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五行浅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5-27 12:20:3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6 11:57
八卦是哲学吗?六经是哲学吗?脏腑经络,是不是阴阳五行,是不是中医本身?【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军 ...

脏腑经络,是不是阴阳五行,是不是中医本身?

——脏腑经络是脏腑经络,阴阳五行是阴阳五行,二者是两回事。如果说有关联的话,以脏腑为例,脏腑彼此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类似于五行所描述的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之关系,但腑腑之间的功能关系是先天客观存在的,并不是由五行关系推理衍生才有的,有五行学说,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是存在着的,没有五行学说,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也是存在着的。并且,腑腑之间的客观关系远比五行学说所描述的要复杂丰富的多,机械教条的运用五行学说去推理,并不能真正完全的反映出脏腑之间真实存在的客观关系。

点评

阴阳是气化,化即是生。六经通天地之气,进行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你说不是阴阳关系又是什么关系? 五行是流通,经过。六经为五脏所主,天地之气经五脏而升降,你说不是五行又是几行?【腑腑之间的功能关系是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7 17:58
12
发表于 2015-5-27 17:15:0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5-5-27 12:18
八卦是哲学吗?六经是哲学吗?

——八卦未研究过。

  总版好,恕后学直言。
【八卦未研究过。】不知八卦,何谈阴阳?

  【六经如果指的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六经,其是医学,研究的是具体的病症,不是哲学。】这话说得莫名其妙?我当然说的是人体六经,六经为三阴三阳,分之为六阴阳,合之为一阴阳,请问,六经是不是阴阳?六经研究的可不是【具体的病症】,而是人体系统,体现的是生命的升降出入运动,运动不正常,当为病,在哪一经就称哪经的病。

【六经病本质,取决于病症的表现、发展、与内在的病理机制,与名称无关,名称只是个代号,可以取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也可以将其命名为甲乙丙丁戊,或ABCDE等。】真的与名称无关?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外感。你能说是少阴病?



13
发表于 2015-5-27 17:5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5-5-27 09:55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7 09:15
总版好,恕后学直言。
【八卦未研究过。】不知八卦,何谈阴阳?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外感。

——请谈一谈太阳病的病理机制,或者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病理生理机制。

点评

经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 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太阳病,病位在太阳经。体u外之邪气,即不正之气为邪,为虚,布于人体之周。足太阳逄胱经,气化水气于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7 20:58
14
发表于 2015-5-27 17:58:0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5-5-27 12:20
脏腑经络,是不是阴阳五行,是不是中医本身?

——脏腑经络是脏腑经络,阴阳五行是阴阳五行,二者是两 ...

  阴阳是气化,化即是生。六经通天地之气,进行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你说不是阴阳关系又是什么关系?
  五行是流通,经过。六经为五脏所主,天地之气经五脏而升降,你说不是五行又是几行?【腑腑之间的功能关系是先天客观存在的】,这个客观就是阴阳五行,没有阴阳五行就没有中医的升降出入,就没有中医。所谓【腑腑之间的客观关系远比五行学说所描述的要复杂丰富的多,】多在哪里?多在非中医理论。请问,当今理论出得升降出入吗?升降出入是阴阳气化的过程,是阴阳生化的过程,是【脏腑之间真实存在的客观关系。】

点评

有理说理,嚎叫不是本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7 21:01
一吐,你中毒太深已经无药可救了呜呼哀哉!!!  发表于 2015-5-27 19:18
15
发表于 2015-5-27 20:58:18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5-5-27 17:52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外感。

——请谈一谈太阳病的病理机制,或者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经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 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太阳病,病位在太阳经。体u外之邪气,即不正之气为邪,为虚,布于人体之周。足太阳逄胱经,气化水气于全身而卫外。气化若弱,外邪乘隙而入,阻太阳外出运行之机。故脉浮,邪在表。头项强疼,邪犯经络。恶寒,畏寒怕冷,发烧。
16
发表于 2015-5-27 21:01:19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7 17:58
阴阳是气化,化即是生。六经通天地之气,进行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你说不是阴阳关系又是什么关系?
   ...

有理说理,嚎叫不是本事。

点评

再激动,也要文明哈!  发表于 2015-5-27 21:19
17
发表于 2015-5-27 22:0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5-5-27 14:16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7 12:58
经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 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


发热一一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至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一一所谓太阳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严格的讲,应当叫做太阳证,是一大类发热性疾病(外感伤寒病)的初期病理阶段,相当于西医发热过程之体温上升期。

发热性疾病从症状表现,发展转归,病因病机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烈性传染性疾病,如乙脑、流脑、麻疹、水痘等,其传染性强,疾病进展快,多以发热和全身症状为突出表现,早期多需要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中医将其归纳命名为温热病;相对于烈性传染性疾病,还有一大类发热性疾病,即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盆腔炎等,多以发热和局部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所谓的伤寒病(狭义的),大多即系统感染性疾病。

点评

总版说的也许是正确的,但不是中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7 22:21
18
发表于 2015-5-27 22:21:3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5-5-27 22:08
发热一一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 ...

总版说的也许是正确的,但不是中医的。
19
发表于 2015-6-9 00:49:14 | 只看该作者
                                  致反对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五行学说的中医师长同仁们的公开信
                                            ——我为什么力主废除五行学说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医学是什么?医学是用以给人们防病治病等的学问。中医学是什么?是中华民族发明创立的用以防病治病等的医学科学体系。那么,中医学是如何发展的?无疑,她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历朝历代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创新、验证、纠错、提高等措施往复循环的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因此,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创新、验证、纠错、提高等环节是一个也不能少。对中医学来说,没有质疑,就找不出错误;没有纠错,就不会得到完善提高。

      五行学说自引进中医学中,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认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曾经发挥了她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进步,西医学的引进,诸多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等问题,业已明了,或正在明了。当前医学界的认识水平,自然与五行学说所解释的情况有天壤之别了。因此,如果当代五行学说仍旧保留在中医学中,对中医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事实上,五行学说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医学向前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下面就有关问题分四部分谈谈本人之浅见: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关系
      就由浅入深地打几个比方来解释吧:

1、丈量土地需要尺子吧?如果尺子的刻度不精确,那么丈量出来的土地面积不会准确吧?丈量土地面积之前需要先做好量尺吧?如果工厂制造精密机械呢,那么肯定更得要求提前做好高度准确的尺子。
2、上学时,做一道需要套一个公式的数学题,如果公式用正确了,但结果不正确,这时,会判给您一半的分数,否则结果与公式全错,那么,就会给您判零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方法正确与否啊。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但因疏忽大意,而其结果错了;但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再细心也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来吧?
      通过上述二条理由,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再说中医用什么诊治疾病?就是需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那么,这里所说的中医理论,就象前面所说的丈量土地、制造精密机械的尺子以及计算数学题的公式同等重要。可以想象,只有正确的中医理论,才能有效指导中医们去诊治疾病,否则,错误的理论不是添乱吗?
——这就是中医能否精确地诊治疾病,其关键是要有正确理论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  有关五行学说简要内容
      现在再谈五行: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可以这样认为,对五行的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在人类的进化史上,仅仅满足于这样的水平是远远不够 的。
     下面再谈一下五行的生克关系:
      木 生火生 土生 金生 水生木
      木 克土克水克火 克 金 克木
      先生见过如此机械循环生克联系的事物吗?肯定没有。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将五行生克关系运用到中医理论中: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体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形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变动     握   忧     哕    咳      栗
      自然界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上述五行与脏腑器官的配属,除肝与目与怒在临床上可以认证外,其它项基本都不符合临床实际。

                                                   第三部分  五行学说与脏脏表里经络等配属的错误
      下面选几个重要的例子说明之。

一、五脏配属五行的错误  
      
1、木与肝
      从肝脏对消化系统静脉输送来的营养原料进行分解、合成、解毒,以及对消化、泌尿、循环、神经诸系统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她不是仅仅能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的功能可以完全解释的,而是适宜的“寒”“热” 、“升”“降”、“出”“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过 “寒” 、过“降”,或 过“热” 、过“升”,均不利于肝脏内一系列生化、物理反应的完成,其功能必然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
2、 火与心
      从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来看,她同样也不是仅仅能用“温热、上升” 的功能可以完全解释的。如:没有适宜的“升”“降” 、“寒”“热”,心脏正常搏动的活动就无法实现。而无限制的“热”、“升”,就会心动过速,甚至“飞车”;过度的“寒”、 “降” ,肯定会心动过缓,甚至会“停摆”。因此,正常的心脏功能,是“升” “降” “寒”“热” “出”“入”等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综合结果。
3 、土与脾
      脾主运化的功能,同样也不是仅仅能用“生化、承载、受纳” 的功能可以完全解释的。如:没有适宜的“寒”“热” 、“升”“降”、“出”“入”,脾脏的运化功能就无法实现。因为没有适宜的“寒”“热”,胃肠中的内容物就无法正常“腐熟”; 没有适宜的“升”“降”,经过消化所生成的营养物质,就不能被正常吸收;同时没有适宜的“出”“入”,胃肠的内容物,就不会正常向下推进。     
4 、金与肺
      肺主呼吸的功能,同样也不是仅仅能用“清洁、肃降、收敛” 的功能可以完全解释的。如:没有适宜的“寒”“热” 、“升”“降”、“出”“入”,肺脏的呼吸运动就无法完成。因为没有适宜的“寒”“热”,肺脏就不能适宜地舒张、收缩 ;没有适宜的“升”“降”、“出”“入”,肺内的气体交换,就无法达到正常范围。   
       因此,肺脏血气交换的复杂活动, 同样是“寒”“热” 、“升”“降”、“出”“入”等因素密切配合、相互制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5 、水与肾
      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同样不是仅仅能用“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的功能可以完全解释的。而是适宜的“寒”“热” 、“升”“降”、“出”“入”相互作用的结果。过 “寒” 、过“降”则小便多,或为尿崩症,或为少阴寒化证;过“热” 、过“升”则小便少,或小便浓缩成泌尿系结石,或持续性的小便量少,最终成为尿毒证。

二、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脏腑表里说的错误   
1、肝与胆
        在生理方面,胆囊仅仅是盛肝内分泌出来的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在病理方面,胆囊炎症可以上行引起肝内胆管的炎症,而肝内胆汁分泌不正常时,或肝脏其它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胆囊的舒缩障碍。因此,二者没有必要弄成表里关系。
2、心与小肠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移热于小肠的实质,即是情志生火后,并在饮水比较少的情况下,抗病能力低下,容易导致泌尿系感染。心脏本是动脉血运行的原动力,而小肠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并将其获得的营养予以吸收。二者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病理方面,都是本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二者的表里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3、脾与胃
       “脾脏”,从《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以及现代研究之“胰腺”有重要的消化功能来看,传统中医理论中所称的“脾”,理应是“胰腺”。胃的功能,主要是受承水谷,并将之搅拌成糜状及具初步消化的作用等。二者,一个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一个是容纳饮食物的容器。胰腺在病理状态下,可以引起胃的病变,但胃的病变较少能直接波及胰腺。因此,二者的表里关系似乎有些牵强。
4、肺与大肠
       传统中医理论中,泄大肠糟粕、积气及积液以降肺气的实质,就是通过通导大便及肠内积气、积液,使腹腔内的压力减小后,胸膈相对下移,胸腔内的容积也就相应增大,从而改善了肺的通气。肺是主司血气交换的器官,大肠进一步吸收肠内容物的水分,并将肠内糟粕排出体外。二者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其表里关系也不能赋予。
5、肾与膀胱
       肾主泌尿,膀胱贮尿。膀胱有炎症时,可上行感染至肾;肾有病变时,其病理产物亦可对膀胱产生负面影响。二者的生理、病理既明,也就无须用模糊的表里关系进行诊断治疗了,从而其表里关系亦自行废止。
       综上所述,脏与腑的生理、病理均已明了,无论是解释生理现象,还是针对病变的诊疗,都无须表里关系的参与。因此,脏腑表里关系在当代中医的意识中,大都名存实亡。

三、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1、十二经是由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再加变通而套生出来的。
    因五脏配五腑之和等于10,无法与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总数的12相对应,故将“孤之腑”“ 三焦”拉上凑数。     但还欠少了一个脏,即又牵强地将 “心之包膜”算做一个脏来填空缺。
2、十二经循行路线、乃至相互顺接的内容,是通过临床所见、、猜测、艺术加工等形式,人为地编制而成。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证实:
        a、脾脏具体所指至今都不明了,其经络起止,就无从谈起。
        b、如果说心包络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呢?肝包络呢?而胸腔则更不应该遗漏。
        c、胆囊不过是替肝脏贮存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其自然不能与心、肺、肝等脏器“同起同坐”。
        d、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的确是牵强。
        e、大脑如此重要器官,竟然没进入“五行学说”所规定的“经”的范围。
        f、胆囊、膀胱、一个肾等脏器切除后能生存,就说明十二经循环圈是不符合实际的。
        g、伤残后,少一条胳膊、少一条腿的人,也能生存,也同样证明十二经循环圈不存在。
  
       综上所述,经络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针刺的作用,恰恰就在于用各种针刺手法,通过上述诸系统对人体进行多向调节,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但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

                                               第四部分  中医人、教师与中医学发展的关系
       毫无疑问,中医学的发展,首先在于有好的教材,然后,那就是师资问题。
       曾在网上看到某些中医教师,不允许中医学生对中医理论进行质疑,声称中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学的,就是这样诊治疾病的,尽管有些理论看上去让人不信服,或者认为不科学,但她确实能治病。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能治病,就是好理论。更让人笑掉大牙的是,有些中医公开宣扬,中医脏器不是解剖所见的脏器。难道中医所说的脏器是神授的不成?问题是,任何形式治病救人的医学科学,最终都必须忠实于实体解剖所见。以前错了的,何时弄明白了,何时就必须及时地不折不扣地纠正过来,而且丝毫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科学就是如此任性,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科学。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西医学进入中国之后,只经过了一两百年的时间,中医学就公认地成为断崖式的溃败之势,而且这种溃败之势不是已经停止,而是还在依然继续恶化。
       那么,中医学之衰败的根源在何处呢?无可辩驳地是,编写中医教材与中医教学的人士均难辞其咎——教材内容错误甚多与很多中医教师教学水平太差。
       任何科学,只有在不断地质疑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越来越进步,越来越辉煌。
       因此,现在我们能够出现对中医理论进行质疑的中医人与中医教师,我们本应该感到高兴并予以鼓励之,而不是打击之,而有些中医同仁却恰恰相反。

       其实,我们对中医理论进行质疑的人们,不奢求先生们对我们予以表扬鼓励,恰恰是只要不给予讽刺谩骂,我们心里就足够满意的了。
       悲乎哉,中医学!悲乎哉,中医人!

点评

仁海中西医力主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砭致反对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五行学说的中医师长同仁们的公开信 ——我为什么力主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2 16:30
20
发表于 2015-6-9 00:56:2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7 13:15
总版好,恕后学直言。
【八卦未研究过。】不知八卦,何谈阴阳?

                      运用五行、八卦等预测都只是比较高级一点儿的游戏

       用五行、八卦等预测,都只是游戏。学习“易”,是学习其哲理,而不是其预测术。
  
  对某一事物不明了,认为很复杂,只能怨我们没有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预测学是一门科学,只是要实际考察,以便测定它们的内在运行规律而已,而决不是用什么代表五种相关联事物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或者什么“八挂”,来僵化地教条式地、周而复始地套用公式占卜。——那只是纸上谈兵,误己误人。
  《孙子兵法》:
  “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 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





                        十三、由五行演绎出来的灵龟八法及飞滕八法的错误


请先看一下南、北两半之八卦方位等配属:

A、地球北半球之八卦配属图
―———————————―离―――――――――――――――
―――――――――――――火―――――――――――――――
――――――――――――(南方)―――――――――――――
―――――――――――――――――――――――――――――
―――――巽――风(东南)――-(西南)地――坤―――――
―――――――――――――――――――――――――――――
震――雷(东方)―――――――――――――(西方)泽――兑――
―――――――――――――――――――――――――――――
―――――――――――――――――――――――――――――
―――――艮――山(东北)―――(西北)天――乾―――――
―――――――――――—(北方)―――――――――――――
―――――――――――――水―――――――――――――――
―――――――――――――坎―――――――――――――――



B、地球南半球之八卦配属图
―――――――――――――离―――――――――――――――
―――――――――――――水―――――――――――――――
――――――――――――(南方)―――――――――――――
―――――――――――――――――――――――――――――
―――――巽――风(东南)――-(西南)地――坤―――――
―――――――――――――――――――――――――――――
震――雷(东方)―――――――――――――(西方)泽――兑――
―――――――――――――――――――――――――――――
―――――――――――――――――――――――――――――
―――――艮――山(东北)―――(西北)天――乾―――――
―――――――――――—(北方)―――――――――――――
―――――――――――――火―――――――――――――――
―――――――――――――坎―――――――――――――――

说明:
    地球北半球之八卦配属,南方是赤道,属火;北方属北极,属水。但是,地球南半球之八卦,南方就是南极,当属水,北方就是赤道,当属火。因为在南、北半球之八卦中,两者“坎”、“离”的属性恰恰相反,所以八卦所表示的方位是无法正确配属的。

我的论据:


一、八卦配属方位的错误   地球北半球之八卦,南方是赤道,属火;北方属北极,属水。但是,地球南半球之八卦,南方就是南极,当属水,北方就是赤道,当属火。因此,地球南、北半球“坎”配属恰恰相反,换句话说,八卦在地球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定位不一致,这就说明八卦配属方位是不准确的,是不能当做公式来套用的,用八卦只能代表“阴阳特性”及其它事物的属性,而不能表示地理方位。

二、在前几个辩论中,已经通过辩论证实:
       1、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的错误
       2、五脏配属五行的错误
       3、五行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4、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子午流注说的错误


    综上所述,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是 子虚乌有的。而无论是“灵龟八法”、还是“飞滕八法”,都是建立在正误参半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按照原有理论进行针剌,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8 20:06 , Processed in 0.1329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