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31 22:27 编辑
(三)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3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 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2.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未发表)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未发表) 6.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陕西中医2002年03期) 10.《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未发表) 11.《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探讨(河北中医) 12.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陕西中医,2002,23(6)524 13.《伤寒论》中的蓄血证(未发表) 14.少阴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未发表) 15.太阳经证、卫分证与前驱期的融合(未发表) 16.气分证、少阴证、阳明证与急性典型期的融合(未发表) 1999年11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51页上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的论文。这篇论文经过修改,收入2003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上篇概论中。这篇论文首先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是在基本完成以上16篇论文之后,才写出这篇论文的。而后相继发表了:“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论文。 2000年2月28日经第四军医大学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站查新,其结论:综上所述,关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体系可相融性研究,国内未见他人有相同报道。关于本课题由外感热病学的证与感染病学中的病理状态相一致,提出的“证”与“病理状态”相结合的新概念——“证态”,国内也未见相同报道。在这个中介“证态理论”指导下,2003年我们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伤寒论现代解读》29万字。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们的专著《中西医融合观》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64万字。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概念流易就是概念的运动与变化,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其在感染病这个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指:①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原因,他的结局,临床表现;②他应当和哪些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相鉴别;③如何治疗等。再如热实结胸证,其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流易就是指:①热实结胸证是由哪些证引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引起的,热实结胸证可能演变成什么证;②他应当和那些证相鉴别;③如何治疗等。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西医对热实结胸证不知为何物,热实结胸证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根本无法流易,同样,中医理论中没有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急性腹膜炎也不可能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中介,急性腹膜炎可以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也可以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实现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统一,不再有中西医的区分。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同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他们可以相互代替,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也就是说,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凡是急性腹膜炎均可以用热实结胸证代替,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凡是出现热实结胸证的地方都可以用急性腹膜炎代替,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自此,中西医融合被普遍关注。本书运用证态理论对于痰饮、瘀血进行现代医学解读,围绕痰饮、瘀血论述气血津液-内环境的稳态、象态与证态,没有涉及气血津液、内环境的所有方面与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中西医理论转换的中介——证态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已经解决了《伤寒论》与温病的转换,但是,《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藏象与经络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内核,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西医理论转换还不能成立。本书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及证态是解开经络藏象理论之谜的序幕、前奏、战前火力侦察。 象态概念来源于证态,因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是从临床实践中反推出来的,我们首先确立了证态体系,由此引申出象态概念,象态是藏象经络理论与西医器官系统融合的原基概念,藏象经络-器官系统象态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终极目标。这就成了中西医融合的攻坚战。 中国人与英国人进行交流需要翻译,或者英汉词典;WPS文件转换为WERD文件需要一个转换软件。翻译与转换软件就是中介。中医与西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中介,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翻译或者转换软件,这个中介就是象态体系与证态体系。现代最时尚的转化医学未必能够解决中、西理论的转化,未必能够解决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西医病理状态的转化问题。 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2011年5月第三届珠江论坛探讨中医临床研究病证结合是中西医融合的切入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也是现代医学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现代疾病分类作为参照系的病证结合思维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整体医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鲁法庭等“试论现代自然科学背景下的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与融合”中认为:从长远趋势看,中西医必将彻底融为一体。中西医的“融合点”尚未到来,此时做“硬性结合”不可能实现,用一方取舍或取代另一方更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并且进一步推论:西方医学超越中国医学的时间如果在1870年或1850年,超越点与融合点之间的间隔不会短于植物学的180年或100年。那么找到中西医学的融合点很可能要在2l世纪中后期。 先后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 三、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 (待续) |