名痨瘵,古称“传尸”或“疰”,是由于痨虫侵袭肺叶而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衰弱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以及胸痛、消瘦等为特征。《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已有所记载。关于本病的名称,历代所用甚多,极不统一,故李中梓曾有“使学者惑于多岐”之说。约而言之,说明其有传染性,有尸注、转注、劳注、劳疰、虫疰、毒疰、鬼疰、热疰、冷疰等名;根据症状特点为名者,有肺痿疾、骨蒸、劳嗽、急痨、疳痨等;其他尚有殗殜、伏连等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济生方》用“痨瘵”以统诸称,沿用至晚清,现今一般通称肺痨。

《三因方·劳瘵叙论》:“疰者,注也。病自上注下,与前人相似,故曰疰。”因此,由于肺脏受痨虫(瘵虫)所侵袭,血气败坏,肺阴不足,阴虚肺热,虚火扰动,临床以阴虚火旺为多见;病理演变过程中,也可出现气阴亏损,甚至阴阳两虚等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血、潮热骨蒸、盗汗自汗、胸胁疼痛、消瘦乏力、纳少泄泻、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等,即可称之为肺痨。


本文所述之肺痨,可概括现代医学之肺结核病,以及肺外结核与本病临床表现相同的,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58:37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瘵,音寨zhai
⑴疾病之总称。
《说文·疒部》:“瘵,病也。”
《尔雅·释诂》:“瘵,病也。”郭璞注:“今江东呼病曰瘵。”
《中医百病名源考·劳瘵》云:“盖唐前旧例之凡呼疾病皆曰‘瘵’者,以瘵之为言‘祭’也,本先秦之名;以先秦人敬事鬼神多迷信,凡患疾病者必祭之,故因‘祭’增‘疒’而为‘瘵’,‘瘵’遂为凡疾凡病之统名也。……而凡人疾病者必以祭,故因‘祭’之声而为‘瘵’,此《尔雅》‘瘵,病也’,《尔雅注》‘今江东呼病皆曰瘵’,而从祭之瘵所以为古凡称百病之名者也。”
⑵瘵,祭也,通际,际合接续、传染也。即劳(痨)瘵、传尸,指有传染性之劳瘵、肺痨---肺结核病。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瘵,假借为祭。”
《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瘵焉。”郑玄笺:“瘵,接也。”
《中医百病名源考·劳瘵》云:“由其瘵从‘祭’声,而‘祭’又通‘际’也。所以然者,以传尸之病本为递相转注之传染病,而瘵以言祭古又正以之为交相转注之染易名也。……际之为义本谓凡物之交会与接续,而传尸为病,又正其疾病之交会与接续者,此古人又以从祭之瘵为言‘际’,而可用为交相传注、续相染易之病名者也。……瘵言际合接续而谓其染。”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59:28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注(疰)病
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云:“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
清·毕沅疏证:“注,《御览》引作‘疰’。疰字虽见《广雅》,而《说文》无之。此作‘注’字,与训谊正合。叶德炯曰:‘《神农本草经·上》:石龙刍味,苦微寒,主风湿、鬼注。’鬼注即此症也。《御览·疾病六》引范汪方曰:‘凡九十种寒尸注,此病随月盛衰,人有三百六十余脉,走入皮中,或左或右,如人所刺至于死,死尸相注,或至灭门。”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後,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受于死。死后注易旁人,故谓之鬼注。”

《中医大辞典》云:“疰,古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注病。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一些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00:24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鬼注(疰)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後,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受于死。死后注易旁人,故谓之鬼注。”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01:06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转注(疰)
又,转注(疰),中医学术语。亦名注病、尸注、鬼注、传尸者等。
《中医大辞典》:“转注  古病名。又名传尸。《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传尸,亦名转注。’”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转疰者,死又易旁人,转疰之状,与诸疰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转无常,故以为转疰也。……转相染易,梦寐氛氲,肌体羸瘦,往来寒热,默默烦闷,欲寐不能,手足热,不能食,或欲向壁悲啼,或喜笑无常,宜服牛黄散。治转疰绝门,族族尽,转逐中外,易复亲友,雄黄圆方。”
由此可见,注(疰)病实际是一种传染病,即“一人死,一人复得”、“死后注易旁人”、“死尸相注,或至灭门”之染易者也。
西医称肺结核病,即转注(疰)、尸注、鬼注→传尸→劳瘵→瘵疾→肺痨(瘵虫感染--肺结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21:02 , Processed in 0.0518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