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八节 《内经》与《周易》——《<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⑸难解难分了:这是因为《易传》充斥着大量阴阳说内容,《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二者是相互渗透还是《内经》之阴阳受《易传》影响?或兼而有之。
金栋按:《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故而先生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但《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或受《易传》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渗透,从而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比如关于三阴三阳理论模型的来源问题,《内经》经文没有说清楚,历代诸家也没解释明白。如杨上善认为黄帝是知道的,是想问问由阴阳所推广衍义变化的无穷之数,“黄帝非不知之,欲问因广衍阴阳变化无穷之数也”,答非所问,让后学不满意。而张介宾虽说是对《内经》经文研究最透彻者,想用《易》理解释,最终也没解释清,而用“六经者三阴三阳”搪塞蒙混过关。“古人也知道解此问题必须求之于《易》,可是总没有人说清楚《内经》到底是怎样把‘一阴一阳之谓道’变作三阴三阳而成为极重要的中医术语的”,经过比对研究与考证,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即认为“比较可靠的原始三阴三阳说,就是三男三女说”,源于《说卦传》。见本节下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0:25 | 只看该作者
⑹蛊者事也:蛊卦,六十四卦之一(上经),艮上巽下。《杂卦传》云:“蛊则饬也。”王弼注:“饬,整治也。蛊所以整治其事也。”朱熹《周易本义》:“蛊后当饬。”
孔《疏》云:“褚氏云:‘蛊者惑也。物既惑乱,终致损坏,当须有事也,有为治理也。故《序卦》云:蛊者事也。’谓物蛊必有事,非谓训蛊为事义当然也。”
《广雅·释诂三》:“蛊,事也。”王念孙《疏证》:“蛊者,《序卦传》云:‘蛊者,事也。’蛊之言故也。《周官·小行人》云:‘周知天下之故。’蛊,故同声,故皆训为事也。”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1:18 | 只看该作者
⑺医和诊晋侯疾为蛊:《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杜预注:“蛊惑疾。”孔颖达等《疏》:“女在房室故以室言之,是谓近女室。说此病之由,由近女室为此病也。又言‘疾如蛊’,言此疾似蛊疾也。蛊者,心志惑乱之疾;若今昏狂失性,其疾名之为蛊。公惑于女色,失其常性,如彼惑蛊之疾也。蛊是惑疾,公心既惑,是蛊疾。而云‘如蛊’者,蛊是失志之疾,名志之所失,不独为女。《宣公八年传》:胥克有蛊疾者,直是病而失性,不由近女为之。此公淫而失志,未全为蛊,故云如蛊。”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云:“伏曼容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也。案:《尚书大传》云‘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然则训者,正以太古之时,无为无事也。今言蛊者,是卦之惑乱也。时既渐浇,物情惑乱,故事业因之而起惑也。故《左传》云‘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是其义也。……今卦言蛊者,义取惑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2:05 | 只看该作者
蛊,《说文•虫部》:“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段玉裁注:“和言如蛊者,蛊以鬼物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饮食也,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蛊。人受女毒,一如中蛊毒然,故《系辞》谓之蛊容。张平子《赋》谓之妖蛊,谓之蛊媚,皆如蛊之说也。言‘于文,皿虫为蛊’者,造字者,谓蛊在皿中而饲人,即以人为皿而蚀其中。康谓之蛊,米亦皿也。女惑男,风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云‘皆同物也’。此皆蛊之引申之义。”
金栋按:蛊,本意指腹内的寄生虫。后引申为毒虫、害虫,及蛊惑、迷惑、诱惑、惑害等。“蛊者心志惑乱之疾”,乃蛊之引申义,表现为昏狂失性,即精神失常,因沉溺于女色(房室过度)而罹患。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2:43 | 只看该作者
却与《易》相附会:《周易》说,长女迷惑少男,劲风吹落树叶叫做蛊。杜预注:“巽(代表风)下艮(代表山)上,蛊。巽为长女、为风,艮为少男、为山。少男而悦长女,非匹,故惑。山木得风而落。”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3:52 | 只看该作者
⑻复(復)卦:六十四卦之一(上经)。坤上震下《周易本义》云:“‘反复’之复,方福反;又作覆,《彖》同。复,阳复生于下也。”
金栋按:复(復),返回之意。《说文·彳部》:“復,往来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復也。’皆训往而仍来。”《尔雅·释言》:“復,返也。”
复,亨:乃复卦卦辞。孔《疏》云:“‘复亨’者,阳气反复而得亨通,故云‘复亨’也。”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云:“何妥曰:复者,归本之名。群阴剥阳,至于几尽,一阳来下,故称‘反复’。阳气复反而得交通,故云‘复亨’也。”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4:37 | 只看该作者
⑼朋来无咎:王弼注:“朋,谓阳也。”孔《疏》云:“‘朋来无咎’者,朋谓阳也。反复众阳,朋聚而来,则‘无咎’也。”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5:15 | 只看该作者
⑽七日来复:王弼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楼宇烈《校释》云:“‘七日’,此词之义释者纷纭,莫衷一是。……按:观王弼注文之意,是谓阳气从开始剥而至于剥尽(《剥卦》之义),再至于反复而来,其为时不是太远的,至多不过七日。下节注说‘以天之行反复,不过七日,复之不可远也’,正说明此意。所以‘七日’为泛指时间不远之意。”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云:“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其义也。”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5:47 | 只看该作者
⑾又引纬书:即《易纬·稽览图》。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06:29 | 只看该作者
⑿发于阳者七日愈:与《复卦》“七日来复”有关。
《伤寒论·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云:“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是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是也。”
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伤寒学》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是对疾病的一种预测,其方法是依据伏羲氏河图生成数推演而来,因此仲景自注说这是阳成数为七,阴成数为六的缘故。这种预测方法的实际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金栋按:无论是《复卦》,还是《河图》数,以此为依据来推测疾病的预后,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6:21 , Processed in 0.0529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