⑸难解难分了:这是因为《易传》充斥着大量阴阳说内容,《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二者是相互渗透还是《内经》之阴阳受《易传》影响?或兼而有之。 金栋按:《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故而先生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但《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或受《易传》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渗透,从而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比如关于三阴三阳理论模型的来源问题,《内经》经文没有说清楚,历代诸家也没解释明白。如杨上善认为黄帝是知道的,是想问问由阴阳所推广衍义变化的无穷之数,“黄帝非不知之,欲问因广衍阴阳变化无穷之数也”,答非所问,让后学不满意。而张介宾虽说是对《内经》经文研究最透彻者,想用《易》理解释,最终也没解释清,而用“六经者三阴三阳”搪塞蒙混过关。“古人也知道解此问题必须求之于《易》,可是总没有人说清楚《内经》到底是怎样把‘一阴一阳之谓道’变作三阴三阳而成为极重要的中医术语的”,经过比对研究与考证,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即认为“比较可靠的原始三阴三阳说,就是三男三女说”,源于《说卦传》。见本节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