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无敌的烈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研究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9:14 | 只看该作者
6.其他循经感传的经络现象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还发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经络现象。它们是经强路线客观存在的又一重要证据。国外有人将其称之为“活的经络图”,也是我们研究经络生理、病理活动现象及其机理和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①循经皮肤病 循经皮肤病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经络现象,由于它行程清楚,肉眼可见,直观地显示了经络的特殊循行路线,被人们誉为可见的经络现象。迄今为止,我国学者总计观察了25个病种、343名患者的478条皮肤病员中,分布于经络全程或接近全程的共137条,占总数的28.67%;循经皮肤病以其直观的形态学变化,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古人所描述的经络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②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 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是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其分布路线既不同于神经血管的走行路线,也不同于某些神经痛、感觉障碍或内脏病变所致的皮肤过敏的Head氏带,而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相吻合,其宽度在0.3~3厘米左右。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癫痫和反射性癫痫双重性质的循经走行的感觉癫痫,并称之为“循经性感觉性癫痫”。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9:50 | 只看该作者
7.影响循经感传现象的因素
循经感传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前述部分因素外,尚有以下因素与感传出现率有关:
①时间因素 一般认为夏秋季感传出现率较冬季高,但上、下午差别不大;望日感传出现率较朔日为高。
②温度 一般认为皮温、室温升高时感传出现率也相应提高。反之,当皮肤温度低于20℃时感传即不再出现。天热时感传高,天冷时则降低;甚至同一受试者在室温低时其感传速度减慢,感觉传导距离短;若提高室温后,感传速度迅速加快,传导距离也延长。
③刺激方式 不同的刺激方法出现的感传率有显著差异,一般以针刺或电刺激的感传率较高,而按压法较低,穴位药物注射的感传率高于电刺激法。艾灸也能引出循经感传,但感传率更低。
④刺激强度 同一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大感传反应大。但刺激过大引起疼痛时则感传反而减弱。
⑤穴位 在穴位方面,一般在刺激非穴位时其感传率均低于穴位刺激。测循经感传似以井穴、原穴为好。
⑥受试者心理状态 一般是心情愉快、较平静状态下感传出现率较高;反之情绪不佳,波动起伏状态下感传出现率显著降低。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00:35 | 只看该作者
8.循经感传的激发
①传统针刺手法导气 手法激发经气的传导,一直为针灸学家所重视。近年来,有人以小幅度捻转、震颤、循摄等方法,对45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了1641次的激发,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达82.1%。另有人相继运用大体相同的手法对100例青少年受试者进行针刺激发,经30日的针刺激发,全部出现了感传。
②电钅是 针短程接力 有人在对57例聋哑人的三焦经或大肠经采用电钅是 针在井穴上刺激,当出现短程感传时,则在其终止处再加刺激,如此多次短程接力,感传可由短变长,直至头部入耳。
③入静诱发 入静诱发是指通过诱导入静改变人体的功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有人曾在118例战士和中小学生中入静诱发,其感传出现率达85.6%。
此外,尚有人用输血胶管,以40℃热水灌流加温及循经加温与电钅是 针相结合的方法与激发感传。还有人利用药物离子透入或循经导入,发现口服利血平可使感传速度明显减慢,而用ATP和许多行气活血通络的药物则感传程度明显加快。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01:20 | 只看该作者
(二)体表循经线检测方法的研究
经络现象研究结果证明,人体体表确实存在着某种与古典医籍记载基本一致的轨迹,但只有以客观的方法将这些特殊的轨迹检测出来,才有可能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项工作从1980年开始逐渐被重视,研究者们注意结合边缘学科,利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寻求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1986年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计划,为经络研究中的主攻方向之一。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03:09 | 只看该作者
1.皮肤电测量
自1958年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就开始对经穴电阻进行了测定。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少人对经络路线的皮肤是否真正具有低阻抗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用两电极法,以低频脉冲皮肤阻抗仪对隐性感传线的皮肤阻抗进行了研究。测试出大肠经、三焦经、胃经、心包经的隐性感传线具有低阻抗的特征,且在已截下的肢体上循经低阻抗线仍然存在。还有人采用测试电极逐步向前推进和电极连续扫描两种方式对心包经进行了检测,以微机进行取样和数据处理,也证实了皮肤低电阻点基本上是循经的。在经穴阻抗的研究中,还有人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电极、测试的电参量进行了多方位观察,尽管对于经穴的电学特性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大多数研究者最后均认为皮肤低阻点的分布确有其循经特点。此外,也有人对经脉皮肤电位进行了测量,但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03:35 | 只看该作者
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有人开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经络的循经路线。至80年代中期有人将Te99过锝酸钠洗脱液注入健康受试者或患者的穴位(主要是腕踝部穴位),然后以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迁徙过程的图象,将示踪轨迹与古典经线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轨迹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与古典经线基本一致,肘膝关节以上部分也大致吻合。但对身体其他部位经络路线的显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04:07 | 只看该作者
3.穴位声发射信号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率先以弹簧压力计在穴位上施加恒定的压力(500~1000g)激发声信号,以声电换能器在预定的部位接收,发现在该穴所属经脉的循行线上可以记录到相应的声发射信号(低频机械振动波)。近年来有人用4个探头同时记录,对大肠经的循行路线进行检测,根据208经次观察的结果,本经穴位的声信号出现率均显著高于两侧旁开的对照点,显示了低频声信号循经传播的特点。此外,亦有人在羊体的“胃经”(模拟人的胃经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置)也可记录到循经声信号,其在“胃经”诸穴的出现率为80.05%,而在对照部位的出现率则为43.68%。但由于体内产生低频振动的声源较多,且传导这种信号的基质目前也尚不清楚,故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04:46 | 只看该作者
在体表循行线检测方法的研究中,还有人对皮肤经穴的超微发光进行了研究,测出14条与十四经脉路线基本一致的高发光线,其发光强度与循经感传有一定关系。另有人借助红外成象技术、液晶热象图和辐射场照相术等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2:57:01 | 只看该作者
(三)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指标
循经感传现象的有无、强弱、距离长短和显著程度的判定,往往要依赖于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和陈述,这对于准确进行客观定量和进一步深入探讨颇为不利。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精确反映这一现象的客观指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有过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归纳其要大约有如下二大类:
1.间接指标
根据循经感传与脏腑器官机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人尝试用感传所到之处 的器官效应为指标来间接指示感传的客观存在与其到达之部位,其结果与受试者主观感觉和陈述基本吻合。例如:心电图、脑电图、局部肌电、局部血流图、肠鸣音监听、胃肠蠕动的X线监视、肾功能测定等。近年来又有用局部血管容积、器官血流图、局部微循环或甲皱微循环等指标的变化来间接指示循经感传的到达。
但此类指标并非循经感传本身属性的客观显示,也不能直接显示感传路线的轨迹,更重要的是有些出现器官效应的受试者不一定均有感传,所以难以广泛应用。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2:57:32 | 只看该作者
2.直接指标
人们一直在期望找到一种可以直接指示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并显示其“感传路线的体表轨迹”的指标——直接指标,至今尚无满意结果。但所做的尝试中也有部分可供借鉴或参考之处。例如有人用瞬间肌电为指标、阻滞感传为手段,客观地测试出感传经过的体表轨迹;也有人通过皮肤电阻测量来显示感传的到达及路线;还有人用局部血流图多位点监视或循经线皮肤微循环变化、或穴位振动图、各部痛阈、耐痛阈的循经变化、或感传线上其他生物物理学特征的变化(如红外线热图像、辐射场摄影、超声波摄影、冷光测定、液晶热图像等),以及循经皮温、电泳漆技术等来显示经络感传的存在和到达。张维波等(1996)用高灵敏度CO2呼出量测定仪证实,针间使穴后,心包经近心端经线上CO2呼出量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经线外对照区,起针后经线上的回降又较对照区显著。似乎说明:此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得气”、“气至”或循经感传的到达。在国外也有人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如匈牙利的Eory(1987)用此法观察到针肺云门穴引起的肺经CO2呼出量的值沿经线呈波动或传播,其速度为每秒几厘米。但未能进一步重复和深入探讨。由于此类指标技术设备要求高而且复杂,而其稳定性、特异性、重现性均较差,所以要使循经感传研究向纵深发展,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仍是感传路线的客观显示方法或指示标志。这一探索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9:09 , Processed in 0.0647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