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6-9-8 06:03:13 | 只看该作者
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与中医怪脉的解索脉和28病脉中的散(涩)脉相合。

此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当为涩(短)脉。

因室率迟缓,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时脉象,迟细短涩而一止。此止脉,或是‘迟缓一止,止无定数’之结,或是‘脉来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是结代脉同见。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一一同意上述结论。

反过来,这些结论已一定程度上解释阐述了散(涩)脉、涩(短)脉、结代脉等脉象在现代医学生理病理上的内涵及意义。

点评

谢陈总版认同此结论。  发表于 2016-9-8 06:5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6:47:24 | 只看该作者
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2-26)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我在县(市)级医院工作,每天给市民、农民看病。中医摸脉诊病非常被老百姓认可。有的病人找中医看病必须先摸脉,而且不许你问,摸完脉后,病人先看大夫说得是否准确,以此决定是否让你看病。
中医传统诊法有四种,即望、闻、问、切,习惯上称四诊。在诊断上主张四诊合参,反对以一概全,以脉诊代四诊。古代医家早有明训,如明·李时珍云:“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客观地讲,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重要的当属问诊。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通过询问病人及陪诊者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而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是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的。
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明·张介宾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那么摸脉到底能摸出什么病呢?我以为,诊脉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⑴辨别病症的部位  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
⑵判断病症的性质  是属寒证或热证,以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
⑶分辨邪正的盛衰  是属虚证或属实证。凡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虚弱所致的虚证;凡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⑷结合症状,脉证合参,可以推断病症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
在医学术语方面中西医不同。中医诊断用中医术语,如虚证、实证、寒证、热症、痰饮瘀血、气滞水湿等,摸脉只能说出这些术语。摸脉既摸不出肝炎,也摸不出肾炎,更摸不出冠心病、糖尿病、不孕症、癌症、脑出血等疾病,因为这些都是西医病名,需要通过仪器检查才能确诊。如果一摸脉就能摸出这些西医疾病,那干脆不用仪器检查了,因为你摸脉比现代化的仪器如化验、X线、B超、心电图、CT、MRI等还要准确,有些疾病用仪器检查还不能确诊,而一摸脉就能摸出来,岂不怪哉!

所以现代中医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中西医结合,提倡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在诊断上除了中医传统的四诊之外,还必须借助先进的仪器检查给予定病即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治疗,再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诊和误治。否则单凭一脉诊病,则误大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00:19 | 只看该作者
附:河间金栋房颤脉论文汇总(21篇)
1、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第6P377及《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
2、涩脉新识(《河北中医》1997年第19卷第2P2-3
3、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5卷第10P12-13
4、“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41卷第1P59-60
5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36卷第6P231-234
6怪脉解索新探(《河北中医》2004年第26卷第7P545-546
7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卷第12P142
8、房颤脉探讨(《中医杂志》 2010年第51卷第2P185-186)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P163-165》)
9散脉新识(《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3期)
10、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8卷第7P1-2
11、散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10S2 P56-57
12、涩脉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P1101-1102
13、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第18卷第9P963-965
14促脉不是快速房颤脉(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P166-168》)
15《详谈细论二十八脉》散脉厘正(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P161-162》)
16、短脉探讨(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P169-171》)
17、“祟脉”小识(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12月第6期)
18、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文章来源:《河北中医》2014年第36卷第12期P1875-1876)
19以房颤脉规范中医相关脉象研究(获2012年度河北省科技成果一项,2014年度沧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0、以房颤脉规范中医相关脉象的临床意义
21、涩脉识-历代医家对涩脉的认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03:59 | 只看该作者
1、散脉小议
(《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第6P377及《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金栋
散脉属28病脉之一,临床很常见,但有些医家并非真正认识此脉,或将此脉误诊为结代脉。随手翻阅不少中医刊物,凡是描述心律失常中心律不齐(指节律不齐)医案的记载,一般称为结代脉者多,以致结代脉成了心律不齐的代名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齐有两种,即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纤颤(房颤)。结代脉属间歇(止)脉,与早搏之脉同,此已得到公认。但房颤脉并非结代脉,结代二脉亦并非可包括所有心律不齐。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并结合现代医学及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快速)房颤脉与散脉相同。就此浅谈管见。
《脉经》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对散脉体会最深、描述最详者,当推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李中梓言浮、中、沉三候,可谓散脉传神,此正与快速房颤之脉相同。
房颤是仅次于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类。在阵发性快速房颤中,仅一部分下传至心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每分钟120~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变,快慢之间无一定的规律性。触诊:脉搏节律绝对不规则,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听诊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触诊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即渐重渐无,渐轻渐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渐重渐有,“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其弱的脉搏似短而不到位,减轻渐无。强弱之间显得散乱不整齐,若数一下脉率是数不清的,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如杨花散漫无定踪。稍用指力“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再用指力按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中候渐空,按则绝矣。”(《诊家正眼》)。浮、中、沉三候,其强弱、大小不一。故散脉属浮脉类,其道理则在于浮取有之。最后经心电图检查可确诊为快速房颤。此快速房颤之脉能称结代之脉乎?否也。结代之脉,脉搏动有间歇(止),除间歇一次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浮、中、沉三候之强弱大小皆一致。《诊家正眼》云:“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通过现代仪器心电图检查,经确诊为快速房颤后,去体会散脉,使之指下亦明。如此对于正确掌握散脉之象很有帮助,且使之客观公正准确。

点评

附:也谈散脉(《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12期)3 1 7 5 2 3 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人民医院 叶圣荣《浙江中医杂志》1 9 9 7年第7 期“ 散脉小议” 一文, 认为现代医学中的快速型心房纤维颤动, 在脉象上即为祖国医学所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8 07:0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06:3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8 07:03
1、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第6期P377及《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金 ...

附:也谈散脉(《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12期)
3 1 7 5 2 3 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人民医院  叶圣荣
《浙江中医杂志》1 9 9 7年第7 期“ 散脉小议” 一文, 认为现代医学中的快速型心房纤维颤动, 在脉象上即为祖国医学所述的散脉。笔者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
以散脉而论, 其特点是浮散无根, 轻举可得,重按即无。因浮散不聚, 或来多而去少, 或来少而去多, 故指下有至数不齐之感, 这是元气耗散, 脏腑之气将绝之候。房颤患者在心脏听诊时, 心律绝对不齐, 心音强弱不一致, 反映在脉象上可见至数不齐之候。但真正重按全无, 浮散无根的散脉之象, 在房颤患者中并不多见。临床上更常见到的是七绝脉中的解索脉( 脉在筋肉之间, 乍疏乍密, 时快时慢, 散乱无序, 如解乱绳状) ;或见雀啄脉( 脉在筋肉之间, 连连数急, 三五不调, 止而复来, 如雀啄食之状)。
中医诊脉有自己的特点, 临床需细心体认,方有所得, 若将脉象与心电图等检查简单地一一对应, 则恐难反映临床实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2、涩脉新识
(《河北中医》1997年第19卷第2P2-3
金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
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

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1]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王叔和《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2]李时珍《濒湖脉学》云:“如病蚕食叶……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3]而李中梓《诊家正眼》云:“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内经》曰‘叁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坚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4]李中梓广引诸家之论,在于说明涩脉乃“迟细而短”,不具散、止之象。兹结合临床及心电图所示,浅谈拙见。

涩脉当为复合脉,在与散脉或间歇(止)脉并见即“且散或止”时,方可体会到艰涩不畅、轻刀刮竹;否则实难体会。故前贤王叔和与李时珍皆提到涩具散、止之象。时贤吕光荣云:“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而‘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观察,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5]对此论述笔者颇有同感,但尚觉欠尽完善。

散脉之象具有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规则,至数不清,快慢不匀之特点。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所示,此散脉当与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时之脉象相同。在阵发性心房纤颤时,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120~160次/分;听诊、脉诊显示心律、脉律绝对不规则即至数不清、快慢不匀;心音、脉搏强弱不等即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而且脉搏短绌。但此快速房颤之脉绝非只一种散脉可言,因指下尚觉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故应包括涩脉。所以叔和云“且散”、时珍言“短散”及时贤吕光荣称房颤脉为“涩散脉”,与临床及心电图所示相符合。脉搏虽短绌,但脉率并不迟即脉率不低于60次/分。而在慢性房颤(心室率在100次/分以下,脉率不低于60次/分)或慢性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或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脉率低于60次/分),若心室律不齐、脉搏短绌时,指下亦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且尚具短象,可谓“细迟短涩往来难”,然散象并不著,此等脉当为结、涩之脉,非涩散之脉,此可补吕氏之未备。
间歇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所示当与期前收缩(早搏)时之脉象相同。涩脉之止,当为结代之脉,不包括促脉。在脉率正常(60~90次/分)之频发早搏或多源性早搏中,脉律不匀,脉象如趋之厥而涩滞不畅,此当为“一止复来”之涩脉也。而在缓慢性心律失常(脉率在60次/分以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可以出现迟脉之窦性心动过缓、结脉之迟缓一止无定数、Ⅱ°以上窦房阻滞、代脉之“良久方来”即窦性停搏、逸搏等,此等脉象若同时出现,指下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甚明,可谓“迟细短且止”,此亦“一止复来”之涩脉。如此涩、止之脉当属结涩脉,又补时贤吕氏之未备。
综上所云,涩脉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时,才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故李时珍云:“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而且涩散或涩结同见时,因脉律不匀,参差不齐,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时珍云“参伍不调名曰涩”,而又有三五不调之称。因此说,涩脉乃是一种必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之复合脉,脉律不匀,脉率或正常(60~90次/分),非独迟也。涩散脉当与阵发性房颤脉同;涩结脉当见于慢性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脉率正常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如此始合经旨且与临床相吻。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7
[2] 王叔和.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5:1
[3]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濒湖脉学.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1660
[4] 李中梓. 诊家正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1984:68
[5]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11:30 | 只看该作者
3、房颤脉初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5卷第10P12-13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金栋
心房纤颤(房颤)是仅次于期前收缩(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因心房纤颤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而影响脉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但现在各类中医杂志对房颤脉描述不清,或曰结代,或曰参伍不调,或曰心律不齐,或曰沉涩莫衷一是。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虽脉象“在心易了”,因“指下难辨”而众说不一,故通过心电图所示体会房颤脉,对于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使其“在心易了,指下亦明”。在临床常见的28种病脉中,哪些脉象与房颤脉相同呢?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
在阵发性房颤中,因心房乱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心室率可达100次/min~180次/min,一般多在120次/min~160次/min。此时听诊、脉诊显示:心律、脉律绝对不规则,心音、脉搏强弱不等,心率、脉率快慢不匀且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此快速房颤脉当与中医之散涩脉同。
散脉之象具有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之特点。《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李中梓浮、中、沉三候之言,可谓散脉传神。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此等描述非常形象逼真,三指之下,正快速房颤时之脉象。然快速房颤脉并非仅一种散脉可包括,因在脉搏强弱不等至数快慢不匀之时,指下尚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此正涩脉。
涩脉,《脉经》云:“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前贤所论,涩当具散、止之象,临床确实如此。只有在散脉或间歇(止)脉时,才可体会到艰涩不畅、轻刀刮竹。在快速房颤时,因脉搏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搏动有力,指下浮大之象明显;其弱的脉搏搏动无力,似不到位,指下之短象可见,此即“浮短”之涩。强弱中挟杂着脉搏之快慢不匀,即“短止”之涩。若数一下脉率是数不清的,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故而显示出脉律之绝对不规则,即浮大无力而乱。只有在浮取时才如此,即“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而中、沉二候则不然。时贤吕光荣认为,涩、散应相提并论,其在《中医心病证治》中论道:“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而且吕氏认为,房颤脉即“涩散脉”。此说对快速房颤脉的认识较为公允,但在慢性持久性房颤时,笔者认为则觉欠妥。
在慢性房颤时,室率在60次/min~100次/min。此时,脉律不齐但脉率已可数清,脉搏强弱之感在浮中沉三候皆可体会,此与快速房颤时散涩脉之浮大无力而乱略有不同。因散脉只限于浮取,而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当室率在60~80次/分时之脉搏跳动中,其强弱之感及散脉浮取之象皆不甚明而指下间歇(止)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强弱不等参差不齐,短、止、沉、细,此时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非常明显。脉律不齐、间歇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在脉率正常(60次/min~90次/min)之间歇脉(早搏)中当为结脉。但房颤之结与早搏之结不同。房颤之结(止),其强弱、大小不一,指下叁伍不调,无序杂乱,短、止并现;早搏之结,其强弱、大小一致,指下搏动正常,无短、乱之象。“叁伍不调名曰涩”、“一止复来”方谓结,此乃结涩之脉也。
在慢性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若室率慢而规则,脉率多在60次/min以下,此当为迟脉。但若节律不规则或相对规则,即“迟中一止”时,指下之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甚明,此亦为结涩脉。
在室率不甚快(100次/min~120次/min)时,当与快速房颤之散涩脉同。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12:40 | 只看该作者
4、“参伍不调”话房颤
(《中医杂志》2000年第41卷第1P59-60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金栋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不调”所言何意,历代诸家不一。如唐·王冰次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张介宾《类经》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以上诸家所言观点不外有二:一指参校类伍,相参互证;二指脉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节律不齐。
参伍即三五,其义有二。一指反复类比检验,相参互证;二指错杂、错乱不谐、参差不齐。据经文之意,参伍不调当指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内经》脉名繁多,达50多种,指感形象不确切,含义亦模糊不清,至晋·王叔和著《脉经》,才将脉象名称确定为24种,后经历代医家如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明·李中梓《诊家正眼》等增补,渐趋完善,定为28种病脉,沿用至今。参伍不调在28病脉中属何脉?
一指散脉。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当属散脉。散脉,《脉经》:“大而散。”《诊家正眼》:“散有二义,有自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至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不整齐严肃之象也。”即散脉浮大无力、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不整、至数不齐、快慢不均。结合现代医学及心电图所示,此散脉当与快速房颤脉相同。
房颤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在阵发性快速房颤中,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之乱颤,仅一部分激动下传心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每分钟120~160次或更快。此时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变,快慢之间无一定规律性;脉诊节律绝对不规则,脉率快慢不均,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听诊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脉诊强弱不等,或大或小。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所以说此快速房颤脉正是中医之散脉。
二指涩结脉。《濒湖脉学》云:“参伍不调名曰涩。”故又有涩脉之称。即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结合现代医学及心电图所示,此涩脉当与慢性房颤脉同。在慢性持久房颤时,因室率已降,每分钟在60~100次。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其脉搏强弱之感及散脉浮取之象不如快速房颤脉时明显,脉率越慢越如此,而指下间歇(止)之感甚明,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参伍不调,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脉律不齐,间歇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在脉率正常(60~100次/分)的间歇脉(早搏)中,当为结脉。所以此慢性房颤的涩脉当为涩结脉。
涩脉,《脉经》云:“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一个是确立了24种脉象名称及其指感形象标准的王叔和,一个是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的李时珍,都是将涩散止短并提的,说明脉象复杂,很难统一,现在看来,以房颤脉去体会则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房颤因有急性快速与慢性持久之分,致室率不一,故脉象不尽相同。快速房颤脉当为散脉,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结脉。二者皆可称“参伍不调”。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15:58 | 只看该作者
5、间歇脉探讨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卷第6P231-234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金栋
【关键词】 间歇脉;心律失常;学术探讨
间歇脉,又称歇止脉、止脉,属脉律失常,非为一脉,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在心律失常(指节律不齐)中,脉有间歇之多见者,包括过早搏动(早搏)、心房颤动(房颤)、房室传导阻滞(Ⅱ度)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等,而以前两种最为常见,中医学者多以结代脉称呼之。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并结合现代医学心律失常的有关内容,探讨如下。
1、早搏脉(附: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脉、病窦脉):属结、代、促脉之类
在心律失常中,早搏最为常见。由于心脏过早出现搏动,继之有较长间歇,使心脏节律发生紊乱,此时脉搏不能触及而有间歇、停跳等现象。由早搏而行成的脉象称早搏脉。早搏时,由于脉率(至数)不一,频偶不同,故早搏脉不尽相同。早搏脉属于中医的促、结、代3脉,这已经得到中医界公认。如《诊断学》云:“结脉,脉缓而呈无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等。”[1]《中医诊断学》云:“结、代、促脉,都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这是三者共同之处。”[2]
1.1结脉:指脉来缓或迟,时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如《脉经》云:“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云:“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及“迟而有歇止,则为结脉。”,“结脉之止,止无常数。”《简明中医辞典》云:“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缓指缓脉,又称平脉,一息四至;迟即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古人以息间定至数,今人以秒表计频率,所以缓脉之脉率为60~90次/分属正常脉率;迟脉率为40~60次/分,属窦性心动过缓。故窦性心律、脉率正常的偶发早搏脉(缓时一止)及窦缓之早搏脉(迟时一止),当为结脉;而频发、多源之早搏脉,可称为多发结脉。另外,心电图所示的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Ⅱ度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亦在“迟缓一止”的范围,当属结脉。而且在房室传导阻滞Ⅰ型(文氏现象)中,房室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歇最短(相对来说),脉率略快,以后逐渐延长。此规律与《伤寒论》所云“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名曰结”似乎相同[3]。
1.2代脉:指脉来动而中止,良久方来,止有定数。如《伤寒论》云:“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此乃代脉最初之义,指间歇时间长,后世称“良久方来”者。根据间歇是否有规律,后世医家将代脉与结脉、促脉又作区分。如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中医诊断学》云:“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2]
由此可见,代脉脉象之特征有二:其一是良久方来,间歇时间长;其二是止有定数,间歇有一定规律。在早搏脉中,由频发早搏而行成的联律型脉象如二联律、三联律等属间歇有一定规律,脉率多在正常范围。故由早搏形成的联律型脉象如二联律、三联律两型脉象当属代脉。《诊断学》云:“代脉,脉率正常,但出现有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形成的二联律、三联律。”[1]此时的代脉若持久存在,则与结脉不能并见。时贤祝谌予云:“现代许多医生在病历上写‘脉结代’,这是不对的。”[4]
然而若代脉呈短阵发作,即联律型早搏呈短阵型在向非联律型早搏转化时,可与结脉并见。如《中医脉象研究》云:“代脉常呈阵发性……即连续出现3次以上,或5、6次,或10数次,或数十次以后,又表现为结脉。此种情况,可定为‘结代脉象’,即是二脉的复合脉象。”[5]而“良久方来”的代脉则多出现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如病窦脉一类。病窦是由于窦房结功能低下或衰竭,出现以缓慢性(或慢--快性)心律失常为主的综合征。可表现为明显的窦缓(脉率≤50次/分)、Ⅱ度窦房阻滞和(或)窦性静止(时间停顿2秒钟以上)等,此时脉搏间歇可长可短,或长短并见。若间歇时间短者,当为“迟中一止”之结脉;若间歇时间长者,当为“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脉。此时的结、代两脉亦可并见。与《伤寒论》所云“心动悸、脉结代”相吻合。《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云:“代脉,可见于呈联律的早搏,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等。”[6]
1.3促脉:指脉来频数,时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如《脉经》云:“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云:“促为急促,数时一止。”,“结、促之止,止无常数。”数指数脉,一息五至以上,即脉率为90~140次/分,相当于窦性心动过速。故窦速之早搏脉(数时一止),当为促脉,即结数二脉的复合脉象。早搏时,由于脉率不一、频偶不同,而形成中医的结、代、促三脉。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但脉位可浮可沉,脉形可粗大可细小,脉势可强可弱。
2、房颤脉:属散、短、涩脉之类
房颤是仅次于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与持久性两种。因房颤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从而影响脉搏变化,使脉搏也有间歇、停跳现象,以致出现多种病脉。但此等房颤脉与早搏脉不同,特别是慢性持久性房颤脉最易与早搏脉相混。在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多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则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短止)脉之类[7]。
2.1散脉:指脉来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至数快慢不均匀[7],如杨花散漫之象。如《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有自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至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李中梓于此论浮、中、沉三候,形象逼真,可谓为散脉传神。重有、轻无,乃强弱现象,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渐重渐有,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渐轻渐无,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间形成浮短杂乱之脉。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似止非止,或间歇而止,短止结合。正因为强弱不等,快慢不匀,浮中有短,短止相杂,才显得节律不齐,散乱无序,至数不清,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散、涩、短、止诸脉混杂并见,纷至沓来。
《脉经》云:“涩脉……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云:“散止依稀应指间,参伍不调名曰涩。”《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由此可见,前贤已经认识到散、涩、短、止诸脉可以并见。涩具散象,涩即浮短、短止之复合脉。涩中有散,散中有涩,散涩并见,说明脉象复杂难辨,很难统一。现今看来,此等脉象正为快速房颤脉,而以散涩脉最突出。时贤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云:“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8]吕氏认为涩散脉症相当于心房纤颤[8]。此处当指快速房颤。但亦有学者将快速房颤脉称为促脉,如《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云:“促脉可见于心率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6]因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故称促脉欠妥。
在慢性持久性房颤时,因心室率已下将至60-100次/分,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约在60-100次/分,快慢仍不等,脉搏虽有强弱之感,但不如快速房颤脉时明显,此时已无浮散之象。因快速房颤脉之散脉是浮散无根,至数不清,即浮大无力而乱,只限浮取。特别是当室率在60-80次/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间歇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参伍不调,短止而涩,沉细且难见,可谓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此慢性房颤脉当为短涩结脉之类,涩结脉最为突出[9]。
2.2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如《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其脉率或数或缓或迟。
短脉虽属28病脉之一,但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病脉相合构成或涩或散的复合脉。如《脉经》云:“涩脉……《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云:“涩脉……迟细而短。”
诊察短脉,重点应在纵向的浮中沉(举按寻)三取。在快速房颤时,因心音强弱不等,脉搏亦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即浮大,弱即短小,此时寸关尺三部就有了“浮短”之涩。即以横向的寸关尺三部而言,可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而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一短到底,即浮中沉三取皆无,则成为“一止复来”之止脉。由弱的脉搏而行成短、止之涩脉。故强弱间呈现或浮短、或浮短止之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杂乱脉象,从而构成以散涩(短止)为主的快速房颤脉。而在慢性房颤时,因室率下降后,脉搏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特别是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而此时的间歇之感甚为明显,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短、止并存,从而构成以结涩(短)为主的慢性房颤脉。
2.3涩脉:指脉来叁伍不调,细(迟)短止而或散,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云:“散止依稀应指间”、“参伍不调名曰涩”、“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曰:“参伍不调,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晋·王叔和确立了24种脉象名称及指感形象标准,明·李时珍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两位都是将涩、短、止、散并提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及每个人的经验体会不一,涩脉才有散、浮短、短止、一止复来、迟细短散止等众多说法。而实际上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只有在短、止之脉相杂时,才能更好体会,而这种脉象正是房颤脉。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都具有涩脉之象。轻刀刮竹,艰涩不畅,这些文字化的术语,临床很难掌握。反之,若用房颤脉去体会中医的散、涩、短、止诸脉,能做到客观公正,很好掌握。
房颤时因脉律不齐,脉搏有强弱现象,强即浮大(快速房颤明显),弱乃短小,而“短脉涩小”,故弱即短小无力不到位,似止非止,或间歇而止(慢性房颤明显),从而构成散乱无序,浮短相杂,短止并见,参伍不调的复杂脉象。快速房颤时,因室率快速,强弱之感明显,散脉之浮大而乱占主导,浮短、短止之涩掺杂其中,故云涩脉“且散”。散脉具涩,散涩并见。而慢性房颤时,因室率下降后,浮大之散象已无,间歇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涩脉又有“一止复来”、“参伍不调名曰涩”之称谓。脉律不齐,间歇而停,乃结、代、促脉之类,在脉率正常(60-90次/分)的间歇脉中当为结脉,故慢性房颤脉属涩结脉。《诊断学》云:“结脉,脉缓而呈无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心房颤动。”[1]故有些医家将慢性房颤脉称为结代脉,是不无道理的。但房颤之结(止)脉与早搏之结(止)脉是不同的,二者混淆不明就在于此。
(慢性)房颤之结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不调,无序杂乱,短止并见;早搏之结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短乱之象。所以将慢性房颤脉称为结代脉欠妥,当为结涩脉,脉位可沉,脉形可细,脉率正常,非独迟也。房颤时,由于室率不一,脉象不尽相同,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短止)脉,慢性房颤脉当为结涩(短)脉。
3、结语
综上所述,28病脉中结、代、促、散、涩(短)脉当属间歇脉。在心律失常中,常见的有间歇的脉象:早搏者是结、代、促3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结脉;病窦者是结、代2脉;快速房颤者是散涩(短)脉;慢性房颤是结涩(短)脉。
参考文献
[1] 山东医学院. 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7,127,127
[2] 邓铁涛. 中医诊断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1,69
[3] 金栋. 结代脉新识. 四川中医,1996,14(2):10
[4] 张伯臾等. 心律失常证治. 中医杂志,1985:26(7):10
[5] 黄世林,孙明异. 中医脉象研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5
[6] 史大卓,高思华. 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77
[7] 金栋. 房颤脉初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8] 吕光荣. 中医心病证治.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金栋. 参伍不调话房颤. 中医杂志,2000,41(1):60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7:22:29 | 只看该作者
以上五篇论文,是曾在中医院工作时,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单独文章。

点评

1995年10月~2004年3月,在河间市中医院工作,任内科主任、业务副院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8 07: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23:49 , Processed in 0.1211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