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钧按:看来,必须对“成书”二字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即怎么样才算“成书”。我在《<内经>时代》中有一个暗含的说法,即“核心篇章大体完成”,也就是《内经》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 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当中的《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下子出现了。不过,都是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班固之后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我再加上:班固也不可能漏掉这两本大书。或者说,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还没有皇普谧看到的《素问》和《灵枢》。 不过,对看《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和经脉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这几个《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内经>时代》中还提出不少考据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的;马王堆医书早于今《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华佗与《内经》的关系结论;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内经》带有董仲舒的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学上的汉代特点;重火的五行说痕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必须做出回答。
补充内容 (2015-5-2 09:28):
从以上简短内容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史学知识、史学头脑,就理不清这两汉四百年的政治思想背景、文化科技等发展脉络,就很难能读懂产生于此时期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的《内经》和解读《内经》的《<内经>时代》,故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史记》、《汉书》和或《后汉书》等史学典籍乃必读之书,甚则可成为解读其钥匙之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