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43: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众多的类似体系。

如性善论、性恶论、道学(理学)和心学都各成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最后结论不同。

光学史上的粒子说和波动说,无疑可以看作最简单却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考察《内经》体系,主要根据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这样考察更容易一下子抓住一个理论体系的要害。


金栋按:赵先生使用了“最后结论或基本观念为逻辑起点”,即“《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如果再补充一点的话,就是如赵先生所说,“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46:01 | 只看该作者
二、《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内经》是古人探讨“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1]的学问。它的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做的论证或推演。

众所周知,《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金栋按: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高校教材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具体到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即是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升、降、出、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47:29 | 只看该作者
上举四个自然哲学理论中,前三者纯属于“理”或“道”,第四者既包括“器”,也包括道。“理”和“道”-规律,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器”由“气”组成,故“气”的本意虽然指无形(肉眼不可见或不能宏观描述的意思)的物质,却是形而下的。

古代学者关于气是形而下的明确论述如下:

人称黑格尔的朱熹认为:“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理气上》中华书局,北京,1986第1版3页)又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文集·五十八卷·五页》,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903页)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说:“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

金栋按:《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疏》:“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即道(规律)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由“气”组成,这是因为“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高校教材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朱熹言“形而上”之或“道”或“理”者,乃太极也;“形而下”之“气”者,乃阴阳二气也。可参看《朱子语类》等朱熹相关著作。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48:36 | 只看该作者
按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者的看法,不能“离气言理”,也就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说的“没有脱离物质的规律”。


所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就是关于气的理。不过,综看《内经》体系,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大都为论证天人相应所用。换言之,天人相应的理论统帅作用更明显。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49:33 | 只看该作者
比如,《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但又说:“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3]


于是,古人据以进行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金栋按:此四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阴阳系日月》与《太素·卷五·阴阳合篇》作“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推与离,数与散,《素问补识》认为“皆因形似而误。”) 的推演。自然,这些推演无不是天人相应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50:36 | 只看该作者
至于《内经》运用的五行学说,更是认定了天人相应。如: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4]

气化学说受天人相应统帅,《内经》中也有明确表述,即: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5]

金栋按:王冰注:“天以德流,地以气化,德气相合而乃生焉。《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之谓也。则假以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四时运行而方成立。……形假物成,故生于地;命惟天赋,故悬于天。德气同归,故谓之人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迫而生者也。’然德者道之用,气者生之母也。人能应四时合气而养生者,天地恒畜养之,故为父母。《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


所以,《内经》的逻辑起点虽然有四个,最重要的起点却是天人相应。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51:4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内经》要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为逻辑起点呢?

我们且看《礼记》中的一句话: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6]

金栋按:这句话见于《礼记·礼运》篇。

孔《疏》:“‘故人者,天地之德’者,天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覆载而生,是天地之德也。‘阴阳之交’者,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故云阴阳之交也。‘鬼神之会’者,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秀谓秀异,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是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是其气也。‘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是其性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愚谓天地之德以理言,阴阳、鬼神、五行以气言。人兼此而生,周子所谓‘太极之真,二五之静,妙合而凝’也。魂者神之盛,魄者鬼之盛。阴阳之交,指其气之初出于天地者而言;鬼神之会,指其气之已具于人身者而言。天地之生人物,皆予之理以成性,皆赋之气以成形。然以理而言,则其所得于天者,人与物未尝有异;以气而言,则惟人独得其秀,此其所以为万物之灵而能全其性也。”

这里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比《内经》所述更浓缩。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52:37 | 只看该作者
人的本质如此,需要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来论述“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就理所当然了。


这样看来,天人相应等就是那时对人的最本原的抽象。或者说,《内经》体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这个起点也大体符合黑格尔的看法。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0:53:53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摒弃了(人为)“鬼神之会”之说。故《内经》作者很清楚其研究的学问属于什么领域。

金栋按:《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内经》对她的天人相应起点,也有很简明的表述。即: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7]}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8]

金栋按:《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和此“四时相副”之“副”,与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四时之副”、“人副天数”之“副”相同。副,副本。《灵枢·邪客》篇“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受“人副天数”思想之影响,经医家加工改造类比推演而来。所以赵先生说:“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


总之,应该认为,《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体系。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6:24:26 | 只看该作者
三、《内经》的理论硬核与天人相应

金栋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有‘硬核’、‘超硬核’和它们的外周成分。各门科学的基本的定律、原理和公式,是知识的‘硬核’,并在这个硬核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范畴或概念的系统。而在一般科学之上,还有一个由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的‘超硬核’。它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照此观点分析,中医知识结构的“硬核”是什么呢?笔者曾提出:“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一观点被发展为:“《内经》提供的基本理论即元气-阴阳-五行说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藏象-经络生理学,及以此为中心的病理学、药物学、养生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因此,应该把“藏象-经络生理学”视作中医基础理论的“硬核”,而“元气”“阴阳”“五行”则是其“超硬核”。与中医相对应,西医知识结构的“硬核”是其解剖生理学,其“超硬核”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

《内经》的逻辑起点是它的超硬核-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等,且天人相应更重要,说明如上。略查其理论硬核,更有助于理解它的体系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9]

金栋按: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①五位:即五方,指东、南、中央、西、北。②六律:古代音乐,在校定各乐器音调上,制定十二律吕,此六律指阳律言,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③十二辰:古人以十二地支纪月,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见丑。④十二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雪。⑤十二经水:指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大河流,是比喻经脉在人身上的流通。⑥十二时:古人以十二地支纪日,就是把一天分作十二个时辰: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中巳时,日中午时,日昳未时,晡时申时,日入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


显然,五藏六府、十二经脉这两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硬核,就是天人相应的推演,而且是至今奉行的核心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2:55 , Processed in 0.0517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