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4:23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难经》和《神农本草经》有时并未计入临床经典,为什么?诚如当代著名中医大家熊继柏说:“《神农本草经》是讲中药的,是药物学的起源、基础,我们作为临床中医来讲,《神农本草经》可以不把它列为中医经典。……这个《难经》主要是解释《内经》的,而且《难经》解释《内经》主要是讲两个方面,一个是脉学,一个是经络,它并没有全面的解释《内经》。所以作为中医来讲,实际上并没有把《难经》作为经典。……还有一类书,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肯定,因为它对我们临床特别有指导价值,这就是温病的书。它包括很多书,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叶天士的《温热论》。”(熊继柏.一名真正的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


补充内容 (2015-5-5 07:51):
传统观点认为,《难经》一书本于《内经》,是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丁元力先生曾撰写“《难经》并非解答今本《内经》疑义之作”一文,所言甚是。

补充内容 (2015-5-5 07:53):
所以,熊继柏先生说的“《难经》主要是解释《内经》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5:32 | 只看该作者
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治温诸家成就最著者,首创“卫气营血”之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⑵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辩证施治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⑶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赔(非此字,只取其音)等。
⑷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
所以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直到现在仍是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叶氏之后,总结了以前温病学家之说,撰著《温病条辨》为另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治的专著,创“三焦”之温病辨证施治理论,以之羽翼“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从而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便已形成。该书是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叶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叶氏共同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条辨》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乃集明清温病学理论和临床之大成,所以被诸多医家推崇为与叶氏《温热论》相并列的温病学经典之著。此书对后世温病学影响很大,其创制的众多治温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络饮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一直为后世临床所习用。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四部经典包括温病学”的话,当指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而不是指温病学。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6:2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以及中医的各种学术著作,有哪一本没有经典的内容?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7:02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经典在临床上的作用如何?熊继柏《一名真正的名中医·十、谈读中医经典 重临证实践》说:“我讲的读中医经典,是指的这四部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主要的四部书,这是一定要熟读的。如果你能读熟四部经典,理论基础就相当牢固了。当然,我们不可能把四部经典都通背……但是重点的东西要熟。所以我说要熟读中医经典,其目的就在于打好我们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是我讲分而论之,一定要读中医经典。……合而言之-读中医经典要注重于临床实践,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不在于去搞表面功夫,不在于去夸夸其谈,不在于去做几场报告、去写几篇文章,而是在于指导临床、搞好临床。读经典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一个好的医生。所以要注重落实于临床实践。”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7:28 | 只看该作者
那么相对于中医的奠基之作《内经》一书,中医临床医生该如何把握呢?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8:07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医者,无不奉中医经典《内经》为圭臬,为指路明灯,指导后学。而且历代中医大家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成为一代名医。这是因为《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教材王庆其《内经选读》)

点评

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4 09:11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10:46 | 只看该作者
熊继柏说:“第一个经典《黄帝内经》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里面构成了中医学最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十大学说,现在也有人将九大学说-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疗、养生、运气,其实还有一大学说,就是针刺学说,所以这样归纳起来还是十大学说,这个十大学说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毫无疑问,《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书引见上)
18
发表于 2015-5-4 09:11:4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4 09:08
为中医者,无不奉中医经典《内经》为圭臬,为指路明灯,指导后学。而且历代中医大家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 ...

赞同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12:27 | 只看该作者
但是,因《内经》一书“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序》)、“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间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张介宾《类经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高士宗《素问直解序》)、“顾辞意艰深,历来号为难读,加之年代久远,误文错简,时有所见。自唐·王冰次注以后,接踵者代有其人,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披荆斩棘,厥功难没。徒以全文注释,难有通人,一则由于条件所限,多闻不屑于阙疑,于是不解者必臆度以为解;一则由于遵古太过,以为注疏不可以破经,于是难通者必委屈使之通。夫臆度为解、委屈使通者,离岐黄之本意远矣”(胡天雄《素问补识自序》),即由于时代久远,文字晦涩,通假普遍,衍讹脱落,间或有之,理论玄奥,内容广博,所以使得“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故而很难读通、读懂。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13:24 | 只看该作者
其次,纵观《内经》其书,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传统文化现象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因为《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若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基础底蕴者,而只有现代文化知识者,则又很难读通、读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9 01:30 , Processed in 0.0479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